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6篇
  免费   335篇
  国内免费   169篇
测绘学   321篇
大气科学   163篇
地球物理   126篇
地质学   672篇
海洋学   130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02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为贯彻2010年9月5日温家宝总理签发的《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员会办公室决定于2011年开始进行全国重要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研究,  相似文献   
952.
以往关于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讨论主要聚焦于污染物的排放、过度二氧化碳的排放及过度开发等,然而人为噪声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压力源之一.人为噪声的频率范围与海洋动物发出和感知的声音频率范围存在高度重合,因此人为噪声的增加会影响海洋动物的行为、生理甚至生存.鉴于海洋声景的快速变化,迫切需要发展深海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评估人为噪声对深海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针对性地减轻人类对海洋声景的影响,服务于构建健康的海洋.本文立足国内外研究形势,回顾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洋声景及深海噪声监测技术的发展情况,介绍多个致力于海洋噪声监测和研究的国际大计划,并呼吁相关机构及部门增强对海洋声景的关注,鼓励先进技术的研发,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953.
使用一个完整的动态二雏(2Dv)数值方法来研究水下管道周围的流动模式,该模型求解了纳维一斯托克斯控制方程(NSE)。该方程是在σ网络结构中用有限体积方法来解决的。湍流用实际的(k—ε)模型进行模拟。工程描述了在计算区域里实际的干元素。由若干千元素组成的圆形管道系统被认为是一个结果已经被实验室数据证实了的模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954.
工程降水中人工回灌综合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筑工程降水往往伴生水资源浪费和地面变形等环境问题,人工回灌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影响工程降水中人工回灌的条件有回灌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回灌水源水质和水量及回灌方案的经济可行性等因素。就工程降水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资源补充型回灌和应力稳定型回灌方法,并给出了适用条件; 根据工程降水水质特点及现有的地下水人工回灌相关水质标准,提出工程降水回灌水质的控制指标主要为悬浮物、浊度、一般污染性指标、微生物指标及重金属等。针对目前人工回灌在工程中存在的可回灌性低的问题,进行了影响入渗速率因素研究,为今后开展促渗关键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55.

油气藏进入二次、三次开发后,剩余油饱和度的空间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对于开发方案调整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基于测井曲线、测试资料的常规剩余油饱和度评价存在不等时性,即测井、开发和评价时刻不等,导致在某一评价时刻绘制的剩余油饱和度等值线图不能准确反映油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评价时刻的等值线图对比也不能反映油水的动态变化以及开发效果.将研究目的层划分为未投产未水淹、未投产水淹、在产水淹、在产未水淹4种情况,以地质和工程资料为约束,提出了一种动静态结合的等时剩余油饱和度动态定量评价方法.首先,依据测井资料、开发资料定性判别开发区块中的单井、单层在评价时刻是否水淹、是否在产.其次,根据注水受效、水淹、在产情况,依据测井曲线、产水率与评价时刻的匹配关系选取对应的基于动态资料(产水率)、静态资料(测井曲线)的剩余油饱和度评价方法,绘制目的工区目标层在特定时刻的等时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等值线图.最后,绘制时间推移的等时剩余油饱和度动态变化图,进而分析剩余油饱和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评价开发方案效果.在某断块油藏某层的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呈现出不同时刻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与注水井分布、作业情况吻合得很好,能够描述开发后剩余油的动态变化,评价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56.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强弱程度是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系统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直观地表现在地下水开采潜力上,区域地下水承载力强则表现为地下水开采潜力大,反之则表现为开采潜力小。以黑龙江挠力河流域为研究区域,综合已有地下水位动态监测数据资料,选取流域16个农灌区,采用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MODFLOW,进行流域灌区地下水水量均衡与开采潜力计算,揭示地下水资源综合利用情况,基于数值模拟结果评价挠力河流域灌区地下水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挠力河流域灌区现状年总可开采量为1.44×10~9 m3/a,总的开采量为1.63×10~9 m3/a,地下水开采率为113.1%,灌区总体呈超采状态,但各灌区地下水资源各承载力不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分析可知本次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尚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指标选取需要仔细甄别,指标分级标准需要细化。评价结果为构建合理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57.
