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01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根据札达盆地河湖相剖面地层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古生物等反映的沉积岩相,以及不整合面等沉积特征,可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初步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Ⅰ、Ⅱ)。层序Ⅰ代表上新统地层层序,并进一步区分出退积准层序组和进积准层序组。对应上新世湖相沉积由低位体系域—湖泊扩张体系域—湖泊收缩体系域的演化,反映湖泊由源区水系冲积亚相—滨湖三角洲亚相—滨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滨浅湖亚相的湖泊,由扩张到萎缩的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化旋回。层序II代表下更新统地层层序,反映一个盆地受构造和气候(冰期—间冰期)双重控制的夭折型冰湖形成演化的由冰水冲积相到冰湖沉积相的不完整沉积旋回,为青藏高原新近系上新统与第四系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2.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札达盆地及其周缘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地层剖面的实测,确定了札达盆地的大地构造位置以及在喜马拉雅板块构造格局中的位置,并从基底构造、盆缘构造和盆内构造三个方面,论述了札达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从盆地类型、盆地的形成过程,对札达盆地的构造成因进行了探讨。尤其是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沉积中香孜组与古格组、古格组与托林组之间两个不整合面的发现,象泉运动与古格运动两次构造运动的确定,以及上新统褶皱的发现,为研究青藏高原喜马拉雅运动晚阶段(第Ⅲ幕)的表现形式及新近纪到第四纪时期高原隆升过程、方式等,提供了实际资料和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3.
研究分析了最新的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3的数据来源及模型特征,并与以往模型进行了精度对比。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时期获取的海洋磁力数据融合的实际需求,制定了海洋磁力正常场校正方法及磁力异常重计算流程。选取了南海试验区和太平洋试验区的调查数据,应用最新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3对其进行了正常场校正和磁力异常重计算,得出以下结论:(1)磁力正常场模型IGRF-13包含1900-2025年的26个磁力模型,可采用该模型对以往不同时期获取的磁力数据进行统一重计算;(2)应用最新IGRF-13对南海、太平洋试验区的磁力异常数据进行重计算后,数据内符合精度提升了0.05~0.20 nT;(3)建议在对不同年代的地磁数据融合应用前,先消除时变效应。本文提出的地磁正常场校正方法适用于减弱长期变化磁场的时变效应影响,提升磁力成果数据精度。  相似文献   
124.
对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托林组的孢粉、沉积物粒度、磁化率、碳酸盐、易溶盐和ESR年代等测试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到5.40~4.40 Ma时期环境变化的丰富信息.5.24~4.72 Ma时期,气候温凉干旱,属于针阔叶疏林草原环境特征;4.72~4.67 Ma时期,河流水量增多,气候湿润,孢粉组合表现出温带森林草原环境特征;4.67~4.40 Ma时期,气候进一步向温暖湿润方向发展,属于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25.
为解决海洋重力专题分幅制图重复性高以及成图工作量大的问题,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各类应急服务需求,本文结合数据统计特性分析及数据驱动技术,开展了海洋重力专题图快速成图技术研究,并优化了制图流程。本文以印度洋为研究区域开展了快速成图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海洋重力专题图件的批量快速制作,与常规制图方式对比,制图时间节省约60%,显著提升了图件制作工作效率。此技术为今后海洋专题快速制图奠定了基础,对推动海洋地球物理资料服务、数据交换共享及快速应急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6.
b值作为地震预报与危险性评价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受到广泛关注与讨论。通过非线性混合模型对中国地震目录数据库开展地震震级-频数分布拟合,并利用该方法计算得到的b值对地震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文章首先以中国26个地震带为研究区,收集1920—2019年的4.7级以上地震数据为完整地震目录,分别通过非线性混合模型与传统G-R模型进行拟合,并对比其效果;进一步以西藏地区为具体试验区,选择1920—2019年的地震目录数据,以10年为间隔,将非线性混合模型应用于西藏地区地震震级-频数模型的拟合。其次,利用矩震级与地震矩转换公式计算出非线性混合模型中的相关变量。最后,利用非线性混合模型对地震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b值出现低值时,对应时间段前后有地震发生,b值较低时,发生的地震震级大、频次底;b值相对较高时,地震震级小、频次高。将非线性混合模型应用到中国及邻区完整地震数据中,能够对数据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克服了传统模型方法对高震级和地震数据分析中的局限性,合理分析计算b值,进而增强对地震目录数据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