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63篇 |
免费 | 2489篇 |
国内免费 | 161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13篇 |
大气科学 | 1188篇 |
地球物理 | 1388篇 |
地质学 | 5742篇 |
海洋学 | 1498篇 |
天文学 | 220篇 |
综合类 | 689篇 |
自然地理 | 12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2篇 |
2023年 | 309篇 |
2022年 | 366篇 |
2021年 | 392篇 |
2020年 | 399篇 |
2019年 | 426篇 |
2018年 | 393篇 |
2017年 | 285篇 |
2016年 | 309篇 |
2015年 | 347篇 |
2014年 | 544篇 |
2013年 | 433篇 |
2012年 | 457篇 |
2011年 | 463篇 |
2010年 | 462篇 |
2009年 | 411篇 |
2008年 | 377篇 |
2007年 | 460篇 |
2006年 | 437篇 |
2005年 | 358篇 |
2004年 | 353篇 |
2003年 | 282篇 |
2002年 | 227篇 |
2001年 | 239篇 |
2000年 | 244篇 |
1999年 | 353篇 |
1998年 | 334篇 |
1997年 | 336篇 |
1996年 | 345篇 |
1995年 | 310篇 |
1994年 | 301篇 |
1993年 | 273篇 |
1992年 | 293篇 |
1991年 | 243篇 |
1990年 | 205篇 |
1989年 | 141篇 |
1988年 | 80篇 |
1987年 | 84篇 |
1986年 | 70篇 |
1985年 | 94篇 |
1984年 | 62篇 |
1983年 | 71篇 |
1982年 | 56篇 |
1981年 | 43篇 |
1980年 | 37篇 |
1979年 | 25篇 |
1965年 | 13篇 |
1959年 | 21篇 |
1958年 | 30篇 |
1957年 | 2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陕西大理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近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已成为国际的前沿和重点。在大理河流域,LUCC(包括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循环和水量平衡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流域LUCC水文效应的研究势在必行。根据研究区1990年代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LUCC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特征变量时间序列法及降水-径流模型对LUCC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草地为主,近10年来,耕地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而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流域年径流和月径流演化过程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LUCC及水土保持具有减少流域年径流、汛期流量以及增加枯季流量的作用,相对于降水因素,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的作用占主导地位;在1990~2000年期间,主要由LUCC引起的年均径流减少量达2616.6×104 m3,占该期间实测减水总量的62.19%。 相似文献
92.
笔者通过对巴丹吉林盆地西南缘沙枣泉地区进行综合地质调查、钻探评价和资料分析研究,总结了新民堡群铀矿化特征,分析了铀成矿控矿因素,认为该区铀矿化受构造、目的层层序界面、岩相岩性、后生氧化改造及蚀源区铀源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控制。相对稳定且适度抬升的盆地构造背景有利于铀成矿,铀矿化集中区位于向斜构造中央凹陷地区。新民堡群第Ⅳ/Ⅲ层序界面是构造机制转化面、沉积体系转化面和地球化学环境转化面,具有重要的控矿意义。盆地内扇前缘亚相和扇中亚相是有利的岩性岩相。盆缘长期隆升的富铀海西期花岗岩体为铀成矿提供了优越的物源条件。 相似文献
93.
石河子初霜冻马尔柯夫预测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马尔柯夫方法,对霜冻出现日期进行预测,本方法克服资料序列短,随机波动性大的弊端。结果表明:预报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4.
辽南盖层中强烈的变形构造为稳定地台中少见。变形构造动力学的研究表明,具典型薄壳结构的辽南地壳曾经历了中生代的收缩作用及伸展作用。最早期的较强大的收缩应变,表现为太古宙变质基底与晚元古代至古生代地台盖层之间发生的自东往西的深层滑脱作用、大范围剪切流变及形成的逆冲体系;后期的伸展应变则表现为垂直主压应力作用下大量韧-脆性低角度正断层体系的发育。收缩作用至伸展作用转化的因素,可能与剪切局部熔融及等温线上升所引起基底上隆与地壳伸展、减薄有关。 相似文献
95.
