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华北暴雪过程中的急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1月10 11日华北中南部大范围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大暴雪发生在500 hPa高空槽、700 hPa低涡切变线及河套锢囚锋共同配合的天气系统下。(2)暴雪区位于200 hPa极锋急流入口区的右后方和副热带急流出口区的左前方、700 hPa西南急流的左前方、925 hPa和850 hPa偏东急流的右前方。(3)不同高度的急流共同作用形成这次大范围的暴雪天气过程。低空急流是在高空急流的耦合下形成和发展的。容易耦合的区域是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或在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正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大的区域。(4)西南急流为暴雪区提供充足的水汽并在暴雪区形成高湿区,从而建立和维持了暴雪区上空的对流不稳定层结。(5)西南急流与偏北急流在暴雪区上空形成辐合,在暴雪区上空产生抬升作用。(6)高、低空急流耦合所形成的次级环流,增加了上升运动并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增加了暴雪强度和持续时间。(7)925 hPa东风急流在暴雪区的边界层形成了干冷空气垫,有利于偏南暖湿气流的爬升,加强了动力抬升作用。  相似文献   
42.
主要发达国家地学信息服务的现状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地质调查机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总结了这4个发达国家地学信息服务的现状和特点。希望能对中国建立地质信息共享与服务的体系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3.
针对当前暴雨预报检验采用二分类事件检验方法存在的双重惩罚导致评分过低,没有考虑到中国暴雨可预报性时、空分布不均,不便于对比分析不同区域暴雨预报能力差异等问题,为了发展基于可预报性的新型暴雨预报评分方法,在综合分析影响预报员暴雨预报信心的主要因素(暴雨气候统计特征、天气影响系统运动尺度特征及数值模式预报能力等)基础上,利用2008—2016年4—10月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5 km×5 km分辨率的多源降水融合格点分析资料、站点降水观测资料和中国国家级业务区域模式降水预报资料以及扩展空间暴雨样本统计方法,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中国暴雨可预报性综合指数(Synthetic Predictability Index of Heavy Rainfall,以下简称SPI)数学模型,以定量描述中国各区域的暴雨可预报性特征。SPI数学模型由暴雨气候频率、暴雨面积比率和模式暴雨预报成功指数(Threat Score,TS)3个分量组成,计算了2008—2016年4—10月SPI的3个分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暴雨面积比率对SPI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影响最大,两者偏相关系数大于0.9;其次是暴雨气候频率的影响,两者偏相关系数值为0.8左右;第三是模式暴雨预报TS评分的影响,两者的偏相关系数为0.7左右。分析还发现,SPI大值区随季节而变化,空间分布不均匀:4—5月,可预报性大值区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6—7月,主要分布在江淮流域;7月中旬至8月,大值中心从江淮北部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9月,副热带高压南撤,大值中心也相应南撤。   相似文献   
44.
浙江诸暨市下河图村的陈蔡岩群中出露一套斜长角闪岩,空间上与块状大理岩相伴产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下河图斜长角闪岩SiO_2含量为43.22%~46.56%,MgO为3.23%~7.87%,TiO_2为1.90%~2.98%,与碱性洋岛玄武岩特征类似。稀土元素总量为114.47×10~(-6)~192.39×10~(-6),(La/Yb)N为5.93~12.13,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型;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表现出向上隆起的富集形态,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其可能形成于洋岛构造环境,陆壳物质对其混染的可能性较小,岩石成分主要受熔融源区控制。推测下河图斜长角闪岩原岩很可能形成于靠近消减带的海山环境,来源于洋壳俯冲过程中增生的海山碎片,陈蔡岩群很可能为一套俯冲增生杂岩。LA-ICP-MS锆石U-Pb法获得斜长角闪岩变质年龄为420.6±1.8 Ma,可能代表了扬子和华夏两大地块碰撞拼合的时代。  相似文献   
45.
