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0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54篇
海洋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贵州织金含稀土磷矿床稀土元素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等离子质谱仪ICP-MS、扫描电镜配合能谱分析、电子探针分析方法,研究了贵州织金含磷岩系剖面稀土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剖面上稀土含量与磷灰石含量变化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稀土主要赋存于磷灰石矿物中;利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分析方法对生物碎屑、白云石和胶磷矿进行单矿物微量元素分析研究表明,胶磷矿中稀土含量最高,生物碎屑和白云石稀土含量较低,说明织金含稀土磷矿床稀土元素赋存状态是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胶磷矿中;利用稀土元素化学物相分析研究同样表明只有少量的稀土元素被磷块岩中粘土矿物所吸附,大量的稀土元素以类质同相形式存在于胶磷矿中。  相似文献   
42.
贵州省第四纪河流阶地沉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凡翠  杨瑞东  韩晓彤 《贵州地质》2010,27(2):91-94,99
本文根据贵州河流阶地发育的情况,各级阶地沉积特征、形成时间、气候和贵州新构造活动等因素,将贵州河流阶地演化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讨论。同时,与青藏高原隆升时代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贵州河流阶地形成与青藏高原隆升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根据其河流阶地的演化,提出贵州的河流阶地成因模式为构造-气候旋回模式。  相似文献   
43.
贵州丹寨下、中寒武统界线划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是首次对贵州丹寨凯里组界线剖面界线层的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沉积岩中的微量元素,探讨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及微量元素含量沿剖面变化的规律性,对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结合古生物学者对界线剖面宏观生物组合和疑源类的研究所确定的划分定义,确定界线划分的地球化学划分方案,从而为丹寨下、中寒武统界线划分提供地球化学依据。并且根据对丹寨界线剖面下、中寒武统界线层化学事件研究结果,将界线置于3层-4层之间。  相似文献   
44.
黔中、黔南下、中三叠统沉积相和层序地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杨瑞东 《沉积学报》1993,11(4):24-29
本文记述了对黔中、黔南地区早、中三叠世的碳酸盐岩和陆源的屑岩沉积的分析研究结果,着重讨论了该区沉积层序及其形成机制。早二叠世该区为缓坡,中三叠世演变为陡坡,沉积层序发生了变化。沉积盆地边缘沉积与海平面波动有密切关系,对斜坡上的层序地层及海平面波动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5.
The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 Lower/Middle Cambrian boundary is a global problem that has not yet been solved even up to now. That is because there existed two distinctly different biogeographic regions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Cambrian[1]—— the Indian-Pacific biogeographic region and the Atlantic biogeographic region. In the Atlantic biogeographic region the traditional Lower/Middle Cambrian boundary was marked by the extinction of Olenellids trilobite and the in…  相似文献   
46.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早寒武世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寒武系底部硅质岩发育,主要分布于西山布拉克组和西大山组中,厚度达到120m,发育有火山岩-硅质岩,硅质岩夹黑色页岩组合。通过对兴地大坂穷木库杜克剖面硅质岩的系统地球化学研究,硅质岩常量元素Al、Fe、Mn在Al-Fe-Mn三元图上投影落入热水沉积域中。西山布拉克组底部硅质岩富集As、Sb、Sr、Ba、U元素,Th/U值偏低,为0.758,往上逐渐增大,到西大山组硅质岩Th/U值达到8.448。寒武系底部西山布拉克组底部硅质岩具有稀土总量∑REE显著偏低(小于10×10-6)、LREE/HREE值偏低、Ce负异常显著、低的Ce/Ce值(小于0.8)、(La/Ce)N值(1.0~2.89)、Eu/Eu值(≥1)较大、(La/Lu)N值(3.63~6.98)较小等特征,说明有强烈的热水沉积作用。往上到西大山组硅质岩则具有稀土总量∑REE较高(大于10×10-6)、LREE/HREE值较高、Ce负异常明显、Ce/Ce值较大(0.8~1.29)、(La/Ce)N值变化不明显、Eu/Eu值较低(0.5~0.8)、(La/Lu)N值大(平均大于10)等特征,说明热水沉积作用减弱,但仍属热水沉积特征。硅质岩δ30Si和δ18O同位素分析表明,西山布拉克组和西大山组硅质岩为典型的热水成因硅质岩。硅质岩氧同位素测温表明,从下往上热水沉积硅质岩形成温度降低。西大山组底部硅质岩形成温度较高,达到80℃以上,随后温度逐渐降低,西大山组硅质岩形成的温度为69℃左右。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寒武系底部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在早寒武世早期库鲁克塔格地区地壳发生强烈的拉张裂解作用,这种拉张裂解作用形成火山岩和硅质岩、硅质岩和黑色页岩组合,它们为早寒武世早期Rodinia大陆发生快速裂解作用提供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47.
