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76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激光焦平面变化对LA-ICPMS锆石U-Pb定年准确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素分馏是影响LA-ICPMS锆石U-Pb定年准确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利用标样进行校正。激光聚焦位置变化会引起剥蚀坑形貌及U-Pb分馏的改变,标样和样品聚焦条件不一致将导致标样难以准确校正样品,并最终影响定年结果的准确性,但影响的程度、机制及可容忍范围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文章以91500为标样、GJ-1为样品,详细研究了聚焦偏离30μm范围内剥蚀标样与样品锆石的剥蚀坑形貌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U-Pb定年误差。实验表明,在距离锆石表面30μm范围内,标样和样品焦平面同步变化时,二者U-Pb分馏形式及程度基本一致,激光焦平面偏离所引起的样品年龄与TIMS推荐值的偏差小于1%;当二者聚焦不同步时,标样与样品的U-Pb分馏差别显著,年龄偏差最大可超过3%。激光聚焦不同步导致的标样与样品剥蚀坑纵横比差异是引起年龄误差的根本原因,激光焦平面偏离锆石表面超过15μm,剥蚀坑坑口明显变大,纵横比减小,U-Pb分馏形式及程度发生改变。通过预剥蚀锆石,观察剥蚀坑轮廓,使激光焦平面在距离锆石样品表面15μm范围内,可确保标样与样品剥蚀坑形貌及U-Pb分馏状态一致,提高LA-ICPMS定年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32.
前言     
杨志明  宋玉财 《矿床地质》2017,36(2):273-274
<正>由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定于2017年4月在陕西西安召开,为集中反映青年地质工作者在矿产资源研究领域里取得的最新进展,特此在《矿床地质》组织了一期专辑,得到了青年地质学家们的积极响应,投稿踊跃,但限于版面,本专辑只收录论文15篇,研究地域包括中国华南、东部、青藏高原、新疆、东昆仑等多个地区,涉及的矿种有钨矿、金矿、铅锌矿、铁矿、钼矿、铜矿、铜镍硫化物矿床等,研究内容集中在探讨单个矿床的成因、控制因素和成矿背景等方面,也有关于区域成矿规律的论述。  相似文献   
33.
34.
西藏驱龙矿区早侏罗世斑岩的Sr-Nd-Pb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近年的研究基本揭示,在冈底斯南缘存在一条晚三叠世-侏罗纪的花岗岩带,其成因认识有助于恢复青藏高原中生代演化历史,但却存在争议。为此,本文选择拉萨东部驱龙早侏罗世花岗斑岩开展Sr-Nd-Pb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调查岩浆源区特征,以期查明岩浆成因。分析结果显示,驱龙早侏罗世斑岩具有相对较低的87Sr/86Sr初始比值(0.7029~0.7050)、正的εNd(t)(平均0.7)和锆石εHf(t)值(2.6~8.2),表明岩浆来自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对比发现,冈底斯南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的锆石Hf同位素在500km宽的范围内显示出由西向东亏损程度逐渐减弱、甚至变得富集的规律,表明在此类花岗岩的形成过程中,成熟地壳组分的贡献自西向东逐渐增多。这既可因南部拉萨地体基底Hf同位素组成的东西向不均一所引起,也可能因东段驱龙、米林等地花岗岩更靠近古老的拉萨微陆块所致。  相似文献   
35.
西藏弄如日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弄如日金矿床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区的冈底斯构造岩浆带东段,是该成矿带上首次发现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锑矿床。本文在详细的野外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各期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分析、包裹体成分的LRM分析和包裹体中子矿物相的SEM/EDS分析等,对与矿化有关的成矿流体的特征、演化以及金的迁移与沉淀机制进行了讨论。通过研究流体成矿过程包括:形成黄铁矿-石英组合的早期阶段,发育以含子矿物的三相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集中于256~335℃,盐度29.7%~38.9% NaCleqv;形成毒砂-富砷黄铁矿-石英组合的主成矿阶段,发育富CO2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30~357℃,盐度1.81%~9.74% NaCleqv,CO2密度为0.16~0.29g·cm-3;形成辉锑矿-石英、雄黄-石英和碳酸岩脉组合的晚期阶段,发育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34~245℃,盐度1.91%~8.95% NaCleqv。与金成矿有关的流体为中温、低盐度的富CO2、CH4、N2、Na+流体体系,成矿流体温度、压力降低造成了流体不混溶,使CO2相与水溶液相分离是造成金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6.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驱龙铜矿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驱龙铜矿是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东段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与成矿有关的包裹体主要分为液相包裹体、气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3类,它们的均一温度为190℃~510℃;盐度为0.5~52.5 wt%NaCleq.激光拉曼显微探针(LRM)分析表明,各类包裹体中气、液相成分以H2O为主.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与不同气相充填度的液相包裹体、气相包裹体共存,且均一温度相近,但盐度相差很大,表明成矿流体经历了沸腾作用.从蚀变矿物组合、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及LRM分析可以看出,驱龙斑岩铜矿床成矿流体富含Cl-、SO2-4、Na 、K 、Ca2 、CO2-3,具有较高盐度和较强的Cu溶解能力.  相似文献   
37.
斑岩铜矿床在东特提斯成矿域中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已有的斑岩铜矿床成矿模型多是建立在环太平洋地区矿床资料的基础上,相对而言,特提斯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床还有待梳理和总结.本文以特提斯构造演化与成矿为主线,将东特提斯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床空间上划分为土耳其Pontides、伊朗中部Sahand-Bazman、巴基斯坦Chagai、中国玉龙、中甸、班公湖、冈底斯7条成矿带和中南半岛、土耳其Anatolides地块2个成矿区;时间上分别对应于早三叠世、晚三叠世、白垩纪中期、白垩纪末-古新世初、中始新世、中中新世等6个时段;构造背景分别为古、新特提斯洋盆俯冲或俯冲后的碰撞;讨论认为Sahand-Bazman铜矿带的形成背景与玉龙成矿带可对比.  相似文献   
38.
青海杂多地区新生代构造特征与两种类型矿床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青海南部存在着巨大的成矿潜力,研究该区的构造变形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对于认识区内众多矿床(化)的构造背景和控矿要素具有重要意义.新生代的走滑断裂和逆冲推覆构造是大陆碰撞造山带成矿理论中晚碰撞阶段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重要构造形式.走滑断裂呈北西向,控制着藏东一系列走滑拉分盆地和斑岩的产出;逆冲推覆构造走向北西,整体自南向北呈现很好的分带特征,可分为根带、中带和前锋带.研究区存在两种类型矿床,分别为走滑断裂控制的斑岩型矿床和逆冲推覆构造控制的热液型矿床.其中,切过地壳尺度的走滑断裂因减压作用导致含水地幔的部分熔融,进而导致富含挥发分的含矿斑岩上涌、侵位,形成纳日贡玛斑岩型钼(铜)矿;逆冲推覆作用是流体长距离迁移的动力来源,逆冲推覆构造前锋带的逆冲断层上(下)盘破碎带或次级断层附近是成矿流体迁移的疏导系统和金属汇聚、淀积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39.
组合支护在软土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软土基坑支护采用小宽度水泥土重力式挡墙与土钉墙相结合的组合支护形式,在完成基坑止水的同时,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支护技术的挡土功能。对软土基坑组合支护的设计思路和稳定性计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0.
通过广州东山锦轩现代城深基坑(14.6~16.8m)设计与施工的实际情况,说明因地制宜地选取多种支护形式以及进行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是实现基坑工程安全、经济、高效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