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8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
大连台连续重力观测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15-07-01~2016-07-01大连台gPhone重力连续观测数据资料,进行数据降采样、预处理及调和分析,得到该台观测精度及噪声水平。结果表明,大连台连续重力数据在1 min内和1 h内2个周期的噪声水平分别为9.18×10-8 ms-2和0.28×10-8 ms-2,表明该台连续重力观测数据噪声水平较低;重力潮汐主波振幅观测频段低于重力台网中心观测基地超导重力的白噪声水平,说明台站外部观测环境较好。  相似文献   
12.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是当前矿床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它主要形成于大陆边缘和岛弧环境;成矿时代主要为中新生代,其次为古生代;形成温度多低于300℃;成矿流体为低温低硫度体系,与斑岩铜矿床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新疆北部壳体大地构造演化与运动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位于亚洲大陆中腹的新疆北部地区,是由不同壳块组成的复合型大陆壳块区,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壳体运动-演化历程,造就了该区不同地段岩石圈结构和构造的差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壳体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对该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和壳体结构的分析,将该区划分为 4个不同性质和地壳结构的壳块,其中天山地区又可进一步分为东、西两段。文章分析了区域壳体的运动 -演化特征,并初步认为东、西天山在深部地球物理特征、基底性质和前地台期的构造演化,可能分属不同的构造演化体制。中新生代全区先后经历了地台演化阶段之后,陆续发生活化作用,由于不同地段地壳和岩石圈结构的差异,形成浅部地壳不同的活化地质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4.
扬子壳块西缘地台型铜成矿作用——以云南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壳块西缘云南段在晚震旦世-三叠纪处于相对稳定的地台演化阶段,但局部地段的拉张裂陷作用至少在早奥陶世开始,断续延续到三叠纪.地台期的铜成矿作用主要与初定期海浸沉积的碳酸盐岩、砂砾质碎屑岩建造和余定期台地边缘裂陷或拗陷带的碎屑岩建造、火山岩建造有关.地台阶段晚期逐渐积聚的地幔热能致使局部地段拉张裂陷,并引发基性岩浆喷出或侵入,使初定期以沉积型为主的成矿作用转变为余定期的火山-沉积型或喷流-沉积型.矿床形成后受地洼期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或多或少地都遭受了热液作用的叠加或改造,使先成矿床发生一定程度的叠加富化或改造富化.  相似文献   
15.
一六钨矿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南缘,粤北曲仁盆地西南缘,是粤北地区近年来重要的找矿勘查成果之一。矿床为典型的矽卡岩矿床,矿体赋存于上泥盆统帽子峰组矽卡岩以及NWW向钾长石-石英-白钨矿脉和云母石英脉中。通过野外观察和镜下研究,本文将成矿过程分为矽卡岩期(A)和热液期(B),矽卡岩期可以分为早期矽卡岩阶段(A1)、晚期矽卡岩阶段(A2)、钾长石英白钨矿阶段(A3),热液期可以分为云母石英脉阶段(B1)和石英碳酸盐阶段(B2)。矿区包含4种类型的包裹体: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Ⅰ型)、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Ⅱ型)、CO_2水溶液三相包裹体(Ⅲ型)、纯CO_2包裹体(Ⅳ型),Ⅰ型包裹体仅见于A3阶段;Ⅱ型、Ⅲ型以及Ⅳ型包裹体在A3和B1阶段石英中均有发育,在A3和B1阶段白钨矿中还发育Ⅱ型包裹体。A3阶段Ⅰ型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162~381℃,盐度为30.1%~45.4%(wt%NaClequiv,下同省略),Ⅱ型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154~363℃,盐度为1.49%~11.0%,Ⅲ型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290~390℃,盐度为2.20%~6.88%;B1阶段Ⅱ型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152~381℃,盐度为1.65%~9.32%,Ⅲ型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281~378℃,盐度为2.00%~8.82%。激光拉曼探针分析表明,A3阶段和B1阶段流体中存在H_2O、CO_2、CH_4和少量CO_3~(2-),指示流体处于还原的环境。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盐度关系图表明,数据点主要集中于三个区域:a区对应早期出溶成因的高盐度流体,b区反映流体发生了不混溶作用,c区反映早期高盐度流体与低盐度地下水混合特征。各区包裹体代表了岩浆期后残余原始流体不同阶段的演化产物。通过Ⅰ型包裹体计算得出的成矿压力范围为86.0~415.8MPa,用Ⅱ、Ⅳ型包裹体对成矿压力进行校正得出,A3阶段成矿压力范围为86~115MPa,成矿温度为176~279℃;B1阶段成矿压力范围为55~93 MPa,成矿温度为160~228℃,估算成矿深度范围为3.62~4.26km。