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8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119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百年来长江口泥质区高分辨率沉积粒度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9,自引:19,他引:10  
对长江口泥质区Chjk01与E4站位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210Pb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Chjk01孔与E4孔的沉积年代分别为132年(1873~2005年)与41年(1962~2003年),平均沉积速率达2.8cm/a与3.5cm/a.高密度间隔(0.5~1.0cm)粒度分析达到了反映粒度季节性变化的高分辨尺度.两孔粉砂含量随深度基本保持不变,粘土与砂含量则互为消长.Chjk01孔沉积物粒度自1873年以来明显呈三段式变化,1873~1957年间的84年中粒度稳定地逐渐变粗、砂含量增加、粘土含量减少、分选变差; 1957~1981年间的24年中粒度逐渐变细、粘土含量增加、砂含量减少、分选变好,在1970~1981年间的11年中粒度最细; 1981~2005年间的24年中粒度总体变粗、砂含量波动式增大,但变化趋势不明显.E4孔在1962~2003年间的41年中,沉积粒度特征与Chjk01孔基本一致.1873年以来的132年期间长江口泥质区粒度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与同时期长江水沙入海主泓位置,以及主汊道的分沙比阶段性演变相对应; 长江口泥质区粒度长尺度的阶段性变化,对长江大通站(1950~2004年)水沙变化和东亚季风强度指数(1873~1995年)变化不敏感.因此,长江水沙入海主泓位置与两孔位置距离的变化是影响泥质区粗、细粒级含量相对变化的主控因素,掩盖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2.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Permian in Southwest China,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arbon isotope data from the typical sections at Ganluo,Sichuan and Tianlin and Masan,Guangxi,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the genetic framework and internal architicture of different sequences possess quite different carbon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can be solved in terms of carbon isotopic values,evolutionary curve patterns and structures of carbonate sequences:(1) to determe the nature of sequence boundary surface and related geological events;(2) to recognize various kinds of sedimentary system tracts;(3) to discuss the internal architicture and genetic framework of the sequences and their evolution;(4) to subdivide and correlate sedimentary sequences on a regional or global scale; and (5)to enhance the resolution of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nalysis.Stable carbon isotopes have proved themselves to be valid i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studies of carbonate rocks,as demonstrated by our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33.
长江口泥质区的季节性沉积效应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利用长江口泥质区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和冬季的悬浮体、温度和盐度资料,就长江口泥质区悬浮体的季节性分布和沉积效应进行探讨。由于台湾暖流的强烈阻隔作用,夏季和冬季长江入海的泥沙基本滞留在123o15'E以西的内陆架进行搬运和沉积。长江入海沉积物供应量、台湾暖流、浙江沿岸流和长江冲淡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致使长江口泥质区的沉积效应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冬季沉积作用弱,夏季沉积作用强。该泥质区是长江入海沉积物的“汇聚区”,其中冬季的沉积物汇聚量显著小于夏季。长江口泥质区和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沉积过程变化都具有季节性,但有其各自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34.
近年来由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渤海接受了来自周边河流、沿岸排污及海上油气开采所产生的大量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使得渤海的生态环境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采自渤海中部的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Cu、Co、Ni、Zn、Pb、Cr、Cd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赋存相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重金属分布规律、污染状况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Cu、Co、Ni、Zn、Cr在渤海湾的近岸区域和渤海中部泥质区有较高的含量,而Pb和Cd则在整个研究区的含量都较高;表层沉积物中Cu、Co、Ni、Zn、Cr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而Pb和Cd则具有较高的非残渣态含量;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区表层沉积物未受到Co、Ni、Cr的污染,Cu、Zn、Pb和Cd则为未污染-中等程度污染。重金属元素Co、Ni、Cr以自然来源为主,在沉积物中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物物质组成的影响,而Cu、Zn、Pb,尤其是Cd,则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黄河沉积物是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影响范围涵盖了本区大部分区域,但在研究区的北端受到滦河来源物质的影响,渤海湾和研究区中部则受到海河物质和大气沉降来源重金属的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5.
