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31.
利用2009~2018年发生在云南省内及周边地区的51次中强地震及52次通海地区的小震,研究通海台形变仪的同震响应情况,发现通海台形变仪对89.5%的地震具有同震响应,响应形态多以“阶跃”形式出现,且与地震烈度相关,对大关昭通地震带上的地震不敏感,68%的地震有震前固体潮畸变出现,掌握这些规律可为地震预测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32.
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的目的是借助对观测数据的反演获得地下介质中不同层位真电阻率的变化.本文以3层结构为例,对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的一维反演的效果进行了初步地理论研究.首先研究了一维地电阻率结构下观测数据一维反演的模拟效果,得到了各层电阻率值,且与真电阻率值很接近,说明在地下电性结构为一维的情况下,电阻率多极距观测可以区分出不同地层的电阻率变化.其次,考虑到台址下电阻率结构的复杂性,研究了上两层界面存在起伏的情况下,多极距观测数据一维反演的效果,结果显示:当电阻率变化较小时,各层反演得到的电阻率的变化与真电阻率十分符合;当上两层介质的电阻率变化较大时,各层反演得到的电阻率出现畸变,与真实电阻率的变化情况存在一定差别,表明浅层电阻率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将会影响对深部电阻率变化情况的正确判断.一般情况下,观测的时间间隔越短,则连续两次观测时段内各层介质的电阻率变化越小,因此缩短多极距观测的时间间隔可能是避免出现上述畸变现象的有效观测手段. 相似文献
33.
34.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的探测深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的探测深度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均匀半空间和给定结构参数的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在不同装置电极埋深下的探测深度,分析了探测深度与装置电极埋深和介质电阻率结构之间的关系,得到如下结果:①与地表观测相比,在供电极距为1 km左右时,探测深度随装置电极埋深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的速度与装置电极埋深密切相关;当装置电极埋深h < 100 m时,探测深度的增大速度远小于装置电极埋深h≥100 m时. ②当装置电极埋深h < 50 m时,与地表观测相比探测深度增加很小,不超过10 m;当装置电极埋深相同时,供电极距越大,与地表观测相比探测深度增加得越小. ③对于水平层状电阻率均匀分层结构,在装置电极埋深相同的情况下,下伏低阻结构的探测深度显著大于下伏高阻结构.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为了观测到深部电阻率的变化情况,首先需要查明测区电性结构,再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的装置电极埋深,其结果为深部电阻率变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5.
采用水平分层均匀的地电阻率结构模型,研究了滇西地区3个测点的MT视电阻率影响系数随频率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①各地层视电阻率影响系数都随周期变化,为了更好地获得地震多发层内地电阻率变化信息,可以通过影响系数值选择合适的电磁场频段;②在某一特定周期内的短周期段,视电阻率主要反映易受干扰的第一层的变化,对于地震观测而言,应避开该周期段,该周期值可以通过影响系数分析确定;③各地层影响系数之和并非常数,而是随周期变化,在不同频段观测的视电阻率反映地层电阻率变化的能力不同。影响系数分析对MT地震观测频段和测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