上扬子区震旦纪南沱冰期后碳酸盐岩帽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贵州铜仁和湖南大庸两地南沱冰碛岩层之上白云岩层的岩石、结构和构造、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认为该白云岩层具有快速沉积所形成的沉积结构和构造,碳同位素特征可与全球同期沉积的碳酸盐岩帽(Cap Carbonate)进行对比;特别是在白云岩中发现有机碳同位素低的沥青结核体,支持了冰期后碳酸盐岩快速沉积是由于海底固态CH4发生脱气作用,导致碳酸盐岩帽快速沉积的观点。  相似文献   
48.
A global-scale glaciation occurred at about 600 Ma ago. As a result, the Earth became the “Snowball Earth“. The glaciation came to the end abruptly whe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increased to such an extent as to be about 350 times the modem level because of subaerial volcanic degassing. The rapid termination of glaciation would have led to warming of the Snowball Earth and extreme greenhouse conditions would have been created. The transfer of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to oceans would give rise to the rapid precipitation of calcium carbonate in warm surface seawaters, thus forming the cap carbonate rocks as observed worldwide today. Regionally persisting, thin layers of carbonate rocks directly and ubiquitously overlie Proterozoic glacial deposits almost on every continent, and are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cap carbonates. Their unusual litho- fabrics, stratigraphically abrupt basal and upper-level contacts and strongly negative carbonate isotopic signatures ( δ ^13Cearb. values range from -7.0‰ —0‰) suggest a chemical oceanographic origin, the details of which remain unknow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se enigmatic deposits are related to the destabilization of gaseous hydrate in terrestrial permafrost following rapid postglacial warming and flooding of widely exposed continental shelves and internal basins. The authors carried out studies on the geochemistry, sedimentology and palacontology of the Sinian cap carbonates in Guizhou and Hunan provinces, including the occurrence of cap carbonates of unusual fabrics, strongly negative carbon isotopic signatures, and a lot of bitumen nodules.From the result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ap carbonates were formed from solid methane seepage, and it is in agreement with Kennedy‘‘ s viewpoint (2001) that the cap carbonates resulted from the rapid precipitation of calcium carbonate in response to solid methane seepage.  相似文献   
49.
中、下寒武统界线研究是至今尚未圆满解决的全球性难题. 这是早寒武世到中寒武世全球范围存在两个不同的生物地理分区的结果. 尽管目前研究从古生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但是它们同样由于存在大西洋生物区和印度-太平洋生物区生物组合不同的影响, 目前还没有一个能进行全球性对比的生物组合. 因此, 寻找其他的中、下寒武统界线全球划分和对比方法是解决中、下寒武统界线难题的途径. 对贵州台江中、下寒武统界线剖面的凯里组疑源类进行系统研究, 利用疑源类划分了中、下寒武统界线, 所划分的界线与三叶虫带划分的界线基本一致, 并可与西伯利亚、欧洲在地台上利用疑源类划分的中、下寒武统界线可进行对比. 在此基础上, 利用全球性早寒武世到中寒武世过渡期间有一个明显的碳同位素负异常来划分中、下寒武统界线, 并与西伯利亚、北美中、下寒武统界线上的碳同位素负异常进行对比. 这一新的碳同位素划分对比中、下寒武统界线的方法, 有助于解决中、下寒武统界线这一全球性难题, 也说明了早寒武世末三叶虫动物大绝灭与这次碳同位素负异常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0.
碳酸盐岩成土是喀斯特地貌发展及演化历史研究的关键问题。研究了贵阳市金阳地区碳酸盐岩风化成土剖面和红粘土层下基岩分布情况,结合该地区地层发育、厚度、岩性等特征,以及碳酸盐岩风化成土的经验数值,推算了研究区成土厚度。同时,根据理论成土厚度与实际保存红粘土厚度对比分析,确认目前保存下来的红粘土层是早更新世以来的第三个夷平期的产物,形成时间可能为4~13万年。现代碳酸盐岩上的红粘土层不仅由碳酸盐岩风化成土形成,而且很大一部分是由碳酸盐岩岩系中的碎屑岩夹层风化成土而来,同时侏罗系碎屑岩成土也占较大比例。因此,喀斯特环境中红粘土的形成及物质来源比较复杂,并非单一的碳酸盐岩风化成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