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发育一套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混合沉积物, 近年来在其中发现大量油气显示。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岩石热解等方法, 综合研究了云质岩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等。研究认为, 云质岩储集层孔隙度高、渗透率低, 属于低渗透-致密储集层, 溶蚀作用或构造作用产生铸模孔和构造溶蚀缝, 形成云质岩的“甜点”区; 高碳酸盐含量烃源岩和低渗透-致密储集层呈互层式展布, 烃源岩成熟度低, 生烃超压不发育, 与优质烃源岩(TOC>2%)相邻储集层溶蚀孔隙发育, 从而降低油气充注阻力, 最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2.
付广  李世朝  杨德相 《沉积学报》2017,35(3):592-599
为研究断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在断裂输导油气运移形式划分的基础上,对断裂输导油气运移形式所需条件和分布区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输导油气运移形式不同,所需条件也不同,断裂垂向向上输导油气运移形式所需的条件主要是断裂位于成熟源岩区内,断裂垂向向下输导油气运移形式所需条件是断裂位于具有供油气能力的超压成熟源岩区内,断裂侧向连接输导油气运移形式所需条件是断裂位于盖层断接厚度大于和等于其油气侧向运移所需的最小断接厚度区内,断裂侧向变径输导油气运移形式所需条件是断裂位于盖层断接厚度小于其油气侧向运移所需的最小断接厚度区内。通过断裂分布区成熟烃源岩区或具有供油气能力的超压成熟源岩区叠合和油气侧向运移区、油气非侧向运移区及断裂分布区叠合,分别建立了断裂垂向向上、垂向向下和侧向连接、变径输导油气运移形式分布区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分别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留楚地区东二、三段、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和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文安斜坡沙二段断裂输导油气运移不同形式分布区预测中,其预测结果与目前留楚地区东二、三段、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和文安斜坡沙一段和沙二段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断裂输导油气运移形式分布区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断裂在下生上储式油气成藏中的作用,在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油源断裂优势通道本身的发育特征和源岩品质,构建了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参数指标,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留楚地区东三段储层10条主要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的评价中。结果表明,留楚地区东三段储层10条主要油源断裂共34条优势通道,其中:有8条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等级为强,主要分布在北部留楚背斜区;有15条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等级为中等,主要分布在留楚南背斜区;有11条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为弱,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部边部地区。这与目前留楚地区东三段储层只在北部留楚背斜核部找到大量油、中部留楚南背斜找到少量油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资源量丰富,深化潜山油气成藏研究,定量评价潜山油气充注能力,对该盆地潜山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大量统计资料为基础,对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及充注能力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潜山油气成藏受烃源岩及供烃方式、储集特征、储盖组合等多种因素的控制,与烃源岩大面积直接接触的、长期风化淋滤的潜山储集体,最有利于油气成藏.研究区潜山油气藏分为高位潜山型、中位潜山型和低位潜山型大类;以任丘、苏桥、牛东1这3个典型潜山油气藏为代表,建立了高位、中位、低位3类潜山油气成藏模式.高位模式多分布于中央隆起带,具有“双向油源、源储对接”的特点;中位模式多分布于斜坡带,具有“侧向油源、复合输导”的特点;低位模式多分布于洼陷带,具有“顶部油源、不整合输导”的特点.综合考虑烃源岩生烃强度、潜山储层物性、供烃方式、储盖组合类型以及供烃窗口等多种潜山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潜山油气充注能力定量评价公式并对9个典型潜山油气藏进行了评价,3类潜山油气藏的油气充注能力明显不同,其中高位潜山油气充注能力最强,低位潜山次之,中位潜山最弱.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准确评价廊固地区断层相关圈闭内钻井含油气性、完善油气成藏规律,基于断层侧向封闭的断面SGR下限值法,综合断层侧向封闭区泥地比下限值、断层控圈范围等资料确定断层侧向封闭与开启区域范围,在此基础上对断层相关圈闭内钻井含油气性与断层侧向封闭属性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详细剖析,其结果表明:断层侧向封闭区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钻井含油气性相对较好;断层侧向开启区不利于油气聚集成藏,钻井含油气性相对较差.但在利用上述方法分析过程中存在多个"矛盾"井位,从地震、测井、岩心数据着手,综合断层相关圈闭内储盖组合及油源条件等成藏有利要素进行详细探讨:(1)受断层封闭烃柱高度较低、高部位断层不封闭、无油源断层供源、砂体连通性较差4种因素影响,在断层侧向封闭区内可钻遇不含油气的失利井;(2)受其他断层、自圈、不整合面遮挡3种因素影响,在断层侧向开启区内可钻遇含油气的成功井.  相似文献   
16.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发育一套陆源碎屑成分和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混合沉积,且近年来在其中发现大量油气显示,但目前对这套混合沉积的研究程度较低。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等方法,对巴音都兰、阿南和额仁淖尔等多个重点凹陷内云质岩的岩石学特征、分布特征等进行研究,认为:云质岩分布主要受母源区岩性控制,为典型的母源混合类型;湖盆演化类型不同导致沉积相发育的差异性,进而决定云质岩纵向分布;火山玻璃脱玻化为埋藏白云化作用提供大量Mg2 +、Fe2 +离子,导致白云石中铁含量高;古气候对云质岩分布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7.
