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297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8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2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对莺子山地区1:1万重磁资料进行了计算机处理,根据处理结果,推断了数条断裂构造,其方向主要为NNE向和NW向,分析了构造重向上的变化,认为深部构造以NNE向为主,NW向构造减少;圈定了莺子山岩体的范围,其面积约为5km^2。根据重磁数据处理与解译,综合前人工作成果,对莺子山地区进行了硫铁矿成矿预测,提出了4个硫铁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72.
基于高要(西江)、石角(北江)和博罗(东江)水文站1954-2011 年的连续径流量和输沙率资料,采用Mann-Kendall 非参数秩次检验和小波分析的方法,分析珠江流域的入海水沙通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1954-2011 年珠江的入海径流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输沙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间不同阶段的变化趋势不同:1954-1983 年珠江水沙均处于增长阶段,该阶段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输沙的贡献率分别是70%和30%;1984-1993 年珠江水沙通量呈先降后升(1989 年是转折点)波动阶段,主要与气候变化有关;1994-2011 年珠江的水沙通量均呈下降趋势;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输沙率下降的贡献率分别是20%和80%。(2)龙滩水库蓄水后的2007-2011 年与2006 年以前相比,珠江年均入海径流量减少了14%,而年均入海输沙率是减幅达到70%。这一时期水库蓄水和水土保持对输沙率减少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3)珠江的水沙通量变化具有明显年代际周期和年际周期变化特征,且不同子流域的周期有所不同。例如西江的径流量主要存在24 年和13 年的年代际周期以及4~7 年的年际周期,而输沙率主要存在16 年左右和10 年左右的年代际周期和4~7 年的年际周期;北江径流量主要存在12 年左右年代际周期和2 年左右以及8 年左右的年际周期和和输沙率年代际周期主要13-16 年,而年际周期是4~7 年和2~3 年;东江的径流和输沙率主要存在12 年左右年代际周期和2 年左右以及6 年左右的年际周期。这些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周期与珠江流域降雨量的变化周期有较好关联性。  相似文献   
73.
针对在大尺寸测量空间内进行全局测量时,存在测量范围大、精度较难控制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对全站仪构建全局测量空间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误差传播定律和精度匹配的原则,通过Matlab编程对全站仪构建全局测量空间的精度进行了仿真分析,分别从平面精度与高程精度的匹配、点位总精度的分布规律以及边角精度的匹配三个方面,定量分析了精度受各观测要素影响的规律,并设计了简单可行的测量方案,对Matlab仿真分析的结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特别近几年,我国西南、西北、华北等许多地区发生持续干旱,当地的人畜用水极度困难。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十分迫切。针对我国基岩水井取水存在部分水井出水量偏低的状况,从基于水井压裂机理、压裂液、压裂工艺等方面开展了分段压裂增水技术研究工作,并进行了试验。成功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文水井用水力压裂技术,为我国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缓解基岩山区水资源紧张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5.
为了用重力测量方法研究松滋拗折带的地下构造,我们在这个地区布设了三条高精度重力测量剖面。根据重力剖面资料对松滋拗折带的地下构造进行了分析和推断,给出了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76.
云南铜矿遥感地质方法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7.
基于Trimble GPS的高速公路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高速公路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采用了Trimble GPS Pathfinder Tools SDK 2.31和SQLite开源嵌入式数据库,实现了GPS数据接收和存储。  相似文献   
78.
简要介绍了利用电子走时表和网上地震目录对单台地震观测报告的震相数据进行初步检查的方法及其软件实现,认为,利用该方法可找出观测报告中分析错误和误差较大的震相,可作为一种对单台地震观测报告进行检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9.
四川汶川系列地震距太原基准地震台约1000km,介于近震与远震之间,震相特殊,识别困难。本文通过对汶川主、余震和四川其他地区远震波形的对照,及对主要震相周期、幅度及波形特点的分析,认为PN、SG两个震相是太原地震台记录四川汶川地震的主要定位震相。  相似文献   
80.
为了研究长江口-杭州湾外近海沉积物粒径的现状和近期变化,于2008年4月在该区域用箱式取样器取得了33个表层样,用震动活塞采样器取得7个柱状样;在室内用激光粒度仪对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并与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表层沉积物总体上呈东粗(砂)西细(泥)的特点,粒径总体上的空间格局与历史时期相似;但砂-泥区界线在研究区北部(长江口和杭州湾外)有向西迁移(蚀退)迹象(西移10~30 km),而在南部(舟山群岛以南)则出现明显向东迁移(淤进)现象(最大超过50 km)。2)当前的表层沉积物形成一条南北连续的泥质带(粒径向南逐渐变细),反映过去存在于舟山群岛以东的最细组分(“黏土”)带不连续现象在表层现已趋于消失。3)表层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揭示长江入海泥沙的运移方向主要是向南-东南。4)泥质区柱状沉积物具有粉砂和黏土为主但在垂向上(反映在时间上)有粗细多变的特点(侵蚀区表层沉积物有粗化迹象)。研究认为,长江口-杭州湾邻近海域现代沉积物对流域和沿海重大人类活动有较敏感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