以湖北咸宁市通山县厦铺—杨芳林地热田重点勘查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瞬时测氡法和广域电磁法两种方法对研究区地热资源进行勘察,利用勘察成果数据、图件,结合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特征,对物化探资料成果进行分析解释,初步查明测区地热分布特征,最终确定地热钻孔位置。根据地面调查及物探结果分析可知:研究区范围内的低视电阻率区为志留系组的泥质粉砂岩地层,高视电阻率区为奥陶—寒武系石英砂岩、泥质灰岩地层。杨芳林背斜在深部出现了一定的倾伏,施工钻孔在避开咸九高速保护范围后,仍处在背斜的转折端,且物探解译该处存在较大范围的相对地区低阻,该地热井在1200m后,电阻率偏高,意味着揭穿志留系热储盖层,实际已施工地热井在1 260 m进入奥陶系中统宁国组的石英砂岩地层,石英脉、节理裂隙较发育,为地下热水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建议在志留系(S)地层厚度较大的地段中,选择寒武系(∈)中相对低阻的部位布置钻孔。  相似文献   
958.
黎亚舟  王衔  陈涛  顾祥林 《海洋工程》2021,39(4):104-113,162
灌浆连接段的疲劳性能对于海上风机单桩支撑结构至关重要。基于385种工况下的某实际5 MW单桩风机支撑结构在风、浪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获取了灌浆连接段荷载边界条件时程。建立灌浆连接段精细化有限元子模型,将荷载边界条件转化为应力时程。对于剪力键采用\"热点应力\"方法进行疲劳性能评价。对于灌浆材料,选取剪力键附近灌浆材料单元积分点处的第三主应力进行疲劳性能评价。采用Palmgren-Miner线性损伤累计准则和雨流计数方法进行疲劳损伤的累计。在某实际灌浆连接段20年的设计寿命周期内,最大剪力键总疲劳损伤为1.35×10~(-10);最大灌浆材料总疲劳损伤为1.54×10~(-3)。由此可见,灌浆连接段的疲劳性能由灌浆材料控制,且损伤值远小于限值1/3,在现有的荷载条件下,灌浆连接段不会发生疲劳破坏。分析产生损伤较大的几种工况可知,风速对现有单桩结构灌浆连接段疲劳的损伤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59.
随着东海盆地H地区油气勘探的发现,花港组烃源岩的勘探潜力也日益受到重视。通过烃源岩岩石热解分析、稳定碳同位素分析、镜质体反射率测定以及干酪根组分分析,对烃源岩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氯仿沥青“A”组分中饱和烃和芳烃组分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和碳同位素CV值显示研究区花港组泥岩烃源岩存在海陆相有机质;花港组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Ro值为0.76%~1.11%,热解最高峰温主体介于440~465 ℃,已进入烃源岩热演化成熟阶段;泥岩烃源岩干酪根类型指数主体<0,热解氢指数<150 mg/g,花港组烃源岩发育Ⅲ型干酪根;泥岩烃源岩有机碳TOC主体<0.5 %,热解生烃潜量S1+S2主体<1 mg/g,氯仿沥青“A”主体<0.05 %,为差泥岩烃源岩。研究区花港组烃源岩煤岩样品热解生烃潜量S1+S2主体>100 mg/g,氯仿沥青“A”主体>1.5 %,氢指数HI主体>275 mg/g,主体为好煤岩烃源岩。总之,研究区煤岩烃源岩品质优于泥岩烃源岩,泥岩烃源岩发育海陆相有机质,且陆相有机质丰度优于海相有机质。  相似文献   
960.
全球尚无植硅石成矿的先例,近年在江西省丰城市石炉坑发现一种植硅石沉积的天然微纳米硅碳矿床。赋矿岩石由浅灰色—灰黑色植硅石岩,是由大量植硅体堆积固结成岩形成的植硅石,不含孢粉也极少见硅藻,形成于始新世中期—中新世早期温暧湖泽环境沉积。硅碳矿石主要由微米—纳米级石英和固定碳组成,含少量其他杂质;SiO2含量65%~85%、固定碳9%~20%,硅和碳矿物具多孔结构。硅碳矿石通过超细研磨和分选的方式,可获得微米级石英产率49.7%,SiO2含量99.95%,其中粒度在80~200 nm纳米级石英产率可达25%,微米级碳产率30%。植硅石经湿法物理分选可直接制备橡胶补强填料、高硬碳化硅、污水处理和导电性材料等;经矿石矿物加工分离提纯试验,可得介孔硅、介孔碳、白炭黑、纳微硅粉等材料,其工业价值极高。目前暂定为天然微—纳米硅碳矿床,资源储量规模为大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