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86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粤西高州——化州地块变形特征及构造样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粤西高州-化州地块由“高州岩群”组成,通过对其构造变形特征,应变分析等研究得出,前晋宁期云开地区地壳处于伸展状态,近水平分层剪切作用是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高州岩群”中存在的5种不同构造样式便是水平分层剪切持续上移的结果,而下部片麻状花岗岩则是含基性火山岩的沉积岩在原地或准原地分层剪切深熔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2.
大别山双河同构造花岗岩体显微构造与磁组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双河岩体应变分析结果显示, 主应变面发生明显变形, XZ面应变轴比达1.59~2.18, 付林指数K在0.11~0.82. 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显示, 磁面理主体倾向SE, 与岩体宏观面理一致; 磁线理主体向SE倾伏; 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在1.109~1.639; 形态参数T在0.079~0.534; 应变分析与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均表明岩体受到了强烈的挤压变形. 石英C轴组构以沿b轴的高极密为特点, 显示石英以高温的柱面(1010) 〈a〉 滑动为主, 这与赋存在岩体中的高压-超高压岩石及围岩的石英C轴组构明显不同. 综合分析表明, 双河岩体在稍晚于超高压岩石形成的区域挤压背景下侵位, 具有同构造花岗岩变形特点.  相似文献   
93.
北欧瑞芬造山带形成于早元古代(2000-1750Ma)的瑞卡构造运动。芬兰南部的瑞芬造山带产出了与瑞卡构造运动相对频的同造山,晚造山,造山后和非造山等四类花岗岩侵入体,四类岩体的构造特征明显不同。通过对四类岩体变形构造的研究,认为四类不同岩体造对中国内造山花岗体构造研究,尤其对桐柏-大别造山带花岗岩体及造山带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4.
南大巴前陆冲断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部位,是晚三叠世扬子-秦岭俯冲碰撞与中新生代以来陆内造山形成的。根据构造变形的几何学特点,自北东向南西发育紧靠城口断层的根带、坪坝断裂与鸡鸣寺断裂之间的中带、镇巴-鸡鸣寺断裂与铁溪-巫溪隐伏断裂之间的锋带。各带发育不同的构造变形:根带的冲断层系统以逆冲叠瓦构造为主控构造组合,同时发育构造三角带、冲起构造和双重构造等组合;中带的冲断褶皱系统以发育断层相关褶皱组合为主;锋带发育为滑脱褶皱系统,以类侏罗山式褶皱为主控构造,同时发育了箱状背斜、膝折构造、倒转背斜、平卧褶皱、紧闭背斜、同斜背斜、虚脱不协调背斜等滑脱褶皱。垂向上发育3套区域性滑脱层:震旦系泥页岩和寒武系泥页岩、志留系泥页岩、下三叠统膏盐岩;在南秦岭自北而南的推覆作用下,依次沿这3套滑脱层逐级抬升而向南滑脱,存在"推覆作用(叠层滑动)→冲断作用(切层滑动)→层滑作用(顺层滑动)"的滑脱变形序列,从而造就南大巴的多种构造变形类型及其有序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5.
吉林中部地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构造背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沉积体系研究为基础,综合应用沉积岩碎屑物质成分统计、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详细地研究了吉林中部地区二叠纪沉积特征。结合沉积构造背景分析,重建吉林中部地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及构造古地理。研究发现:早-中二叠世吉林中部地区具活动大陆边缘的复合边缘海盆特征,早二叠世发育了碳酸盐岩陆架、陆架边缘沉积体系及(次)深水盆地沉积体系,相序具有向上变浅的旋回特征;中二叠世初期,地壳活动强烈,火山发育,其后沉积了盆缘冲积扇沉积体系、(次)深水盆地沉积体系以及向上变浅的碳酸盐缓坡沉积体系等;晚二叠世东北中、小板块群与华北板块沿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缝合带拼合,古地理发生重大变化,整个地区由海相环境转为陆相环境,仅局部地区有残留的海水,发育了湖缘冲积扇、次深湖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96.
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前寒武纪基底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位于胶东牟平-即墨断裂以东的地区,其前寒武纪基底以出露新元古代的双峰式火成岩为主要特征,其主要岩石组合包括大量花岗片麻岩以及少量变(超)基性岩(榴辉岩)、变沉积岩。对花岗片麻岩、变质(超)基性岩的岩石组合、地球化学、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的研究表明,北苏鲁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残留地壳,经历了1.8~2.2 Ga期间的岩浆-火山-变质事件;新元古代中期(0.72~0.80 Ga)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相关的岩浆活动促使地壳的生长和再造,形成了北苏鲁的前寒武纪基底的主体;北苏鲁和苏鲁-大别造山带一样,其前寒武纪基底是扬子板块北缘的一部分,苏鲁造山带的西北边界是五莲-烟台断裂带。  相似文献   
97.
