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6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366篇
测绘学   352篇
大气科学   222篇
地球物理   198篇
地质学   978篇
海洋学   195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215篇
自然地理   13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4篇
  1959年   5篇
  195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明确海陆变迁背景下障壁坝砂体成岩孔隙演化规律,运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及配套能谱、阴极发光等资料,对延长探区石炭系本溪组障壁成因砂体储集特征与成岩作用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砂岩初始孔隙度恢复模型与薄片孔隙定量分析技术,开展基于埋藏热演化历程的储层孔隙演化参数定量评价,建立该区本溪组障壁坝砂岩孔隙定量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储层砂岩以石英砂岩、岩屑质石英砂岩及岩屑砂岩为主;孔隙度、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4.72%和1.22×10^(-3 )μm^2;储集空间以溶蚀扩大孔、粒内孔、晶间孔为主;现今储层主体已达到晚成岩阶段;砂岩初始孔隙度平均值为38.1%,埋藏至今共经历了四个典型的成岩增/减孔阶段,即P_1~T_2(285~208 Ma)"低地温、快埋藏"的大幅减孔阶段(-30.7%)、T_2~J_3(208~153 Ma)"高地温、缓沉降"的溶蚀增孔阶段(+3.9%)、J_3~K_1(153~96 Ma)"高地温、稳埋深"的减孔定型阶段(-6.6%)、K_1至今(96 Ma~)"低地温、晚隆升"的弱改造阶段。  相似文献   
102.
杜长学 《湖南地质》2003,22(1):73-77
压实碎石填土主要由碎石构成,不能取得原状土试样,难以准确测定压实系数.其工后检测方法宜以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旁压试验为主,进行综合检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3.
基于本体的地球空间信息上下文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分析了典型的地球空间信息上下文,基于本体建立了而向地球空间信息服务形式化的上下文信息模型,该模型采用层次化的设计方法,并使用本体描述语言OWL描述上下文,提高了上下文表达能力.最后,设计了一个面向地球空间信息的上下文感知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04.
散乱数据插值的HASM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高精度曲面建模(HASM)方法,研究了空间散乱数据插值算法,并以陕西咸阳彬县大佛寺煤矿区的实测数据为案例,使用交叉统计检验方法比较分析HASM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领域中常用传统插值方法的空间插值结果。结果表明,HASM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本文还分析了传统常用插值方法的一些统计结果,得出一些结论,这些结论对于使用常用传统GIS空间插值方法的研究者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5.
芮志锋  林畅松  郭佳  杜家元  丁琳  李潇 《现代地质》2019,33(6):1229-1240
砂体上倾尖灭油气藏是岩性油气藏中重要类型之一,砂体上倾尖灭的刻画与描述是上倾尖灭圈闭有效性评价的关键。在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构成的三级层序内,三角洲沉积相关砂体上倾尖灭的地质-地球物理“逐级预测”描述方法对于认识上倾尖灭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其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该方法由5个部分组成:在三级层序识别的基础上,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技术建立了四级层序构成的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在高频层序约束下,利用地震沉积学技术描述沉积相的平面分布;在地质模型指导下,利用频谱成像技术定性确定尖灭带的分布;利用相控储层反演半定量、定量预测砂体尖灭线;根据不同成因砂体的沉积特点,利用正演模拟技术开展尖灭线的外推预测。  相似文献   
106.
