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92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71.
西江流域汛期暴雨与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功率谱分析、Lanczos滤波等方法探讨了近48年西江流域汛期(4—9月)暴雨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影响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江流域4—9月暴雨日数呈单峰分布,5月开始显著增加,6月暴雨日数达到最高;西江流域4—9月暴雨总日数具有准4年与准22年左右的周期振荡。1960年代后期—1980年代初期及1990年代中期—2000年初期暴雨日数以偏多为主,1960年代前期、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初期及2005—2008年则以偏少为主。定义西江流域4—9月逐日降水与500 hPa高度场上显著的负相关区(22.5~27.5°N,102.5~112.5°E)为影响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500hPa关键区。西江流域汛期降水与500 hPa关键区均以准单周、10—30天的准双周振荡为主,而30~60天的季节内振荡不显著,二者在准双周振荡尺度上关系最密切。统计近48年4—9月、6—8月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波谷附近前后3天(个别4天)西江流域暴雨出现的平均几率分别为72.5%、76.4%,因此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低频波谷对西江流域暴雨的中期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2.
基于新等级标准中国登陆热带气旋气候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燕  林良勋  黄忠  程正泉 《气象科技》2009,37(3):294-300
利用1949-2006年热带气旋(TC)年鉴资料,根据2006年新制定的TC等级标准,分析了登陆我国TC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登陆TC中强热带风暴(STS,38.5%)最多,其余依次为台风(TY)、热带风暴(TS)、强台风(STY)和超强台风(SuperTY)。59%的STY和66.7%的SuperTY在台湾省登陆,尽管登陆广东的TC最多,但登陆的STY和SuperTY却很少。7~9月是TC登陆活跃期,而8~9月登陆TC平均强度最强。登陆TC频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登陆TC频数呈弱的减少趋势,而TY及以上级别TC频数则有增加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登陆TC的生成源地有向北移的趋势,然而近年来南落明显。登陆TC的平均强度出现减弱趋势,但进入21世纪以来,平均强度显著增强,尤其是TC逐年强度极值表现更为明显。登陆TC的平均登陆点无明显的南北偏移,但逐年登陆点最北纬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有南落现象,以35°N以南为主。  相似文献   
173.
北京奥运会期间极端天气的气候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德平  王春华  李迅  刘燕  刘一芬  谢庄 《气象》2008,34(7):61-67
利用1971-2007年观象台、海淀、丰台、朝阳和顺义的气象要素资料,对北京奥运期间8月8-24日的极端天气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观象台极端最高气温为37.3℃,年Tmax>36.0℃的出现概率为5%,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上升率为 0.69℃/10年,目前处在偏高期.城郊5站Tmax≥33℃的平均日数为2.8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目前处在日数偏多期,每年平均高温闷热(Tmax≥32℃且平均相对湿度≥55%)天气日数为4.7天.观象台日最大降雨量中出现雨量≥25mm*d-1的概率高达68%,城郊5站雨量≥25mm的平均降雨日为1.1天,观象台日最大降雨强度的最大值为156.2mm*d-1.城郊5站平均雷暴日数为3.7天,上述三要素均处在低值期.10分钟平均风速≥7m*s-1以上的大风日数城郊5站为1.2天,目前处在风速较小期.城郊5站平均大雾日数为0.7天,观象台低能见度≤2000m的日数从1990年代平均3.9天降到2000-2007年的1.5天,目前处在日数较少期.  相似文献   
174.
杨守业  王权 《地球科学进展》2011,26(12):1282-1289
伊平屋北部热液区(IheyaNoAhhydrothermalfield)位于冲绳海槽中部地区。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31航次于2010年9月1日至10月4日在该区钻探了5个站位(C0013-C0017):C0016站位位于NoahBigChimney(NBC)地区活跃的热液烟囱和硫化物-硫酸盐丘状体上;在C00...  相似文献   
175.
许斐  杨守业  展望  李超  钱鹏 《地球化学》2011,40(2):199-208
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在南通长江干流每周采集一次表层悬浮物样品,共51个,分析了其粒度、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PN)含量以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组成,研究了下游干流颗粒有机碳组成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悬浮物的平均粒径在一年内变化不明显,而POC和PN含量呈现洪季缓慢减小,枯季增加的趋势;δ13C...  相似文献   
176.
全球气温与ENSO多年际耦合振荡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借助于最优分割法和多通道奇异谱分析(MSSA)等方法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场阶段性变化及其与ENSO振荡信号的相互关系作了详细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全球近百年气温长期变化阶段性明显,各阶段之间的气候变率特征差异较大;(2)全球气温变化背景场的阶段性对ENSO的年际及年代际准周期振荡有较为明显的影响;(3)全球气温与Nino区海温的年际变率存在着准4年和准2年的显著耦合振荡。  相似文献   
177.
热带西北太平洋10~30 d振荡对南海夏季风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1958—2011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ERSST海温资料,分析热带西太平洋夏季对流10~30 d振荡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在年际变化尺度上,热带西北太平洋夏季10~30 d振荡强度指数 (TWPI) 与南海夏季风强度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在TWPI增强年份,海温主要呈El Ni?o分布,南海周边区域增强的异常西风产生强的正涡度切变,导致异常气旋性环流,为季风槽的增强提供了热量和水汽,从而增强南海夏季风强度。反之,在TWPI减弱年份,海温主要呈La Ni?a分布,南海夏季风强度减弱。在不同的年代际背景下,垂直切变和水汽-对流的总体变化是影响TWPI总体变化的重要因子,但不能影响南海夏季风强度的总体变化。海陆热力对比的总体变化是导致南海夏季风强度总体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8.
杨承帆  杨守业  苏妮 《地质学报》2015,89(Z1):290-291
<正>化学风化作为地球表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过程,起着联系地球表层各圈层的纽带作用,在对地球不同圈层中元素进行再分配的同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全球气候,因此化学风化与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  相似文献   
179.
参考地理数据的大比例尺影像无控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摄影测量影像定位通过人工方式获取控制点导致的效率低、费用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参考地理数据的大比例尺影像无控定位方法。首先利用经典SIFT算法从参考地理数据(DEM和DOM)提取带有控制信息的特征点;然后将通过POS获取的DSM配准到DEM地理坐标上,并利用形态学滤波对DSM进行处理,以提取并剔除建筑物、树木等高程剧烈变化区域的匹配点,降低校正误差;最后进行影像校正和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满足大比例尺航空影像生产定位精度要求,具有高效生产、节约资源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0.
作者在胡乐寒琥-奥陶系界线剖面上作了多种地球化学测试。依据测试结果,分析了地球化学特征,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 于西阳山组与谭家桥组之间,它可能与海平面变化有关。在寒武-奥陶系岩界线上仅见有小的碳同位素负偏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