研究认为,流体在演化早期存在局部高压,流体不混溶作用要比外来流体混入更早发生,而流体混入促进了流体的不混溶作用。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外来流体混入以及流体不混溶作用是引起钨矿沉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浅析热液对流成矿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热液对流系统中的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往往共轭出现,与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的交替转化有关,并控制了矿质活化-迁移-堆积过程。物理化学条件的交替变化还导致了成矿物质迁移方式和迁移能力的变化。SO4^2-在热液对流体系中是搬运许多金属元素的重要配位剂,SO4^2-向S^2-的临界转化是导致矿质堆积的因素之一。热液对流成矿过程还是导致成矿物质的多来源性及不同来源物质混合的重要原因,并决定了硫、氧、碳、铅等稳定同位素演化路径和混合机制的复杂性。成矿/成烃耦合是成矿热液对流循环的一种现象,对流循环系统成油机制可能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在海底热液活动区或热异常区寻找油气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老挝南部波罗芬高原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牧  高光明  成功  李余晖 《矿物学报》2007,27(Z1):542-544
波罗芬高原又名"富琅山区",位于老挝南部占巴塞、阿速坡、沙拉湾三省境内,西北一东南长100 km,东北-西南宽60 km,呈椭圆形耸立于海拔200~300 m的缓丘之上.高原顶部起伏和缓,地表产出大面积第四纪玄武岩,经风化作用后地表形成大面积的红土风化壳,部分地段铝铁富集形成红土型铝土矿.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70年以来辽宁地区7次5级以上地震,分别从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图像和时序扫描的角度,对历次地震前的地震学指标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提炼,结果显示:空区、条带、b值、A(b)值、D值、缺震及XY值对辽宁地区5级地震的映震效果较好。因此结合以往关于辽宁地区中等地震集中增强和震群特征的研究结果,综合起来初步将其构建为辽宁地区5级地震的地震学指标体系。其中强度预测指标主要有中等地震集中增强、震群序列、条带和空区,未来主震最大震级估算方法为上述四种情况中的最大地震震级加1.5~2.0;地点预测指标与强度指标相同,判定方法是未来5级地震通常位于条带上和空区边缘及其附近地区,若有中等地震集中增强活动,则未来5级地震靠近最近一次中等地震的位置,若出现震群序列,则未来主震发生地点为震群周围200km(前震序列时,主震就发生在序列原地附近);时间预测指标除了强度和地点指标中的4项外,还包括b值、A(b)值、D值、缺震和XY值,总体看来后三者异常通常出现在震前的一年左右,空区和条带的解体时间以及b值异常通常出现在震前的半年左右,前震序列开始时间距离主震发生通常在1~2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9.
辽宁地区震群序列统计特征及预测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1970年以来辽宁及邻区发生的25次震群活动,总结了辽宁地区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探讨了该地区震群活动与未来中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25次震群中,最大地震优势发生时段在震群出现后3天内的占68%,84%的震群中最大地震与次大地震的震级差≤0.5级,平均为0.35。80%的震群持续活动时间约2个月;2震群中最大地震的震级越大,相应地2、3级地震频次也越多,通常1个4级左右的震群,2级地震频次平均约为28,3级地震平均约为6;3当震群中3、4级地震频次分别≥10和4,同时序列的b值为0.6~0.9,此时可判定震群为前兆震群。未来中强震3要素的判定依据为:发震时间为震群开始后1年内,平均6个月;震中距离震群所在地约0~400km,平均为180km;最大强度为G-R预测的最大地震震级加2.0级。当b0.5时,震群有可能为前震序列,即震群开始后1~20天内原地有发生M≥5地震的危险;425次震群中的80%在震群出现1年后对应了M≥4.6地震,空间上辽宁内陆的震群对辽南和唐山地区的M≥4.6地震有较好的指示,长岛和黑山岛附近海域的震群对渤海海峡及其附近地区的M≥4.6地震有较好的指示。  相似文献   
20.
三通沟海相沉积型锰矿是近年来东昆仑地区锰矿找矿工作的新突破。对三通沟锰矿中两件粉砂岩样品进行LA-ICP-MS碎屑锆石U-Pb定年,获得年龄为(1 497±17)~(427±4)Ma,主要集中在441和473 Ma两个峰值附近,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427±4)Ma,表明其沉积时代晚于427 Ma,并且指示其沉积物质来源于纳赤台群中段。三通沟锰矿黑色页岩Re-Os等时线年龄为(387.4±6.2)Ma,表明其成矿作用中成岩转化过程的时间为中泥盆世,而锰质的初始沉淀早于这个时间。综合同位素定年结果,将三通沟锰矿的沉积时代限定在晚志留世—中泥盆世。结合早古生代海相沉积型锰矿矿床成因的主流观点,探讨三通沟锰矿的成矿作用与原特提斯洋俯冲作用之间的关系,认为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的俯冲闭合是三通沟锰矿成矿的主要原因,三通沟锰矿的成矿时代与原特提斯洋闭合时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