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238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陆相红盆与海相盆地在层序地层的基本单元和沉积作用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层序地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具体在陆相盆地中的应用 ,应紧密结合陆相盆地自身的发育特点 ,创造出一套真正适合于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和模式。陆相地层与海相地层相比规律性不明显 ,“层板对比”模式不适合陆相盆地地层分布实际。准层序和岩性变换带的使用 ,是根据内陆红盆层序地层发育的自身特点 ,通过民和盆地白垩纪地层工作实践而提出的。它可以揭示陆相红盆层序地层的主控因素 ,把横向无序变为与成因相关的同期有序地层 ,使陆相层序、区域地层划分对比的研究不但可能 ,而且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132.
以兰州红咀寺剖面为例 ,以 2 cm的间隔采样 ,进行了碳酸盐含量的测定 ,获得数据 892个 ,与其它古气候指标 (磁化率、有机碳总量 )进行对比后揭示了该地区近 3 0× 10 3 a来气候变化的频率及突变事件。3 0× 10 3 a以来主要可以分为 4个阶段 :暖湿期(3 3× 10 3 ~ 40× 10 3 a B.P.)、凉偏干期 (3 0× 10 3 ~ 2 7× 10 3 a B.P.)、寒冷干燥期 (2 7× 10 3 ~ 10× 10 3 a B.P.)、暖湿期 (10× 10 3 ~ 3× 10 3 a B.P.) ,各阶段中气候快速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33.
搜集了元朝至民国期间历史资料所记载的地质灾害,以月为基本单位将各次地质灾害按时间顺序投影成时间谱图,并通过100个月的窗口进行1/2窗口的滑动平均统计得出相应的频数,对该频数的时间谱图和统计直方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274-290a的大周期和平均19.5a的小周期。在灾害发生的大周期中灾害随气候的连续递变而增强,灾害发生的大周期是气候变化周期的一半。灾害发生的小周期与地球章动(晃动)主周期、太阳-月亮-地球的公共会合周期、木星和土星的会合周期、沙罗周期等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34.
长江中游堤防溃口沉积物的磁组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 1998年 8月 1日湖北 竹牌 洲湾溃口沉积物的系统采样和磁组构测量与计算 ,发现溃口沉积物的磁组构特征为 :由溃口扇的扇顶→扇缘 ,磁组构参数各向异性度 P、磁面理度 F、磁线理度 L、水流速度函数因子 Fs的统计平均值均具有由大逐渐变小的特点 ;在溃口扇的不同部位磁化率量值椭球的主轴平均方向具有不同的特点 ,其规律是 :在扇顶或扇缘处平均方向变化较大 ,尤其在扇缘处 ,最大磁化率主轴方向比较随机 ,没有明显的主方向 ,而在扇中磁化率量值椭球的主轴平均方向比较稳定 ,最大主轴的优选方向比较明显。初步探讨和建立了长江中游现代溃堤溃口沉积物的磁组构特征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35.
长江中游的泥沙淤积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江上游年产泥沙5.12×108 t, 经宜昌输入中游, 长江中游干流及各支流年产沙约 0.80×108 t. 这两部分中约1.24×108 t沉积于中游河湖中, 4.68×108 t经大通输入下游, 沉淤于河道及长江三角洲或入海. 长江中游的泥沙, 总体是淤大于冲, 但是冲淤的地理分布、时间段分布和河床断面分布不均衡. 长江干流的宜昌-城陵矶段、九江-大通段冲大于淤或冲淤平衡. 淤积主要发生在长江干流以武汉为中心的螺山-武汉-黄石段以及洞庭湖区和鄱阳湖区. 即使在主要淤积江段, 也有局部时段和江段以冲刷为主. 主泓所在的河槽以冲刷为主, 而河道两侧或河道之间的洲滩, 则以淤为主, 形成高而平的漫滩, 往往被人为改造成圩垸. 荆江以北的江汉平原因有大堤从长江隔开, 只有汉水少量泥沙供应, 冲淤量很小, 再加上构造沉降的累计效应, 其地面高程绝大部分低于干流洲滩数米. 螺山-武汉-黄石段的淤积导致该段及以上江段洪水位抬高. 干流断面冲槽淤滩使长江中游河道的典型形态呈深河谷、高漫滩, 靠干堤保护堤内平原. 这种断面在洪水时成为在同等水量下, 水位不断抬高的原因. 高水位要高堤防来防堵, 这就增加了堤防压力、水头压力, 容易导致管涌、渗漏等险情. 堤外滩及洪水位与构造沉降的堤内平原间的高差不断增大. 三峡工程建成后, 水库拦沙及中游河道冲深, 可使同流量下水位大幅度降低, 但城陵矶-武汉段冲刷量很小, 不能解决该段及以下江段的泥沙淤积问题, 因此江汉平原因相对于洪水位地势过低而造成的洪涝灾害及相关环境问题, 仍将是中游长远的重大隐患.  相似文献   
136.
三峡地区滑坡与构造运动,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滑坡是三峡地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三峡地区滑坡的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及间歇一与新构造抬 阶段性密切相关,同时测年资料表明,大部分滑坡发生于第四纪暖湿气候期,由于河流阶地是间歇性新构造抬升的产物,其形成阶段又与与气候的冷暖变化相关,即冷期 地陆坎形式,暖期阶地堆的形成。因此,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是分析河谷区滑坡地貌过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7.
根据岩石地层学与地貌地层学特征,将江西修水地区的第四系划分为5个岩石地层单位。由老到新为:①赣县组为一套暗红色强风化砾石层,组成修水河第五级阶地,形成时代大于10MaBP;②进贤组分上、下两段。下段为棕红色强网纹化红土和砂砾层,组成第四级河流阶地;上段为一套褐红色网纹化亚粘土与砂、砂砾石组合,组成第三级阶地。进贤组形成的年龄大致为09~01MaBP;③莲塘组岩性以厚层的褐黄色砂砾石层与薄层亚砂土为主,组成第二级阶地,中上部OSL年龄为650×103aBP;④联圩组为褐灰、黄灰色砂砾、砂及亚砂土,组成第一级阶地,中部的C14年龄为80×103aBP;⑤赣江组为灰白色粗砂砾石层,顶部发育薄层灰色亚砂土。  相似文献   
138.
北京平原东北部晚新生代地层划分及地层层序初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长安 《地层学杂志》1994,18(2):138-145
HR88-1孔是北京平原区北部继顺5孔之后,又一重要的第四系钻孔。本文描述了该钻孔的岩心特征,运用生物地层学、气候地层学、年代地层学以及岩石地层学等综合分析的方法,对HR88-1孔岩心的地层时代进行了研究与划分。并结合地表区域资料,初步建立了本区第四纪地层层序。  相似文献   
139.
冀西北黄土钙质结核形态及其成因动力学特征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长安  吴金平 《地球科学》1995,20(5):511-514
论述了冀西北山间盆地区黄土钙质结枋的个体循征及群体分布特点,结合地层的时代划分,总结了钙质结核的地层学意义:中更新统结核个体大,外形多呈块状,内部以均质结构为主,在剖面中常密集成层分布;上更新统结核个体较小,多呈姜状或球状,同心结构居多,分布较稀疏。  相似文献   
140.
报道了河北矾山地区水土流失现状的调查结果:(1)可耕种的土地面积的侵蚀破坏率平均为13.73%,许多地带的侵蚀率高达30%以上(2)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土壤水严重缺乏,位于盆地边缘斜坡区的许多村庄发生饮水困难,文中就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的原因,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整治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