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01篇 |
免费 | 2105篇 |
国内免费 | 119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51篇 |
大气科学 | 959篇 |
地球物理 | 1098篇 |
地质学 | 4589篇 |
海洋学 | 1194篇 |
天文学 | 179篇 |
综合类 | 539篇 |
自然地理 | 9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1篇 |
2023年 | 251篇 |
2022年 | 278篇 |
2021年 | 306篇 |
2020年 | 318篇 |
2019年 | 344篇 |
2018年 | 322篇 |
2017年 | 246篇 |
2016年 | 240篇 |
2015年 | 284篇 |
2014年 | 440篇 |
2013年 | 349篇 |
2012年 | 358篇 |
2011年 | 368篇 |
2010年 | 365篇 |
2009年 | 326篇 |
2008年 | 302篇 |
2007年 | 353篇 |
2006年 | 342篇 |
2005年 | 286篇 |
2004年 | 290篇 |
2003年 | 217篇 |
2002年 | 186篇 |
2001年 | 171篇 |
2000年 | 199篇 |
1999年 | 267篇 |
1998年 | 258篇 |
1997年 | 261篇 |
1996年 | 271篇 |
1995年 | 237篇 |
1994年 | 241篇 |
1993年 | 216篇 |
1992年 | 242篇 |
1991年 | 210篇 |
1990年 | 158篇 |
1989年 | 112篇 |
1988年 | 67篇 |
1987年 | 60篇 |
1986年 | 57篇 |
1985年 | 80篇 |
1984年 | 50篇 |
1983年 | 56篇 |
1982年 | 48篇 |
1981年 | 33篇 |
1980年 | 33篇 |
1979年 | 21篇 |
1965年 | 10篇 |
1959年 | 19篇 |
1958年 | 20篇 |
1957年 | 2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2.
963.
964.
雅满苏铁矿床位于东天山中段,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雅满苏组安山质火山碎屑岩中,受近EW向断裂及环形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近矿围岩蚀变强烈,形成石榴石矽卡岩及复杂矽卡岩。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石榴石为钙铁榴石-钙铝榴石系列,其化学组成可表示为And45.68~100Gro0.67~57.95(A1m+Sps)11~29.03,与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中石榴石端员组分相似。在磁铁矿Ca+Al+Mn-Ti+V图解中,大部分样品落入矽卡岩型铁矿区;TiO2-Al2O3-MgO图解中,大多数的样品落入沉积变质接触交代磁铁矿趋势区,部分早期磁铁矿落在岩浆趋势区内。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矿物学研究,认为大多数样品经过了一个热液交代作用过程,表明雅满苏铁矿的形成与岩浆热液交代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65.
966.
在对唐古拉山口现代冰川和古冰川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位观测资料和TL、^10B-^26Al-^21Ne及^14C测年数据,对区内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讨论,划分出二次冰期(即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更新世中一晚期的末次冰期)和二次全新世冰进(即新冰期和小冰期)。提出在早更新世时,由于山体未达到当时冰川发育的雪线高度,所以未发育冰川。但在唐古拉山口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中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三次冰期的冰川遗迹,由于高原隆升的滞后性和冰川发育的延滞效应及“亚洲干极”的耦合,推测仍只发育局部冰川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古今雪线由高原边缘向腹地升高,唐古拉山地区高出边缘1500m左右,生动表现了“亚洲干极”的作用;广泛分布的湖群说明羌塘地区是一个大江大河尚未伸入的内流地区,意味着青藏高原是个年青的高原。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高原腹地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地减小。 相似文献
967.
针对煤矸石山在降水淋滤作用下对矿区周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严重问题,用实验模拟法对包头石拐区一废弃煤矿进行饱和状态下煤矸石的淋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中Ca、Mg、Fe、Cu、Zn、NO3-、SO42-、Cl-的淋滤过程都遵循浓度先升高再降低到稳定值的基本规律,只是NO3-、SO42-、Cl-的淋出速率明显大于重金属的淋出速率,Ca和Mg、SO42-和Cl-、Pb和Cr、Cd有相似的淋出机制;重金属最强淋出率从大到小的顺序是Mg>Cd>Ca>Cu>Zn>Cr>Fe>Pb;Hg和As等含量甚微,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968.
黄土高原面积广大,不同区域的新生代构造演化有很大差别,根据新生代构造运动特征与沉积过程的差异,将黄土高原划分为鄂尔多斯稳定地块、陇西地区和汾渭新生代裂谷3个新生代构造运动分区。新生代构造运动控制黄土高原新生代沉积与侵蚀过程,从而产生明显地貌分异,并可划为3个一级地貌分区: 1)鄂尔多斯黄土地貌区。第四纪黄土覆盖在新近纪红土梁、峁及红土盆地等古地形之上,后被侵蚀,形成复杂多变的黄土地貌景观; 2)陇西黄土地貌区。主体为新近纪红土地貌,上覆少许第四纪黄土,实际为红土地貌区; 3)汾渭裂谷黄土地貌区。裂谷盆地的地貌主体为河流两侧的阶地和台地,其上堆积第四纪黄土,形成不同时期的黄土台塬。鄂尔多斯周边新生代裂谷的出现控制了黄河的发育。新近纪末银呼裂谷与汾渭裂谷进入快速发展期,吕梁山相应隆起; 鄂尔多斯地块西北部也轻微抬升,使古黄河初步形成并流经晋陕峡谷一带,进入三门湖并东流入海。第四纪时期早期,黄河曾长期处于河湖并存期,中更新世末,黄河溯源侵蚀使湖泊消失,并呈现目前的黄河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969.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下部成藏组合主要包括侏罗系和下白垩统.通过对研究区已有的探井取心及野外露头资料的研究,对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上侏罗统喀拉扎组和齐古组3套储层的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研究区储层具有较低成分成熟度、低-中等及中等-较好的结构成熟度,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原生孔隙损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