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针对现有算法二次插值造成的精度损失问题,结合新兴的低空机载LiDAR技术,提出了一套高精度地形断面快速、自动生成算法。该算法通过内存映射和断面线缓冲区分析,从海量点云数据中快速提取构TIN点集;优化了逐点插入法,实现局部Delaunay三角网的快速构建;根据三角网拓扑关系,实现断面线与TIN的快速求交,生成并优化地形断面图。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克服了海量数据处理时计算机内存不足的瓶颈问题,并有效避免了二次插值造成的精度损失,且运行高效。  相似文献   
42.
徐村铀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矿集区,属于与燕山晚期黄梅尖A型花岗岩体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矿石类型多数为长英质砂岩型铀矿石,少数为石英正长岩型铀矿石。文章基于近些年详细的野外勘查及室内研究工作,在总结该铀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铀成矿规律:岩体与地层接触界面形态及构造发育程度是控制铀矿体分布的关键因素;岩体内、外接触带是最有利的赋矿部位;铀成矿与早白垩世晚期侵入的岩浆岩关系密切。进一步探讨了该铀矿床的成矿机理,建立了徐村铀矿床成矿模式,这对丰富与A型花岗岩有关的热液型铀成矿理论,进一步探讨黄梅尖地区乃至庐枞盆地NE向A型花岗岩带的铀成矿作用、成矿类型及找矿潜力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3.
冀北小扣花营银矿床赋存于侏罗统张家口组二、三段的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熔岩。银矿体严格受NW向构造破碎带控制,形状受剪裂构造的变化制约,多呈"S"状延伸。通过硫同位素样品测试,32S/34S变化范围为22.282~22.384,δ34S变化范围为-2.79‰~-7.32‰,证明矿液来自低温火山热液。经样品测温,辉银矿、方铅矿、闪锌矿等主要造矿矿物起爆温度240~330℃,说明矿物形成温度为中低温,且具有硅化、重晶石化、碳酸盐化等中低温围岩蚀变,为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银矿床。  相似文献   
44.
利用1998-2012年635个气象站点的观察数据,对我国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近15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呈现波动式下降的特点,但下降趋势不显著;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年均和四季气温在0.05显著水平未检测出显著的变化趋势,但Z值显示,气温存在不显著的变化倾向:青藏高原区年均气温存在上升倾向,而其他地区多呈下降倾向;春季气温呈上升和下降倾向的区域约各占一半,夏季绝大部分地区气温有上升倾向,而秋季和冬季大部分地区气温则呈现不显著下降趋势。典型站点的分析发现,显著变暖的站点气温基本都存在暖突变,而显著变冷的站点只有约27%的站气温存在冷突变。暖突变年份主要分布在于2005-2006年,冷突变年份多在2009-2011年。  相似文献   
45.
刘庆群  李浩  杨彪 《东北测绘》2014,(2):177-179
针对近景摄影测量学科发展现状和教学需求,设计并实现近景摄影测量实验教学软件系统。系统包含近景摄影测量主要算法,并根据各算法解算步骤设计相应的具体操作流程,针对算法特点和难点展开训练。教学实践表明,该系统可帮助学生加深对近景摄影测量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近景摄影测量的实验实习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6.
杨彪  严丽英  李浩 《测绘科学》2014,(4):165-168,159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普通数码相机的露采矿山储量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将普通数码相机进行高精度标定,用于矿山宕口摄影,经过影像畸变校正、相对定向、绝对定向、影像匹配与坐标转换,对开采宕口进行三维重建,再根据前期地形数据,计算矿山储量变化。基于该方法开发的露采矿山储量动态检测系统,经过实际应用证明能够显著提高储量检测的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47.
市场机制是实现蓝碳及蓝碳生态系统价值的有效途径,对于发挥蓝碳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梳理了当前碳市场中蓝碳碳汇项目的发展机遇和项目开发的现状,并就我国蓝碳碳汇项目开发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推进蓝碳碳汇项目开发和市场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当前,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和核证碳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都已开发了蓝碳碳汇项目或可用于蓝碳碳汇项目的方法学,并开发了多个CDM、VCS和Plan Vivo Standard认证的红树林碳汇项目。我国已成功开发并交易了首个蓝碳碳汇项目“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并且将继续推动蓝碳碳汇项目的开发和交易市场的发展。但我国在碳汇项目开发上存在项目规模小、证明项目额外性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蓝碳资源管理机构作为碳减排量所有者和交易主体自主支配碳汇收益受到限制等不利因素。对此,建议可通过加强营造蓝碳碳汇项目开发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政府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或购买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