多源数据的匹配是数据集成与融合、数据更新等操作的关键,道路网作为城市数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流、交通导航与定位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提出一种基于模拟退火技术的道路匹配方法,通过缓冲区分析确定解空间并得到初始值,以缓冲区重叠度作为评价指标确定目标函数,确定初始温度并随着温度的缓慢下降,对初值进行迭代,根据接受机制是否接受新解,直至达到系统稳定状态,得到最终解。实验表明,该方法提高了道路匹配的效率与准确度,对于偏移较大的情况也能很好的匹配。 相似文献
96.
桐柏山太白顶、殷店和天河口一带,发育有大量的L构造岩,拉伸线理极其发育,面理较弱,线理产状向南东东倾伏,倾伏角为1°~20°。桐柏山L构造岩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在三维空间上,L构造岩强烈发育杆状构造,这种“杆”状构造是由大量沿X轴方向定向排列连在一起的椭球体矿物构成的,其变形机制主要为石英的颗粒边界迁移和长石的位错蠕变,形成的平均压力为0.59GPa,平均温度为550 ℃~600 ℃,形成于中-高温-中压环境,变质相为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形成深度大致在15~20 km,属于中地壳的产物。L构造岩在桐柏山的发现可能反映了桐柏山造山带中桐柏杂岩岩块相对两侧榴辉岩岩片具有近东西向挤出构造的特征。 相似文献
97.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深水区为油气勘探有利区域,通过岩石学和古生物组合特征研究,认为该区珠江组下部属于典型的深水扇沉积,可划分为早期盆地扇和晚期斜坡扇两种类型,两类深水扇都以发育颗粒流、砂质碎屑流及低密度浊流等顺坡重力流沉积为主,同时夹有少量内波和等深流等深水牵引流改造沉积。砂质碎屑流为两类深水扇水道砂体的主要沉积类型,发育有逆-正粒序层理、平行层理和水平层理,粒序层内可见各种丰富的液化变形和生物逃逸构造,而水平层内发育有更多的生物钻孔和扰动现象。两类深水扇的沉积构造和古生物特征有明显差异,其中盆地扇水道砂岩中普遍含硅质小砾石,水道间泥岩中含有较多保存完好的抱球虫化石,斜坡扇水道砂岩以富含炭泥屑为典型特征,水道间泥岩含有更丰富的颗石藻和抱球虫化石,其中部分抱球虫和颗石具有遭受海底溶蚀作用的现象,指示斜坡扇相对盆地扇有更大的水体深度。平面上两类深水扇具有相似的重力流沉积的分带性,都具有自陆架坡折向盆地方向由颗粒流沉积逐渐向砂质碎屑流和近源高密度浊流、远源低密度浊流等单向演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8.
对藏北长江源地区河谷地貌和新构造变形调查发现,该区具有平行式水系格局,河谷地貌以形态不同的窄谷和宽谷为特点,新近纪以来该区主要经历了早期挤压和晚期伸展构造演化过程,产生了褶皱-逆冲、走滑剪切、正断层和地堑构造3种构造变形样式。长江源区河谷地貌的形成演化明显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新构造运动不仅控制了河谷地貌形态与水系格局,而且影响了河流阶地分布以及洪(冲)积扇的形态、结构。长江源地区主要水系至少自全新世以来是沿新构造运动产生的不同性质断裂构造溯源侵蚀发育而成。 相似文献
100.
泥火山在新疆北天山地区有广泛的分布,泥火山活动时可将大量深层有价值的信息带到地表,通过跟踪分析其活动特征和喷涌物化学组分变化,为区域中强地震预测提供可靠依据。本文首先介绍新疆北天山地区泥火山分布及活动特征,简述泥火山监测的发展历程: 连续监测方式由1990年的喷涌“脉冲”记录,到2011年的视频实时监控,再到2023年实现了特定气体流量的连续在线监测。总结周边300km范围内天山中段发生的9次5级和4次6级地震震例发现,泥火山异常活动特征为“背景值—上升—转折—下降—背景值”的时间进程变化,异常开始距发震时间为6~12个月,地震多发生在转折后,可将其作为天山中段中强震震情跟踪的中期指标; 泥火山喷涌物中的地球化学组分为高值异常,离子(F-、CO32-等)可作为中强震震情跟踪的短期指标,逸出气体(CH4、Rn等)可作为中期指标。最后,利用新源—和静6.6级、呼图壁6.2级和精河6.6级3个地震回顾了乌苏艾其沟等泥火山在震情跟踪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