黄河口水下滑坡体系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自1988年以来,通过多次野外考察和深入研究,在黄河口发现并确认存在大规模的水下滑坡体系。根据声纳图象和浅地层剖面记录,对滑坡进行分类命名和特征分析。研究表明,该滑坡体系中存在瓶颈状滑坡、平移板状滑坡和旋转滑坡3种类型;许多单个滑坡在下坡方向汇集成复合滑坡系统,有时数十条滑坡汇集成蜿蜒数公里的大规模复杂体系。滑坡冲沟分布广泛,将底坡表层切割得支离破碎,与密西西比河口比较,黄河口水下滑坡具有高含水、  相似文献   
136.
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1997年2月在东海北部取得悬浮体和底质样品,通过粒度分析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探讨了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结果表明,生物因素是泥区悬浮体的发生絮凝的机制之一,可影响悬浮体在海水中的行为,生物活动产生的软组织,分泌物和粘膜等有机中将矿物矿屑和生物骨屑结构,吸附和捕集在一起形成絮凝体而迅速沉积,在悬浮体含量较低,水化学环境相对稳定的东海陆架,絮凝作用是泥质区得以形成的关键过程之一。  相似文献   
137.
依据1987年6月、1996年12月、1997年2月和1998年7月在东海北部所取得的悬浮体、温度和盐度资料就该区冬季和夏季的悬浮体分布、影响因素和输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悬浮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中、外陆架区悬浮体含量冬季明显高于夏季.悬浮体的分布及输运受到东海环流、风暴和潮流等的影响,其中东海环流的季节性变化是主要影响因素.受台湾暖流的阻隔,冬季和夏季长江入海泥沙在东海基本不能越过124°00'E以东海域.黄海沿岸流携带着老黄河口水下三角洲的再悬浮沉积物向陆架东南扩散,其搬运的量和在中、外陆架区的扩散范围冬季显著大于夏季.在黄海暖流的阻隔下,陆架悬浮体冬季和夏季在32°N断面很少能扩散至126°30'E以东海域.台湾暖流和黑潮爬升水的阻隔作用使得冬季和夏季陆架悬浮体在P-N断面也基本不能扩散至陆架边缘.冬季在东海北部可有部分陆架悬浮体输送到冲绳海槽,但有区域性,其输送的可能位置是在P-N断面以北、32°N断面以南之黄海沿岸流向东南延伸的陆架边缘;夏季陆架悬浮体基本滞留在陆架区.  相似文献   
138.
为庆祝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成立50周年,第三届国际历史海洋学大会于1980年9月22日至10月2日在美国麻萨诸塞州波士顿南部的伍兹霍尔举行。本届大会的目的主要是回顾过去尤其是近50年以来海洋科学的发展概况及过程,总结经验,认识规律,吸收教训,展望将来,并提出设想和建议。至少有300位以上的科学家参加了会议,他们来自22个国家。我国也在被邀之列(但因财政原因未能从国内派出代表)。有世界海洋学界主要海洋研究所及著名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9.
美国陆缘物质运移及更新世海平面变化会议于1980年8月13—15日在美国麻萨诸塞州伍兹霍尔举行。陆缘——大陆坡的研究日趋重要,原因之一是和能源危机有关。美国陆上及大陆架油气资源勘探情况说明,在这些地区发现新的油气产地日益困难,有关各方面便力图发  相似文献   
140.
中国陆架210Pb测年应用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分析总结了中国陆架210Pb测年现状及取得的成果,评价了210Pb测定沉积速率的可靠性。由于数据处理及成果表达的不统一,得到的沉积速率只能定性—半定量地表征沉积作用强度。根据210Pb测年现状、陆架沉积环境特征探讨了改善210Pb应用的有关问题,认为合理的选区、必要的校正、统一的成果表达是提高210Pb应用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