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李成志  杨文光  朱利东 《地质论评》2019,65(Z1):126-128
正拉萨地体记录了多期次碰撞造山和特提斯洋演化的关键信息(许志琴等,2006)。拉萨地体南缘发育大量晚白垩系—古近系岩浆活动且规模较大,冈底斯南部酸性火山岩为典型代表,为印度大陆—亚洲大陆碰撞演化及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消减提供证据。早期学者认为古新世花岗岩类由于新特提斯洋板块俯冲所造成。之后部分研究者通过系统研究林子宗火山岩认为印度—亚洲板块碰撞促  相似文献   
32.
采卤井固井时发生水泥浆漏失是一新问题。以江苏金坛盐矿区为例,提出了采用低比重特种水泥浆固井的新工艺及其他技术措施,实践证明工艺可。   相似文献   
33.
全球范围内广泛寻找古气候快速变化的沉积记录,研究其内在的驱动机制,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和环境变迁的走向意义重大。近些年来,短尺度气候变化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末次冰期普遍存在约为1.5ka周期的暖冷期交替的循环,即Dansgaard—Oeschger(D/O)循环,连续几个D/O循环冰阶气温越来越低,后出现Heinrich事件,全新世也存在着千百年尺度气候的波动性。这些短尺度的快速气候变化并非只存在于冰心和北大西洋,而是具有全球性。D/O循环、Heinrich事件以及全新世波动的气候背后的驱动机制,目前争议较多尚无定论。目前,温盐环流(THC)变化和甲烷冰枪两个学说较为流行。前者认为北大西洋北部的大量融冰削弱了深水的形成,使THC减弱,从而向北输送热量减少,使北大西洋气候寒冷,深水形成后便完成一个D/O循环,Heinrich事件只是使过程更激烈;后者认为中上层海水一定幅度的温度变化导致陆坡处的甲烷冰储库崩塌,迅速向大气中释放温室气体CH4,经历正反馈过程迅速进入间冰阶,然后空气中CH4再逐步储存于海底沉积物中,直到下一次促发后释放。末次冰期以来的短尺度气候旋回和快速变化事件,也许不能单单靠一两种模型来解释,其内在的复杂的演变机理与地球各层圈之间紧密相关,解释其规律还需要广大气候研究学者们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34.
改则地区的嘎布扎花岗闪长岩侵入于南羌塘地体南缘的侏罗系色哇组,为研究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演化提供新的约束。岩浆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为(143.8±0.5)Ma,显示花岗闪长岩的侵位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之交。花岗闪长岩具有准铝质I型花岗岩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稀土元素为轻稀土富集型,存在弱的Eu负异常;明显富集Rb、Ba、K、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研究表明花岗闪长岩的岩浆源区可能经历了陆壳物质、俯冲沉积物与幔源楔等不同性质的岩浆混合,并经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改则嘎布扎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向北俯冲的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35.
采用岩性相和沉积体系的分析方法对茂县盆地三级阶地调查和研究,自下而上识别出河流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风成沉积体系,是由Gms、Gm、Gg、Sh、Sg、Fl、Ls、Ps等岩性相组成.其主体是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包含3部分:扇三角洲平原组合、扇三角洲前缘组合和前扇三角洲组合,剖面上体现了颗粒流-高密度浊流-碎屑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36.
青藏高原羌南盆地侏罗系曲色组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羌南盆地曲色组烃源岩的类型为黑色油页岩、深灰色泥页岩和深灰色泥灰岩,厚度为215.8m。根据对野外地表露头烃源岩的观察,结合室内分析数据,从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的类型、有机质的成熟度等3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曲色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黑色油页岩、灰色泥页岩和深灰色泥灰岩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9.23%、2.21%和4.33%,总体表现为好烃源岩特征。泥页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油页岩与泥灰岩总体表现为Ⅱ型,少数为Ⅲ型。干酪根颜色、岩石热解峰温(Tmax)表明曲色组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较高,处于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37.
