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23篇 |
免费 | 1223篇 |
国内免费 | 90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37篇 |
大气科学 | 654篇 |
地球物理 | 979篇 |
地质学 | 3225篇 |
海洋学 | 676篇 |
天文学 | 97篇 |
综合类 | 477篇 |
自然地理 | 6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9篇 |
2023年 | 167篇 |
2022年 | 181篇 |
2021年 | 189篇 |
2020年 | 195篇 |
2019年 | 213篇 |
2018年 | 205篇 |
2017年 | 117篇 |
2016年 | 161篇 |
2015年 | 205篇 |
2014年 | 267篇 |
2013年 | 217篇 |
2012年 | 254篇 |
2011年 | 258篇 |
2010年 | 239篇 |
2009年 | 223篇 |
2008年 | 207篇 |
2007年 | 190篇 |
2006年 | 215篇 |
2005年 | 206篇 |
2004年 | 192篇 |
2003年 | 206篇 |
2002年 | 173篇 |
2001年 | 193篇 |
2000年 | 162篇 |
1999年 | 162篇 |
1998年 | 220篇 |
1997年 | 203篇 |
1996年 | 221篇 |
1995年 | 211篇 |
1994年 | 180篇 |
1993年 | 152篇 |
1992年 | 172篇 |
1991年 | 151篇 |
1990年 | 135篇 |
1989年 | 93篇 |
1988年 | 55篇 |
1987年 | 34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38篇 |
1984年 | 38篇 |
1983年 | 38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29篇 |
1980年 | 19篇 |
1979年 | 16篇 |
1978年 | 6篇 |
1959年 | 6篇 |
1958年 | 10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对处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沙漠边缘的靖远厚层黄土剖面上部L6以来磁化率的研究表明,在这一地区黄土-古土壤沉积中主要的磁性矿物是磁铁矿型矿物,磁化率的增强与黄土-古土壤序列较匹配,形式上表现为古土壤中为高值,黄土中则为极低。但是与黄土高原典型地区相比,磁化率的变化在靖远地区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如磁化率值在黄土和古土壤中差别很大,S5古土壤中的磁化率值相比S4、S3、S2、S1而言要低,磁化率的变化存在由剖面底部向上逐渐升高的趋势。分析认为在铁磁性矿物种类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总有机碳TOC对靖远地区磁化率这种独特变化形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42.
本文研究塔里木盆地区域磁异常图的反演及磁源体结构.由于众多异常的叠加和反演固有的多解性,区域磁异常图的准确解释是非常困难的.三维欧拉反褶积是一种确定地质体位置和埋藏深度的自动定量反演方法,比较适用于计算区域磁异常源的埋藏深度.由于大型克拉通沉积盆地地层具有上新下老的规律性,将磁异常源分解为三个深度层次,圈定它们各自的分布区域,便可将它们与形成的地质作用及时代联系起来,为准确解释区域磁异常图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应用三维欧拉反褶积反演方法,计算出的塔里木盆地深度为2~5 km、5~10 km、10~20 km三个等级的磁异常源,它们与形成的地质作用及时代分别为: 中生代构造运动,海西期玄武岩侵位和太古代结晶基底的变质作用;圈定了它们各自的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943.
古溶洞控矿构造在青藏高原中部的发现及意义——以茶曲帕查铅锌矿床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中部茶曲帕查矿区铅锌矿化与张性碳酸盐岩角砾伴生。钻孔资料揭示,该套角砾岩在平面上、垂向上分布无规律,露头表现为杂乱堆垛,角砾空隙间常充填泥质物,与泥质物接触部位发育同沉积变形,说明角砾为古溶洞内坍塌形成。茶曲帕查矿区古溶洞内含有坍塌灰岩角砾和泥质充填物,分别发育不同形式的铅锌矿化。溶洞的形成很可能与地下水对碳酸盐岩的溶蚀有关,坍塌发生在早中新世,与五道梁组沉积同时发生。古溶洞成矿作用在青藏高原中部的提出,对认识该区矿床成因、区域铅锌找矿模式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4.