海湾扇贝微卫星标记开发及其分离方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尼龙膜吸附杂交法构建了海湾扇贝的(AC)_(15)、(AG)_(15)微卫星富集文库,随机挑取3 000个克隆,经菌落原位杂交二次筛选共获得阳性克隆1 268个(42.3%).经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得到521个独立的阳性克隆,其中微卫星506个,小卫星15个.微卫星中,完美型248个,占总数的49.0%;非完美型216个,占42.7%;复合型42个,占8.3%;其中AG/TC重复占70.4%(356个),AC/TG重复29.6%(150个).选择其中的55条序列设计引物,筛选出其中的20对引物检测它们在海湾扇贝CC10家系的双亲和94个子代个体中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1) 其中6个位点在母本和子代中发生分离,10个位点在父本和子代中发生分离,4个为双亲共享位点;(2) 2个位点存在无效等位基因;(3) 16个位点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4个位点的子代个体基因型频率偏离孟德尔遗传定律.上述结果表明,这些微卫星引物可以用于构建海湾扇贝的遗传连锁图谱,并且所构建的富集文库适用于微卫星标记的大规模开发.  相似文献   
107.
伊洛瓦底盆地热-沉降史模拟及构造-热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运用EASY% Ro反演法对伊洛瓦底盆地由北向南进行了热史的恢复,北部钦敦凹陷的平均古地温梯度为13.0~15.0 ℃/km,中部沙林凹陷的平均古地温梯度为18.0~22.0 ℃/km,南部三角洲凹陷的平均古地温梯度为33.0~37.0 ℃/km.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盆地由北向南地温梯度逐渐升高,生烃门限的深度由深变浅.然后模拟了盆地的构造沉降史.模拟结果表明,盆地具有幕式构造沉降特征,这反映了伊洛瓦底盆地可能处于弧间或弧后的构造背景.伊洛瓦底盆地北部和南部具有不同幕次的构造沉降史,北部在早始新世时期(53~51 Ma)经历了一幕拉伸过程,然后进入了热沉降期,并伴随局部的快速隆升;南部则经历了两幕拉张过程,分别是在早始新世时期(53~51 Ma)和中中新世时期(21~13 Ma).盆地的这种南北构造沉降的差异很可能是造成盆地地温梯度北低南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8.
以STL和COM为技术支撑,提出基于最少换乘次数的公交网络最优路径求解模式,即在寻求最优路径的乘车方案时,不再是从求取最短路径开始,而是以寻求最少换乘次数的方案为初衷,在此基础上再来寻求最短和最优。这一思路可拓展传统的在最短基础上再求最优的单一模式,改善电子地图公交网络查询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9.
近江牡蛎两个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APD分子标记和rDNA-ITS1序列分析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湛江官渡和阳江程村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12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8838条片段,157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可产生13个位点,片段长度在200~2200bp之间。湛江种群和阳江种群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89.62%和89.57%,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170和0.4334。种群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327,平均遗传相似性为0.9681,平均遗传分化系数为0.0437。得到近江牡蛎18S、5.8S部分序列和ITS1全部序列,其中ITS1序列片段长度为478~485bp,共有11个变异位点,两个为转换(A/G),其他为插入/缺失(A/-、T/-)。湛江和阳江种群各获得8个单倍型,其中有一个单倍型为两个种群共享。两个种群的CG碱基平均含量较高,分别为58.29%和58.41%。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0.0254。结果说明,近江牡蛎湛江种群和阳江种群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较低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10.
韩立军  蒋斌松  韩贵雷  渠涛 《岩土力学》2010,31(6):1841-1846
晋城矿区15#煤直接顶K2石灰岩厚8~12 m,结构致密坚硬,为坚硬难垮落顶板。针对厚层石灰岩顶板可能面临的大面积断裂和垮落,从而导致冲击地压等问题,通过岩石力学性质试验获得相关岩层力学参数,并运用关键层理论、数值模拟和相似材料模型试验,研究了厚层脆韧性石灰岩顶板的变形与垮落特性,得到了顶板初次来压步距20~25 m和周期来压步距10~15 m及垮落规律,并提出了顶板控制的技术途径,即初期中深孔爆破结合顶板关键层缓慢下沉综合控制技术。实践表明,厚层石灰岩顶板的垮落形态和垮落步距与理论和试验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该项成果为晋城矿区厚层脆韧性石灰岩顶板控制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