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4篇 |
免费 | 292篇 |
国内免费 | 16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7篇 |
大气科学 | 149篇 |
地球物理 | 103篇 |
地质学 | 560篇 |
海洋学 | 117篇 |
天文学 | 47篇 |
综合类 | 104篇 |
自然地理 | 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38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42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71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44篇 |
2010年 | 64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56篇 |
2005年 | 51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7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62年 | 3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地震前兆观测涉及到电磁学科、地下流体学科、形变学科等众多观测种类和方法,其相应产出的观测数据种类和构成十分繁杂,给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结构标准的制定带来巨大困难。中提出双表结构的方法,即在数据库中采用相互关联的二个表结构(索引表和数据表)来表述一个观测数据项的方法。与现行的其他结构表示相比较,双表结构法有着众多的优点和长处。首先,它是一种普适性的观测数据表示方法,目前实际工作所获取的各种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均可采用此方法加以表示,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构建庞大的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库的复杂度;其次,它有效地解决了支持可变采样率这样的技术难题,对延长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结构标准的生命周期有着潜在的重要意义,这也是与现实的地震前兆观测的需求相吻合的。另外,双表结构法还有效地降低了数据存储冗余,提供了快速检索数据的机制。总之,双表结构法是以有限增加单个数据表示复杂性来大大降低整个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库构成复杂性的方法。中提出用具有树形特征的主表结构来阐述采用双表结构构建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2.
一、引言 “一张图”工程是指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为基础,将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以及基础地理等多元信息汇集于一体的综合监管平台。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发展,国土资源部把建设“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作为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相似文献
183.
正误区1:出生率高,人口增长速度就快。分析: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取决于出生率。从原始型的增长模式来看,虽然出生率很高,但由于较高的死亡率,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在出生率高、死亡率低时,人口才能增长迅速。误区2:人口问题是指由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分析: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概括地讲,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184.
185.
186.
187.
收集整理大同台在震级新国标实施以来的304个地震事件分析结果,从中筛选出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短周期体波震级mb和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将其分别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的震级,及旧震级标准下的震级测定结果进行差值对比分析,对差值结果进行正态分布法检验,通过震级偏差对震级新国标在大同台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m(B(BB))震级偏差非常小,几乎与发布震级相等;新旧mb震级基本一致,与发布震级偏差均较大,为-0.5左右;M(S(BB))震级的平均偏差为0.2左右,M(S(BB))震级与旧MS震级基本一致,但M(S(BB))震级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188.
青海省雷暴活动的气候特征与防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根据全省56个气象台站1989-1998年雷暴资料,扼要介绍了本省雷暴活动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变可以科学的掌握雷暴发生的地点和时期,更合理地做好避雷装置的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89.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