干旱区晚第四纪已有较多高湖面与湖泊演化的报道和研究,对于认识区域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但高湖面出现的时间尚存争议,高分辨率的气候环境记录仍相对缺乏。本文通过青海共和盆地达连海湖岸地貌考察和AMS 14C 年代学研究,讨论达连海古湖晚第四纪高湖面出现的可能时间; 并通过达连海DLH99孔岩芯年代和高分辨率代用指标,讨论高原东北缘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达连海周围存在6级高湖面岸线或台地,14C 测年结果显示,最低的两级湖岸堤形成于全新世,其余湖岸台地年代均老于44cal.kaB.P.,当时在达连海地区形成一个较大的古湖泊。DLH99孔显示达连海近15cal.kaB.P.沉积了40.92m的湖相沉积物,平均沉积速率高达2.7mm/a。孢粉资料揭示出,现代干旱的共和盆地在末次冰消期以来存在两个山地针叶林发育阶段,分别位于末次冰消期和全新世早中期。全新世早中期是适合山地针叶林植被发育的气候最宜期,而晚全新世山地森林植被整体衰退。粒度分析结果显示,达连海全新世低水位时期对应于岩芯中部山地森林植被发育的晚期,出现较强烈干旱事件(岩芯深13~15m段),这种湖泊水位与植被所指示的气候变化不一致现象(即低水位时期盆地内耐旱植物和山地乔木花粉同时增加),可能揭示出干旱区山地与盆地环境对区域气候不同响应。达连海存在的系列高湖面和冰消期以来的完整气候记录,为理解晚第四纪季风边缘区气候变化过程及其机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45.
南海大亚湾珊瑚1977~1998年核试验14C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南海大亚湾珊瑚1977~1998年22个年层样品14C浓度的测定和研究, 估算出气海交换速率和扩散层厚度, 它们分别为17mol·m-2·a-1和32 mm. 珊瑚Δ14C年际变化主要受控于海洋因素. 在ENSO年, 南海沿岸上升流加强, 珊瑚Δ14C出现低值. 珊瑚Δ14C对于太阳辐射能量变化没有明显响应, 20多年来, 在热带能量驱动下, 尽管存在气-海相互作用和上升流活动的年间变化, 但南海总的状况和海洋热结构仍然稳定. 相似文献
946.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勘探已近40年,但迄今为止只发现了两个大中型气藏。近年来,雷口坡组钻井油气显示活跃,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四川盆地中三叠统气藏储层主要位于底部雷一段、顶部雷三—雷四段,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各气藏天然气组分特征也不尽相同,储集空间均以各类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多为低 中孔低渗的孔隙型或裂缝—孔隙型储层。气藏盖层发育,均具备良好的直接盖层和区域盖层条件。上三叠统马鞍塘组储层主要位于其顶、底部的(藻)砂屑灰岩和泥晶灰岩,烃源岩和盖层与雷三、雷四段成藏条件相似。本文将四川盆地中三叠统 上三叠统马鞍塘组生储盖组合特征概括为两种类型: 1)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雷一—雷二段滩相储层+雷口坡组膏盐盖层; 2)上三叠统烃源岩+雷三—雷四段—马鞍塘组底部(礁)滩相储层和(或)风化壳古岩溶储层+上三叠统泥质盖层。将来的油气勘探应更加重视对第二组合的关注。龙门山中南段前缘地区应是中三叠统雷三—雷四段和上三叠统马鞍塘组油气勘探最有利的地区。 相似文献
947.
野外露头岩石学与地层学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囊谦古近纪盆地贡觉组自下而上可分为5个岩性段,它们构成两套由粗变细的沉积序列,主要形成于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沉积环境。不同的岩性段具有不同的岩石组合,反映其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第一岩性段分布局限,为滨浅湖相沉积;第二岩性段、第四岩性段和第五岩性段形成于近源、快速堆积环境;第三岩性段为面积分布广泛的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湖泊沉积环境产物。由于盆地沉积的不对称性及所处沉积环境的不同,各岩性段在盆地内的出露也不相同,总体反映盆地经历了早期挤压推覆前陆盆地、中期走滑拉分盆地、晚期走滑挤压推覆前陆盆地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948.
兰坪盆地古近纪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兰坪盆地野外露头及相关室内研究,分析了区内古近纪的沉积环境、层序特征、沉积相展布及其演化特征。认为古近纪主要发育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环境。沉积建造为一个完整的盆地演化旋回:低位期,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挤压造成兰坪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沉积了一套局限的湖盆相红色含膏盐细碎屑岩建造;湖扩期,挤压应力场转变为拉张应力场,湖盆扩大,大面积沉积了一套滨浅湖相紫红、砖红色砂泥岩互层沉积;湖缩期,受晚始新世喜马拉雅运动一幕的影响,应力场再次转变为强烈挤压,东西两侧造山带共同向盆地内推覆扩展,致使盆地范围明显缩小,仅在推覆体前缘形成一系列快速充填的小型山前陆相前陆盆地。层序古地理编图显示,蒸发岩发育于低位体系域,与低位期的沉积充填特点和气候有关,极具有找钾盐矿的前景。 相似文献
949.
950.
根据雷达站运行环境因素、附属设备等,设计并实施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台站环境监控平台,实现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级环境状态远程在线监控,对环境恶化、附属设备运行参数超限或不正常等问题进行及时手机报警,从而保证雷达运行环境设备能够稳定可靠运行,有效消除雷达故障隐患,减少雷达故障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