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6篇
地质学   74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辽宁树基沟铜锌块状硫化物矿床产于太古宙绿岩带中,矿床形成后经历了强烈的变质和变形,变质程度达到高级角闪岩相。通过含矿岩系地球化学研究,讨论了岩浆来源、成岩构造背景及成因。研究表明,含矿岩系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及活泼的不相容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具有较高的Th/Ta、Ce/Yb、La/Nb、La/Ta比值,其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模式与典型钙碱性岛弧玄武岩模式极为相似,均呈"三隆起"的形式,原岩为一套中酸性火山-沉积岩组合,区内这套英安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的钙碱性火山岩组合是由同源岩浆分异所得,其形成于岛弧环境。综合矿床形成背景环境、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地质特征,笔者初步认为其成因类型为诺兰达型块状硫化物矿床。  相似文献   
72.
中条山铜矿峪斑岩型铜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北端,矿体主要赋存于变质花岗闪长斑岩、黑云母片岩和变质基性火山岩中。矿区内含铜岩系的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主量元素表明矿区的含铜岩系均表现出富钾、富铝的特征;微量元素表明所有样品均显示出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等),亏损高场强元素(P、Y、Ti、Nb、Ta等),反映岩浆源区可能遭受过俯冲带流体的交代作用,具有岛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出明显的轻重稀土分馏,轻稀土富集,所有样品都表现出弱的铕负异常。研究认为,变质花岗斑岩、黑云母片岩和绢英岩的原岩初步定为钙碱性玄武岩或拉斑玄武岩,铜矿峪铜矿床形成于挤压与拉张构造环境的转换阶段,其成因类型应属于斑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73.
黑龙江磨石山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磨石山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磨石山—红星铜多金属矿集中区内。对该矿床主矿体含矿石英脉石英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和单个包裹体气液相成分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类型分为Ⅰ型含CO2包裹体、Ⅱ型CO2包体及Ⅲ型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为205.9℃~297.6℃,流体盐度变化为2.2~9.2wt%(NaCl);该矿床成矿流体为一含CO2、中等盐度的NaCl--H2O--CO2体系流体。成矿流体的不混溶(沸腾)作用是铜、钼多金属矿化富集的重要因素。该矿床成矿压力为75~110MPa,成矿深度为2.5~3.7km,反映矿化形成于中等深度,矿床属中温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与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4.
辽吉裂谷在拱张、裂陷、下沉、上升和挤压消亡过程中,沉积了巨厚的碎屑沉积物,并发生多次强烈的构造活动、岩浆活动、变质变形作用及深部的壳幔作用.通过对辽吉裂谷的演化和成矿模式、裂谷内铅锌矿床的成因类型和其地球化学行为的分析,认为裂谷作用为铅锌矿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矿源、富集成矿的场所和有效的热能、裂谷演化中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和岩浆活动也使得成矿物质进一步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75.
在对老柞山矿床地质特征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与成矿有关的岩石开展了进一步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具富Sr、低Ti的高钾钙碱性火山弧花岗岩的特征,闪长玢岩具偏铝质钙碱性岩系列特征。岩石样品均呈现出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ES)的特征,显示了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岩相似的属性。流体包裹体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矿床具中低温(125.6℃~324.5℃)、中浅成(1.0~7.1 km)成矿的特点。与成矿有关岩浆岩显示幔源岩浆特征,可能是地幔交代作用部分熔融所形成的。结合区域上同时期的火成岩时空展布认为,老柞山金矿床成矿可能分别与晚古生代古亚洲洋板块北向俯冲作用和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6.
随着欧玉陶勒盖这个世界级铜矿的发现与开发,蒙古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铜资源大国.在前人研究基础 上,对蒙古国境内的铜矿床主要成矿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点进行了总结,认为蒙古国内的铜矿床主要类型是斑岩 型,其次是 VMS型.根据这些铜矿床的形成时代与产出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南、北2条铜矿带,分别为与古亚 洲洋构造体系有关的斑岩型和 VMS型 CuGAuGMoGZn多金属成矿带(Ⅰ),和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系有关 的斑岩型 CuGMoGAu成矿带(Ⅱ).其中南部 Cu矿带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①泥盆纪 VMS型 CuGZn成矿亚带 (Ⅰ1);②晚泥盆世斑岩型CuGAuGMo成矿亚带(Ⅰ2);和③石炭纪斑岩型Cu多金属成矿亚带(Ⅰ3).而北部Cu矿 带则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西部三叠纪斑岩型 CuGMo成矿亚带(Ⅱ1)和东部三叠纪-早侏罗世斑岩型 CuGMoGAu成 矿亚带(Ⅱ2).根据蒙古国的构造演化历史及其所产出的矿化特征,认为蒙古国铜矿的找矿潜力仍然是以斑岩型 为主,其次是 VMS型,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 CuGNi硫化物型矿床也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