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5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篇 |
大气科学 | 14篇 |
地球物理 | 8篇 |
地质学 | 66篇 |
海洋学 | 49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7篇 |
自然地理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3篇 |
200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地震相分类是地震数据解释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是地震数据与沉积相的连接工具.为了提高地震相分类精度和减少对有限人工标签的依赖,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融合自编码器的无监督地震相分类方法.首先, 提出了一种混合卷积和变分编码的多特征融合自编码器, 实现了地震数据中表征地震相的大量隐含特征提取.其次基于非负矩阵分解和K均值聚类实现了主特征分量分解和地震相聚类.实际地震数据应用结果和指标分析表明, 本文方法提取的隐含特征趋于正态分布, 且主特征分量中蕴含了不同地震相类别的响应, 从而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地震相分类结果.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湖相沉积中, 清晰划分出了六类沉积微相的边界, 有利于揭示三角洲沉积环境演变.
相似文献172.
根据低矮丘陵水网稻田地的特点以及地形变化规律,针对专业技术院校现地用图学员实践少,图、地对照经验不足,对学员在用图时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3.
174.
175.
在土工织物反滤排水工程中,织物滤层在应力、渗流实际工况下的反滤特性是保证工程安全的关键问题。为揭示无纺土工织物过滤黏土的反滤机制,采用自主研制的可施加法向压应力的梯度比渗透仪试验装置测定黏土−无纺土工织物滤层体系的渗透系数kT、各分层土的渗透系数kj、梯度比RG和试验前后土工织物试样的质量变化情况,研究在不同水力梯度、应力水平下无纺土工织物过滤黏土的反滤特性。结果表明:黏土−无纺土工织物滤层体系的渗透系数kT和梯度比RG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并最终趋于一个稳定值;增大水力梯度可以改善黏土−无纺土工织物滤层的透水性,增加应力水平会降低土工织物滤层的透水性且提高其保土性;渗流作用下,被保护土层表现为靠近无纺土工织物的底层土渗透系数最小,远离无纺土工织物的最上层土的渗透系数最大;堵塞系数与黏土−无纺土工织物滤层体系的渗透系数kT、梯度比RG存在内在的关系,在特定的应力−渗流作用下可能存在一个临界堵塞系数,大于该值时将造成无纺土工织物滤层的反滤失效。 相似文献
176.
海南岛东南部海湾潟湖沉积和碳埋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海南岛东南部热带小型海湾为研究区, 探讨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对海岸碳埋藏的贡献, 以及小流域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对极端风暴事件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对来自海南岛东南部黎安和新村潟湖的柱状样和表层底质样品, 在室内进行了粒度、有机碳、无机碳和 210 Pb年代指标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 新村潟湖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均较高于黎安潟湖, 新村潟湖有机碳埋藏速率(9×105kg/a)为黎安潟湖有机碳埋藏速率(3×105kg/a)的3倍。珊瑚礁生态系统对于这两个潟湖碳埋藏具有重要贡献。新村潟湖柱样岩芯XC-06无机碳含量在1980~2000年期间存在急剧锐减的趋势, 可能与同期该地养殖和过度捕捞致使珊瑚礁生长受限有关。根据沉积物物质守恒原理和沉积物来源分析, 海南岛频繁的台风风暴事件对于新村和黎安潟湖沉积的实际贡献远大于总量的1/3。在未来人类活动和台风活动呈现上升态势背景下, 该地区碳埋藏量将进一步发生变化。海南岛小流域海湾、潟湖碳埋藏量可以达到108~109kg/a 量级, 接近于海南近陆架有机碳通量(2×109kg/a), 表明海湾潟湖对于本区浅海碳埋藏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7.
惠州市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地调查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惠州红树林湿地历史变迁和现状,探讨红树林湿地资源对地方经济、生态、环境、景观美学等方面的功能价值,找出惠州红树林湿地遭受破坏的原因以及红树林湿地恢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应通过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加强红树林的管护等方法,恢复和改善红树林湿地资源,使红树林湿地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8.
179.
软流圈通常是指位于岩石圈之下、地幔过渡带之上的地幔圈层,可以发生长期缓慢变形,从而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对流。软流圈是地球上岩浆岩的重要源区,并作为重要的参考体系广泛应用于讨论地球形成演化、壳幔相互作用、地壳生长等一系列重大地质问题。根据大洋玄武岩的研究结果,软流圈地幔被普遍认为具有相对均一的地球化学组成。然而,深海橄榄岩的元素与同位素组成却显示软流圈的成分存在强烈的不均一性。大量的研究显示软流圈中广泛残存有古老的再循环地幔,其来源既包括再循环的俯冲大洋岩石圈地幔,也包括通过不同方式进入软流圈的古老克拉通地幔。蛇绿岩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不均一性也同样存在于不同地质时期的软流圈地幔。本文通过总结洋中脊玄武岩、深海橄榄岩和蛇绿岩的相关研究,揭示软流圈地幔中不均一性的组成与来源,并讨论了它们对于软流圈在洋中脊下方熔融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180.
海南新村港潟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2013年8月在海南新村港潟湖采集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沉积物类型,结合高空间分辨率的水动力和水深数据,采用系统聚类和主成分相结合的方法划分现代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有4种类型,以粉砂和粉砂质砂为主,分别分布在潟湖中部和近岸浅水区域。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较大(0~8.0 Ф),均值为4.6 Ф,沉积物随水深增大而逐渐变细;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砂(平均含量43%)和粉砂(平均含量为52%)为主,黏土含量较少,平均含量为5%。聚类结果表明,平均粒径可分为两组:第一组平均粒径均大于5.5 Ф,均值为6.8 Ф;而第二组平均粒径均小于3.5 Ф,均值为2.2 Ф。此外,平均粒径与分选、偏态和峰态系数之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相关关系。研究区大潮和小潮期间的均方根流速(RMSV)均值是7.5和6.9 cm/s,标准偏差分别是15.3和14.9 cm/s。当RMSV大于4 cm/s,RMSV与极细砂(63~125 μm)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RMSV决定了潟湖沉积物中极细砂含量。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粒径、峰态和分选系数是对沉积环境最为敏感的粒度参数组合,同时结合高空间分辨率的水动力和水深数据,将研究区沉积环境划分为3类。这样划分充分考虑了水动力、物源、地形及其相互作用,更能有效地揭示沉积环境的差异,尤其体现了适宜的粒度参数组合和高空间分辨率的水动力数据在沉积环境划分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