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藏北高原D105点土壤冻融状况与温湿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利用CAMP/Tibet在藏北高原D105点所观测的2002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土壤温度、含水量资料, 分析了该点的土壤温、湿度变化及其冻融特征. 结果表明: D105点40 cm深度以上土壤温度日变化明显, 随着深度增加, 土壤温度日变化相位明显滞后. 各层土壤温度月最高值出现在8-9月, 月最低值都出现在1-2月; 年际气候的差异至少可以反映到185 cm深处的土壤. 土壤冻结和消融都是由表层开始, 土壤随深度增加冻结快, 消融则慢. 冻结期间, 土壤温度分布上部低, 下部高; 消融期间, 则分布相反. 60 cm深度以上的土壤含水量在消融期有显著的波动, 表明60 cm深度以上的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比较频繁. 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平均温度对土壤的冻融过程有较大的影响; 土壤含水量的多少会极大的影响土壤的冻融过程、土壤热量的分布状况以及地表能量的分配. 因此水(湿度)热(温度)相互耦合影响着土壤的冻融过程.  相似文献   
32.
介绍了最强的非参数检验之一Mann-WhitneyuU非参数检验方法及其在冰心气候学研究中的应用。由于冰心气候环境记录具有分辨率高、保真性好和所记录的气候环境信息量大等优点,因此将该非参数检验方法用于冰心气候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一些极端事件的研究,并对厄尔尼诺年古里雅冰心中所记录的降水量及δ^18O的变化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33.
张小磊  杨梅学 《地理科学》2010,30(6):929-935
由于缺少足够的观测资料,人们对青藏高原上蒸散问题的认识还不充足。以1998年5~9月"全球能量与水循环亚洲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加强观测试验期(GAME-Tibet IOP)资料为基础,结合1967~2006年40 a的气象站数据,计算了6个样点的参照蒸散量和潜在蒸散量,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实际蒸散量的大小。结果显示,高原参照蒸散有下降趋势,但在试验期内却比40 a平均值明显偏高,且和潜在蒸散之间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试验期内气温、太阳辐射强度、风速以及饱和水气压差等环境因子的值均高于40 a的平均状况;太阳辐射强度、风速、饱和水气压差的增强是导致参照蒸散量升高的主要原因,其中以后两者对参照蒸散量的影响尤为显著;试验期内旬实际蒸散量在9~23 mm之间波动,6~8月份实际蒸散的总量可达123.3~136.9 mm,占同期降水量的38.2%~73.4%;蒸散在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4.
郭东林  杨梅学 《高原气象》2010,29(6):1369-1377
利用水热耦合模式(Si 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SHAW)及"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中那曲地区BJ站2002年8月1日—2003年8月31日的观测资料,对青藏高原中部季节冻土区的土壤温湿特征进行了单点模拟研究。SHAW模式能较好地模拟BJ站不同深度土壤温度,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在0.97以上,平均偏差在1℃以内。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变好,100 cm以下土壤温度的观测值和模拟值基本吻合。由于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在冬、春季的模拟值较观测值略偏大,使得模拟的土壤温度在冬、春季也略微偏大。就模拟结果而言,60 cm以上土壤温度对降雪是比较敏感的。模拟的土壤湿度基本上能够再现土壤未冻水含量随时间的实际变化趋势,除4 cm土壤层外,其他层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差异较大。由于影响土壤湿度的因素较多及其本身具有较复杂的相态变化,陆面模式中对其进行合理的参数化仍是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35.
During the summers of 1999 and 2000, sampling was carried out in Mt. Yulong,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xygen stable isotope in the atmospheric glacial hydro system and similar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two years have confirmed our conclusion. There is an evide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air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mount, suggesting that there exits a strong "precipitation amount effect" in this typical monsoon temperate glacier region. There are mark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δ 18 O values in winter accumulated snow, glacial meltwater, summer precipitation and glacier feeding stream. Under the control of varied climatic conditions,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above glacial hydro mediums are apparent. Isotopic depletion or fractionation and ionic changes had occurred during the phase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of snow ice, ice meltwater, flowing of runoff and contact with bedrock. The variation of stable isotope in a runoff can reflect not only its own flowing process but also its different feeding sources.  相似文献   
36.
37.
青藏高原季风期降水的日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98年夏季GAME-TIBET IOT期间的探空、降水和雷达资料分析了季风期降水和CAPE、LCL热力参量的日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降水的日变化很明显,最大的降水和CAPE的最大值出现在同一时间段。6km和8.5km高度内的大气层结在大部分时间是不稳定的。0400-0800时间内6km以下9km以上的稳定层结阻碍了对流系统的发展,降水的日变化与这些热力参数的日变化有关。同时,利用三维云模式模拟了降水的日变化和水汽及温度对降水的影响,云模式再现了降水和回波强度的最大和最小值,晚上低层的高湿度是影响降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8.
基于水热变化的青藏高原土壤冻融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近地层土壤冻融过程是高原地表最显著的陆面特征之一,也是判断冻土发育、存在以及反映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近地层土壤昼夜、季节性的冻结、融化会导致青藏高原陆—气间能水平衡的变化甚至异常,从而显著影响高原地表水文过程、生态环境、碳氮循环以及高原及其周边区域的天气和气候系统。论文从观测、模拟以及对气候的影响3个角度来探讨1990年以来青藏高原土壤冻融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表明:① 在一个完整的年冻融循环过程中,近地表各层土壤大体都经历了夏季融化期、春秋季融化—冻结期、冬季冻结期4个阶段。受局地因素的影响,不同站点的冻结或消融起止时间、速率、类型均有差异。② 多年冻土区和季节冻土区的日冻融循环过程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日冻融循环持续时间上。③ 不同陆面模式都可以很好地抓住冻融过程中物理量的时空变化,但都需要针对高原陆面过程的特点进行参数化改进。④ 规避不稳定的迭代计算并根据热力学平衡方程确定冻融临界温度可以改进不合理的冻融参数化方案。基于已有研究回顾,发现增加高质量的观测站,利用卫星遥感等多种手段来反演高原土壤冻融过程以及加强陆面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和全球气候模式的耦合,并立足于高原冻融过程的特点发展相适应的参数化方案以及模拟结构的调整,能够有助于高原冻融过程的模拟。  相似文献   
39.
藏北高原D110点土壤温度的极值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通过藏北高原D110点一年中不同深度的日最高值、日最低值及日温差的分析,表明从0cm ̄40cm,土壤温度的日最高值的变化剧烈,而日最低值的变化则相对平稳,冬半年土壤温度的日最低值、日最高值比较接近,日温差较小,而且它们随时间的变化比较平稳;但夏半年(5 ̄9月)波动较冬半年的大,且最高温的波动要比最低温的波动大得多;随深度的增加日温差减小,在80cm深处已基本上看不到日温差的变化。  相似文献   
40.
藏北高原土壤温度分布的纬向效应和高度效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GAME-Tibet野外观测期间所得藏北高原不同地点土壤温度资料,对藏北高原土壤温度分布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土壤温度分布主要表现为高度效应,而冬季土壤温度分布主要表现为纬度效应,年平均土壤温度分布是纬度效应和高度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