江西赣州隆木花岗岩体年龄、成分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江西赣州隆木花岗岩形成时代及演化过程,对隆木岩体中的黑云母花岗岩与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黑云母花岗岩与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457±6)、(450±9)Ma,表明岩体形成于晚奥陶世;岩体铝饱和指数为1.11~1.29,K2O与Na2O含量(质量分数)之比为0.97~1.51,属强过铝质及高钾钙碱性岩石;根据ACF图解,岩体投影于S型花岗岩区域内;岩体Rb、Th+U、La+Ce、P、Nd、Zr+Hf+Sm相对富集,而Ba、Nb、Sr、Ti相对亏损,总体上属于低Ba、低Sr的花岗岩;岩体Rb与Sr含量之比为0.60~2.82,平均值为1.68,明显高于大陆地壳与上地壳的平均值,具壳源花岗岩特征;根据A/MF-C/MF图解,岩体物源区为砂质岩;岩体稀土元素含量总量偏低,为(113~176)×10-6,轻稀土元素富集明显,配分模式明显呈右倾型,Eu异常为0.38~0.67,Eu亏损程度中等偏高;化学成分显示,岩体属于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是一种壳源花岗岩,岩浆源区为成熟上地壳的砂质岩源区;构造判别图解、年龄信息及野外特征表明,岩体形成于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总之,隆木岩体形成于早古生代晚期的加里东构造运动,是华夏古陆块与扬子古陆块在新元古代碰撞拼贴之后裂解、在中奥陶世再次发生陆内碰撞使得地壳加厚部分重融、造山后期地壳伸展减薄、熔融物质上升侵位形成的岩体。  相似文献   
98.
犁式正断层是在局部或区域张应力体制下形成,产生于伸展体制下有韧性岩石垫底的脆性岩石中。犁式正断层在平面上呈弯曲状,断层两侧发育次级断层,具分支复合特征;在剖面上,随深度增加,断层倾角逐渐变缓,并且形成分支产状较陡的次级断层,断距逐渐变大。黔东松桃西溪堡大型锰矿床发育的F1断层为犁式正断层,其发生伸展作用的时间应与早白垩世区域挤压构造体制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间一致。整个F1断层及其分支断层造成含锰岩系呈阶梯状下降拉伸,造成含锰岩系的不连续,越往深部,断层滑脱面越趋于平缓,拉空带宽度愈加增加。该断层及其次级断层将含锰岩系破坏并断切为几个部分,影响了含锰岩系的连续性,形成矿体-拉空带-矿体这种空间组合形态。F1断层上盘的下降,造成了上盘含锰岩系的埋深加大。因此,在找矿预测中,应充分考虑断层断距差异,合理圈出拉空带,从而避免在探矿过程中打到拉空带。   相似文献   
99.
房山侵入岩体高Sr低Y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房山侵入岩体及其微粒包体以高w(Sr)(400×10-6~1 126×10-6)、w(Sr)/w(Y)(一般≥40)、w(La)N/w(Yb)N(≥33),低w(Y)和w(Yb),Sr正异常,Eu弱负异常-正异常为特征.与典型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Sr-Nd同位素特征与汉诺坝底侵玄武岩形成的下地壳麻粒岩包体以及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浆岩一致.研究表明:①房山侵入岩体及其微粒包体起源于增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②增厚的下地壳底部是具有Ⅰ型富集地幔特征的底侵玄武岩,是中生代华北岩石圈减薄与置换之后的新生下地壳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0.
三维地质结构是岩体力学计算和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也是岩体力学分析最大误差来源。强变质变形的复杂构造区由于地层失序无法用常规地质方法建立地层-构造三维模型。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部的丹巴水电站工区经历角闪岩相变质和多期剪切-挤压构造变形,地层序列混乱,构造格架复杂。二云母片岩等软岩层分布规律和厚度更是影响工程岩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结合工程地质勘查要求和丹巴地区地质特征,以构造历史分析为主线,综合利用构造解析方法对工程区岩体的原岩类型、变形机制和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恢复,认为丹巴工区主期片理化岩体形成于15~20km的剪切型构造置换和构造堆垛作用下,提出了丹巴工区以顺层剪切和多层次滑脱为主的变形模式。在丹巴工区单斜层中识别出多套基本岩性段,将软岩基本厚度限制在328m,在"大套有序、小套无序"岩层序列基础上建立了丹巴工区三维地质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杂构造变形区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