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1.
五大连池火山区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杜建国  任锦章 《地球化学》1999,28(2):171-176
根据泉(池)水中气体的组分和同位素组成,讨论了五大连池火山区气体的来源和运移。1997年8月从五大连池火山区泉中采用了9个气、水样品,同年9月测定了游离气和水溶气的气体组分、He同位素幽会和CO2的δ^13C值。气体以CO2为主,多数样品的CO2体积分类大于80%。He和CH4的体积分数变化范围大,分别为0.7×10^-6-380×10^-6和4.0×10^-6-180×10^-6。^3He/He  相似文献   
112.
本区金矿床的成因与晚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分布范围广泛,分为3种类型:矽卡岩型、云英岩型及稀有金属石英脉型.矿体以脉状、网脉状、浸染状、块状等多种形式出现.在矿石中早期金多与铁、镍、钴的硫砷化物、砷化物紧密共生,晚期金则与含铋矿物共生(自然铋、辉铋矿、脆硫铋矿、碲化物和硫碲化物).矿石中金为细粒金和次显微金:在矽卡岩型及云英岩型金矿石中,粒径小于0.1mm的金占总量的90%,而在稀有金属石英脉型金矿石中则占总量的60%,成色介于400~950之间.矿石中金分布不均匀,特别是在脉型矿石中,有时形成矿囊,单—矿 床金属储量不大(1~30t),平均品位7×10-6~15×10-6.在温度360~200℃,压力2000~500Pa条件下,金—稀有金属矿化形成于还原环境中,溶液中氯化物浓度相对较高,砷具有高位能.地质学、矿物地球化学及温压数据表明,金—稀有金属矿化与大陆边缘岩浆岩弧及碰撞环境中形成的I型钛铁矿和磁铁矿系列的花岗岩类有关.  相似文献   
113.
正CH_4与地震和构造活动关系密切,其释放量能反应出地震和构造的活动强度。大量观测数据表明,地震前后水体、土壤、大气中普遍存在CH_4异常。CO也是地震监测的前兆参数之一。Singh等(2010)利用MOPITT卫星数据分析了不同高度的CO浓度变化,发现古吉拉特(Gujarat)7.6级地震前几天CO浓度增强,指出CO气体应该是地震前兆信息,是地震前应力增加导致的CO排放,同时认为该地震前几天的地表温度异常增高也跟CO排放有关。  相似文献   
114.
2012年10月、2013年5月和9月对新04、新10泉进行了流体地球化学采样,实验得到两泉的同位素、离子组分、气体组分测试数据。通过分析测试结果研究两泉的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两泉的水化学类型为Na(Mg)-SO_4和Na(Ca)-SO_4(HCO_3),主要形成于大气降水深循环过程中与围岩间的水岩反应;两口泉气样的CO_2为有机来源和无机来源的混合,He为大气来源与地壳来源的混合。两口泉水样的离子组分浓度第一次采样结果和后两次采样结果出现了明显变化,可能与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15.
116.
台湾海峡南部二长棘鲷种群生态学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2003~2004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周年12个月的生物学测定资料,研究其群体结构现状和生长与死亡参数,并与此前的研究结果比较,探讨二长棘鲷的种群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4年渔获群体平均叉长和平均年龄都较1976、1994和2000年小,L∞和W∞较1982、1994年小,体重生长速率k较1982、1994年大,拐点较1982、2000年提前.雌、雄性初次性成熟的叉长较1976和1994年小.显示渔获个体小型化、低龄化和早熟化,体重生长速率加大,生长拐点提前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二长棘鲷对强大的捕捞压力和环境变化所采取的生态对策,反映了当前二长棘鲷的生态仍较脆弱,资源形势仍较严峻.1994年以来二长棘鲷捕捞死亡系数居高不下,开发比率超过0.5.底拖网渔业的渔获量应控制在估算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26.94×104t(其中二长棘鲷2.30×104t),最大持续捕捞力量2180艘福建标准单拖渔船.最小开捕规格为94.6mm和25.76g.只有强化管理,资源才能得到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117.
刘雷  杜建国  易丽 《地震》2007,27(3):41-49
由于岩石圈俯冲板块内部温度低, 在400km左右的深度橄榄石不发生相变, 低压相的橄榄石便以亚稳态的形式进入更深的深度。 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表明, 亚稳态橄榄石相变机制以相变形成的超塑性透镜状尖晶石反裂纹破裂为深源地震的触发机制, 能很好的解释深源地震的特征。 亚稳态橄榄石在俯冲带中存在的范围,是制约亚稳态相变机制的重要因素。 然而亚稳态橄榄石在俯冲带存在的范围尚存争议, 不同模型给出结果相差较大, 文中给出一些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8.
利用卫星高光谱技术可以监测到大震前后地下气体释放引起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利用AIRS标准产品数据中CO和O3月平均数据构建全球9年(2003—2011年)平均CO月背景场和O3月背景场,运用差值法(地震发生当年数据—背景场数据)开展震例研究。通过调研全球自2003年以来7级以上震例,系统地进行2003年以来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震例分析,对典型震例进行分析,总结CO和O3时空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19.
安徽铜陵地区早、晚石炭世地层之间砾岩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一系列地层剖面的测制,在铜陵、南陵、泾县地区早、晚石炭世地层之间发现了沉积石英质砾岩和岩屑砾岩,肯定了本区在早、晚石炭世之间曾经历一次海平面下降和风化剥蚀作用,致使早石炭世地层在许多地方残缺不全,由于石英质砾岩与岩屑砾岩在岩性、沉积特征、成因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分别称为浙溪组下段和浙溪组上段。早期的石英质砾岩由于受到后期的冲积扇沉积环境的影响,在一些剖面上表现为缺失。岩屑砾岩的沉积厚度、砾石大小等在纵、横向上变化较大,明显受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