基于SGR算法的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方法改进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Yielding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方法预测油柱高度过程中,发现断层侧向封闭油气能力与油气分布呈现部分不吻合现象,经过深入研究表明:是由于未考虑断层侧向封闭油气下限以及封闭区域造成的。当断面上某一深度范围内最小断层泥化率(SGR值)大于断层侧向封闭油气下限时,整条断层在该深度范围内对油气具有侧向封闭能力,Yielding断层侧向评价方法可直接应用,其预测结果与油气吻合度较好;而当断面上某一深度范围内最小SGR值小于断层侧向封闭油气下限时,该点在封闭区域之外,按照Yielding预测方法可能会低估或高估断层的侧向封闭能力。为了更准确研究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方法,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对断层侧向封闭评价方法进行了改进,并选取冀中坳陷文安斜坡断层型圈闭为例,利用改进后的断层侧向评价方法对断圈侧向封闭能力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沙一段1~2号断圈的预测结果与井含油气性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定量评价断层侧向封闭性是可行的,更正了Yielding评价方法低估或高估封闭断圈侧向封闭油气的能力,提高了断层侧向封闭能力预测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8.
碳酸盐岩是冀中坳陷下古生界重要的古潜山油气储集层.研究表明,冀中坳陷奥陶系属于陆表海型台地,进一步划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局限潮下和开阔潮下4个沉积亚相,以及泥云坪、膏云坪、云坪和云质溺湖等11种沉积微相,并构成了4个三级层序(SQ1~SQ4),其中SQ4仅发育海侵域.奥陶纪首次海侵期沉积的冶里期(SQ1-TST)在区内...  相似文献   
19.
不整合是廊固凹陷奥陶系潜山油气运移的重要输导通道和聚集部位,研究不整合分布及其输导特征对明确该区油气优势运移方向以及寻找有利勘探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廊固凹陷奥陶系潜山顶面不整合的类型及分布规律、纵向结构特征为基础,对潜山顶面不整合的输导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利用钻井、测井、岩芯等资料对半风化岩石层进行了精细解剖,明确了主力输导通道分布和渗滤空间类型;在明确不同类型不整合展布规律后结合数值模拟确定了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和潜在有利勘探区.研究结果表明,河西务潜山带奥陶系顶面不整合具有4种接触关系、2种运移通道,组合形成4种油气运聚类型,其中石炭系—二叠系覆盖的褶皱区最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不整合半风化岩石层的渗滤通道类型南北具有差异性,南部岩溶发育,以溶蚀缝洞为主,北部以晚期构造缝为主.纵向上,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是不整合岩溶带中的优势运移通道.平面上,不整合输导脊是油气的优势运移路径,位于其上的构造高点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杨税务南潜山和中岔口潜山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潜在目标.  相似文献   
20.
冀中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西北部,广泛发育古近纪同裂陷阶段的岩浆活动。本文利用钻井和三维地震数据,通过剖面解释以及平面均方根振幅属性提取等手段对冀中坳陷北部的廊固凹陷和文安斜坡地区进行岩浆活动研究。结果显示,廊固凹陷主要发育沙河街四段火成岩,岩石类型为玄武岩、辉绿岩和凝灰岩,地层内发育较多的岩墙及岩脉等构造,岩浆一般通过小型岩浆通道运移至地表,并呈团块状分布,具有中心式喷发的特征;文安斜坡主要发育沙河街三段火成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岩和凝灰岩,以及少量的辉绿岩,地层内基本不发育岩墙及岩脉等构造,岩浆通过一些大型的断层运移到地表,在地表呈平行于断裂的线状分布,具有裂隙式喷发的特征。本文认为断裂发育特征的差异是控制岩浆活动差异的重要因素。廊固凹陷缺少贯通浅层和深层的大型高角度断层,因此岩浆只能分散式的通过众多岩墙及岩脉进行向上运移。文安斜坡发育了贯通深层和浅层的高角度正断层,因此岩浆可以集中地通过这些断层进行向上运移。因此是否存在贯通深层、浅层的大型断层是控制岩浆活动不同产出方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