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145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67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371篇
海洋学   9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91.
本文综述了在哀牢山老王寨地区利用TM图像及线性体、化探土壤测量的数据进行综合图像处理的方法和步骤,包括:TM图像多功能处理;线性体的解释及数字化图像;土壤测量数据的数字化图像;它们之间的相关分析及其综合图像处理等。并由此总结该区金矿成矿的构造模式和影像标志,可应用到已知矿区外围和其他地方的金矿预测中去,并接受检验。  相似文献   
692.
西藏地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胡军  杜军  边多  左慧林  格桑  杨勇 《地理学报》2007,62(9):925-934
利用1971-2005 年西藏10 个站的0.8 m、1.6 m 和3.2 m 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近35 年西藏年、季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 常年份。结果表明:0.8 m 年平均地温在西藏东部的林芝、昌都呈现为下降趋势,其他各站以0.19~0.81 oC/10a 的速率升高;有5 个站的1.6 m 年平均地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 0.20~0.60 oC/10a;3.2 m 年平均地温6 个站均表现为升高趋势,为0.13~0.52 oC/10a,以拉萨升温率最大。在0.8 m 处,① 大部分站点季平均地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西藏西部、南 部以夏季升幅最大,特别是狮泉河达1.61 oC/10a;北部以冬季增温最突出。东部地区四分之三的季平均地温呈降温趋势。② 大部分站点年平均地温呈逐年代升高趋势,而昌都表现为逐年代降低趋势。③ 狮泉河春、夏季平均地温分别在1996 年和1983 年发生了气候突变;拉萨和日喀则年、季平均地温发生的气候突变是从一个相对偏冷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暖期,前者 出现在20 世纪80 年代,后者发生在20 世纪90 年代初;而林芝1993 年夏、秋季出现的气候 突变是从一个相对偏暖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冷期。④ 西藏西部年、季平均地温以异常偏高年份居多,且发生在20 世纪末至21 世纪前5 年;南部年、季平均地温均为异常偏高年份,主要出现在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北部年、季平均地温异常偏高年均出现在21 世纪前5 年, 异常偏低年份以20 世纪80 年代居多;东部年平均地温以异常偏低年为主。青藏铁路沿线西藏境内测站最大冻土深度以-4.5~-25.4 cm/10a 的速率呈显著减小趋势,安多减幅最大  相似文献   
693.
关中地区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勇  任志远 《地理研究》2010,29(1):154-162
基于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的现状,结合关中地区的土地利用特征,建立了关中地区的土地利用综合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空间关联指数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关中地区的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和自然生态综合指数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的自然生态综合指数高值集聚区主要位于秦岭北麓,以城区为中心的渭河平原是社会经济最为聚集的地区。结合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和自然生态综合指数的空间分布,以县区为基本单元把关中地区的土地利用分为5种类型区。最后根据定量评价结果和三大地貌单元,对关中地区土地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94.
通过对昌都地块古生代至中生代沉积岩相、沉积组合、古地理及生物群落与生物的深入研究及现有成果,提出了沉积地质与构造演化的五个阶段:以古中元古代的宁多群为代表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阶段;以青泥洞群为代表的早古生代褶皱基底形成阶段;晚古生代台地型沉积为代表的稳定地块及火山弧至弧后盆地形成、演化阶段;中生代前陆盆地形成发展阶段及喜山期走滑拉分盆地发展阶段[1]。同时。表明了介于冈瓦纳和劳亚两个超级大陆之间的特提斯,是个多阶段发育的具多岛屿的洋,其间存在一系列的地块群,昌都地块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695.
提出了符号图形的概念,介绍了符号图形的获取过程、数据组织、绘制机制、编辑操作及基于符号图形的冲突检测,实现了将符号化与绘制分离的制图模式.  相似文献   
696.