震积岩是灾变性事件岩的典型代表,是具有震积构造和震积岩序列有一定成因联系的一组岩石的总称。成都金沙遗址区全新统地层中首次发现震积岩,该地层自下而上为底部砾石层、中部暗色(含炭)泥质层、上部褐黄色土壤层,整体属河流冲积物。通过野外观察,研究区发育一组走向SE120°的正断层,断层两盘的底部砾石层顶界面有明显的错断。构成地垒构造;在IT6511、IT6610层位中的断层带中见明显阶梯状断裂,其以张性正断层为主,断距约为10~90cm。在靠近阶梯状断裂的IT6512、IT6613-6614层位中发现一系列地震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标志及破裂构造,包括砂土液化(脉)、液化卷曲变形构造、负载构造、微断裂、地裂缝、震塌岩等。分析认为这些软沉积物变形标志及破裂构造是由同期地壳活动引起的地震作用形成的。金沙遗址区震积岩的发现,对研究四川盆地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8.
盐度变化是湖泊的重要物理特性,电导率作为水体盐度最直观的体现,对湖泊的水质特征、湖水能量循环、生态系统研究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实地观测资料,分析高海拔、大型内陆湖盆纳木错电导率变化特征及季节差异,并着重分析湖水电导率与水温关系及纳木错能量循环特征。结果显示纳木错湖作为典型的微咸水湖,电导率数值逐年降低,纳木错区域气候环境正向暖湿转变且趋于淡化;湖水温差较小的范围内,电导率与水温二者成相关性变化;纳木错不同区域电导率值存在差异,曲线变化特征显示出纳木错为完全混合型湖泊,湖盆中部物质交换、能量循环大于东部。  相似文献   
39.
拉萨地体中-南部晚三叠—早侏罗世花岗岩分布较为广泛;本次研究的曲龙寺岩体为其中的一个岩体,针对岩体所取的十件样品的测试分析发现,在岩性上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84.3 Ma±1.6 Ma,说明其形成于早侏罗世。在岩石化学上曲龙寺岩体具有富w(SiO_2)(71.99%~74.03%),w(K2O)(4.80%~5.74%)和w(Na2O)(3.49%~4.42%),贫w(CaO)(0.12%~0.68%),w(TiO2)(0.05%~0.08%)以及w(Al2O3)(14.20%~15.04%)的特征;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岩系列(A/CNK=1.05~1.19)。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ΣLREE/ΣHREE=2.54~4.87),Eu负异常相当明显(δEu=0.06~0.10),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呈向右缓倾的V型特征。微量元素显示,该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等),亏损Nb,Ta,Sr,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Rb和Th而言亏损Ba。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其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并且在构造判别图解上也都位于A型花岗岩区。综合分析认为曲龙寺岩体是在碰撞后岩石圈伸展背景下,加之南向深俯冲于南拉萨地体下部的松多洋壳断离,导致软流圈地幔上涌,诱发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幔源、壳源物质混合后再经历高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所形成。  相似文献   
40.
针对西藏羌塘南缘查格隆地区发现的白垩纪去申拉组火山岩(K1q)做了精确的定年和地球化学研究。本次工作采集1个年龄样和10个地球化学样品进行分析。去申拉组火山岩主要包括低钾-中钾钙碱性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和安山岩,主量元素富集w(Al2O3)(平均为15.43%)、贫w(MgO)(平均为3.18%);稀土元素总量较高,稀土元素配分图显示为轻稀土富集右倾型,存在弱Eu负异常。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改则查格隆去申拉组陆相火山沉积建造说明火山岩并非典型岛弧火山岩类型,其构造环境整体属于大陆板内裂谷,其岩浆源区很可能为较厚陆壳背景下的相对地幔楔源区的部分熔融,与新特提斯班公湖-怒江洋的北向俯冲有关。锆石206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107 Ma±0.4 Ma,说明至少在107 Ma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已经开始碰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