利用2017年成都市彭州地区CE318型太阳分光光度计的观测数据,反演了该地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Angstr?m指数(α)和大气浑浊度(β),分析了AOD与α、β以及可吸入颗粒物(PM10、PM_(2. 5))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AOD表现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的季节变化特征,高值主要出现在冬、春季,低值主要出现在夏、秋季。Angstr?m指数在全年的波动不大,月平均值为1. 22±0. 19,低值出现在春季,高值出现在夏季。除了冬季,在其他季节观察到和Angstr?m指数具有相同的月变化趋势。AOD与β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与PM10、PM_(2. 5)的正相关关系表现偏弱。该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受北方沙尘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显著,该地区主控态气溶胶是以细粒子为主的城市—工业型气溶胶类型。  相似文献   
46.
张卢明  杨东  周勇  刘鹏 《现代地质》2021,35(3):744-752
以四川九寨沟地区牙扎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次野外调查及历史资料的统计,详细研究该泥石流的暴发特点、临界雨量及暴发成因,在成因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泥石流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和输沙能力较强的暴发特点;汶川地震后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雨量仅为2008年“5·12”汶川地震前的一半,2014年至今流域未发生泥石流,临界雨量有逐渐恢复的趋势;短历时强降雨、深切拉槽式物源补给和高陡的地貌条件是泥石流暴发的根本原因;泥石流的成因模式为“降雨渗流、岩土饱水、山洪冲击、沟道深切拉槽、溯源侵蚀、冲刷淘蚀、岸坡侧蚀坍塌、悬移滚动”。这种震后 “拉槽”式泥石流治理应在提高设防标准和优化治理结构形式的同时,以控制集中区物源启动为主、拦挡为辅的防治思路为指导。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类似泥石流的防治及预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7.
六盘山西侧山麓剥蚀面的发育与新构造隆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其周围地貌格局和沉积产生了重大影响。地处高原东北构造边界的六盘山受其影响产生明显的地貌分异,造成黄土高原东西两部分巨大的风成沉积差异。最近对位于六盘山西侧陇中盆地东北边缘黄河最高阶地之上的山麓剥蚀面上的黄土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该剥蚀面形成于约1.8 MaBP,与陇中盆地西南隅的兰州、临夏两地山麓剥蚀面的年龄一致〔1〕,表明在约1.8 MaBP 以前六盘山以西普遍遭受剥蚀,可能形成一级统一 的山麓剥蚀面,即所谓的甘肃期准平原,并指示在约1.8 MaBP 时,六盘山和青藏高原曾产生进一步强烈抬升,该剥蚀面发育结束,黄河出现,黄土开始堆积〔1,2〕。  相似文献   
48.
49.
新疆罗布泊地区罗北洼地CK­2钻孔的孢粉记录揭示出: 32.0~9.1kaB.P. 植被演替明显,气候干湿波动显著; 晚冰期向全新世过渡期间,气候波动频繁且具突变性。31.98~19.26kaB.P.罗布泊地区处于末次冰期的盛冰期阶段,气候寒冷湿润,冷暖波动频繁,但幅度不大,研究区植被以草原-荒漠草原为主; 19.26~13.67kaB.P. 气候明显变为温暖干燥,植被以荒漠为主; 13.67~12.73kaB.P.气候冷湿偏干,植被以草原-荒漠草原为主; 12.73~9.14kaB.P.气候冷湿与暖干交替频繁,波动幅度较大,植被逐渐由荒漠向草原-荒漠草原过渡。其中, 16.45~15.39kaB.P.,14.27~13.67kaB.P.和 11.74~11.23kaB.P.之间的冷颤动分别相应于老仙女木、中仙女木和新仙女木事件; 15.39~14.27kaB.P.和 12.73~11.74kaB.P.之间的暖期则分别对应于欧洲博令和阿勒罗得暖期; 新仙女木事件后的气候具有突变性的特点,10.49kaB.P.前后的暖事件和9.14kaB.P.前后的冷事件,成为全新世早期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孢粉浓度和花粉组合所反映的罗布泊地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演化同全球性的气候事件具有显著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不孕不育症患者的三维人格特征。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四川成都某医院129名不孕不育症患者和相应年龄段的150名职工进行三维人格问卷调查。结果不孕不育症者三维人格特征表现为:NS4因子高于对照组、HA2因子和HA维度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06,0.034)。结论不孕不育症患者有其特有的三维人格特征,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