利用国际GNSS服务(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IGS)提供的对流层天顶延迟(zenith path delay,ZPD)产品,研究其与雾霾的相关性,并探究了造成雾霾的“元凶”——悬浮颗粒物与气压、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关系。首先,研究了中国境内4个IGS站30 d的日平均ZPD与量化评定雾霾的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的变化趋势,发现二者基本同步增大(减小)。内陆3个站点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大于0.5,说明ZPD与表征雾霾的AQI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雾霾对对流层延迟产生影响。其次,对1 h采样率的北京房山空气质量分指数(individual air quality index,IAQI)与ZPD进行分析,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PM2.5、PM10、AQI与ZP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4 2、0.539 1和0.555 4。同时,当AQI达到300以上重度污染时,会对ZPD产生5 cm以上差值的显著影响。最后,利用IGS的M文件探究了北京房山各IAQI与气压、温度、湿度24 h变化,一天中IAQI、气压、湿度均呈“U”变化趋势,而温度则呈现倒“U”变化,说明雾霾的形成与气压、温度、湿度相关,并利用逐步线性回归给出了概略模型。  相似文献   
697.
???5.1??????????????????????????????????????????????????????????????????????????????????????????????????????и???????????????????????????????????????????????????0.1 s??????????????????????????????Ч????????????????????????????????????????????????????????????????????????????????????????????????????  相似文献   
698.
武威盆地南缘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前锋地带,关于该构造带的空间展布和晚第四纪活动习性等科学问题尚不清楚。此外,1927年8.0级古浪地震也造成断裂带上的一些地表破裂。运用构造地质学与地貌学原理及年代学测试方法,展开了相关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1)武威盆地南缘断裂带为NWW—SEE走向、呈右阶斜列式展布。(2)自西向东,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方式整体表现为以逆冲为主,逐步过渡为逆冲兼走滑运动或走滑活动为主;垂向上的活动强度整体上西弱东强,且中间增加的幅度最大,而断裂带的水平左旋滑移分量中-东段较大。(3)断裂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即西段的最新活动一般早于区域性T1阶地的形成时间,中-东段切割了T1阶地面,反映了断裂最新活动具有东向迁移的变化趋势。(4)结合露头揭示的1927年8.0级古浪地震地表破裂遗迹,该断裂中-东段的最新活动发生于全新世末期。(5)依据武威盆地南缘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方式、断面擦痕、晚新生代地层内发育的剪切节理运动学特征及共轭张性节理等,该区域的第四纪晚期最大主压应力水平方向表现为NNE—SSW向,且自西向东应力场方位略有变化。上述认识,对探索武威盆地三维变形的晚...  相似文献   
699.
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及GIS技术,以甘肃省104处优良级民族旅游资源单体和以此为基础遴选的35个发展相对成熟的民族资源型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从3个层面分析其空间分布结构,对甘肃省民族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均衡性、分布丰裕度等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甘肃省民族旅游资源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为凝聚型,在空间上近似聚集态分布;区域内呈集中分布特征,空间上表现出不均衡性,民族旅游资源的丰裕度在地域上分为3个层级。  相似文献   
700.
杨勇  邹永广  孙琦 《热带地理》2022,42(1):29-42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泉州市晋江梧林侨乡为例,从地方意义叠写中的实体维度、社会关系、地方价值观3个层面考察侨乡地方意义叠写的建构特征,揭示了旅游发展背景下侨乡地方意义的叠写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包括海外华侨在内不同主体的地方认同问题。研究发现:1)人地错位下的意义叠写主要通过想象和旅游系统等传导机制完成,使侨乡呈现出海外华侨“形式上不在场”,但“内容上处处在场”的特征,并且推动梧林向传统与现代杂糅的地方格局转变。2)地方意义的叠写具有关系属性,多元互动是其形成过程中的显著特征。地方意义本质上是人地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人地关系不再由传统的地缘关系或亲缘关系决定时,人与地方这一对弱纽带关系也并不能够通过地方意义加以巩固,表现为“侨—眷—乡”关系的异化。3)在地方价值观上,侨乡地方意义经历了从家尺度到国家与民族尺度的意义叠写,凸显了旅游背景下权力对地方意义的选择性表征,动态展演了不同主体的空间价值观取向之争和国家主流文化价值观对地方的引领。4)旅游发展背景下侨乡地方意义叠写引发了海外华侨兼具工具性和选择性的“购物车”式认同以及本地居民的差异化认同,不同主体的认同结构充满张力、分异乃至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