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42篇
大气科学   245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利用NCEP/NCAR R2逐日再分析资料和西南地区气象台站逐日气温资料,通过带通滤波、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2010年东亚冬季风月内尺度振荡特征及其与西南地区冬季气温的联系。结果表明,2010年东亚冬季风在月内时间尺度上主要存在7天左右、12天左右以及30天左右为主要振荡周期的低频振荡。东亚冬季风月内尺度,准1周、准2周时间尺度内的振荡特征可以很好指示出同期西南地区较强的低温过程,且在准2周尺度比准1周尺度对西南地区冬季低温的影响更明显。月内尺度、准1周、准2周尺度上东亚冬季风正、负位相时,无论是对流层高层、中层、低层环流场分布形势均有显著差别,当东亚冬季风正位相时对流层从高层到低层环流场形势均有利于西南地区冬季低温,而负位相时环流形势相反,不利于西南地区低温。  相似文献   
222.
青藏高原东部及下游地区冬季边界层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7年12月的加密探空资料, 对高原东部及其下游地区的边界层结构和高原东部边界层变化对下游大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冬季青藏高原东部夜间近地面逆温层可以发展到平均500 m的高度, 白天混合层可以发展到平均2000 m的高度。白天混合层内水汽和风速混合十分均匀, 在混合层发展成熟时存在十分深厚的逆湿层。冬季青藏高原下游的四川盆地, 边界层内温度日较差小, 夜间逆温层把大量地表水汽截留在近地层, 日出前近地层水汽容易达到饱和。白天, 混合层在中午发展成熟, 平均高度只有300 m。四川盆地对流层下部存在非常强的逆温层, 该逆温层是青藏高原抬升地表加热和冬季盛行西风气流形成的, 逆温层变化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层温度日变化和局地西风变化的共同结果。逆温层显著改变大气动量、 热量和水汽的垂直分布。与对流层下部逆温相联系的中层云对辐射的影响是造成四川盆地温度日较差和混合层高度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23.
为避免常规分类方法复杂的数学理论和繁琐的计算,提出了基于集对原理的洪水分类新方法——集对分析法(SPAM)。系统地给出了集对分析法的基本思路和计算步骤。建议方法概念清晰,结构简单,计算简洁,易操作,是一种有效的分类途径。以实测洪水过程为例,应用研究表明集对分析法的分类结果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24.
1981和1992年夏半年高原地区低频振荡与南亚高压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跃清 《高原气象》1996,15(3):278-281
利用1981和1982年5-9月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的100hPa高度场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典型的“西涝东旱”年、“西旱东涝”年5-9月青藏高原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25.
李跃清 《四川气象》1997,17(2):31-36
应用相空间经验正交展开方法,分析了四川降水、温度局地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及与其层次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气候作为一个多层次复杂系统,其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层次结构特征,气候突变多反映在较高层次结构上,非突变变化多属于较低层次结构;高层次决定了气候变化的基本形态,低层次存在反馈作用;正(负)反馈作用可加强(减弱)气候变化的突变性;气候突变的强度和时问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26.
通过参加德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培训,看到德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应用的基本状况,由此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27.
利用非线性动力学中的相空间概念和场诊断分析中的SVD技术,提出了一种SVD相空间分析方法。应用该方法研究了热带太平洋EI Nin^-o区SST与东亚500hPa环流场的关系。结果表明:这种SVD相空间分析,优于EOF相空间分析,它不仅能在两个场耦合联系的基础上分析两场自身的变化过程和状态特征,而且能够揭示两场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前期冬半年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强(弱)时,将导致未来El Nin^-o(La Nin^-a)事件的发生;前期El Nin^-o(La Nin^-a)事件,将导致未来冬半年东亚冬季风异常弱(强);由此建立了东亚冬季风与El Nin^-o(La Nin^-a)事件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指出了东亚冬季风异常变化与El Nin^-o(La Nin^-a)事件互为双方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28.
攀枝花市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开发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攀枝花市长年代、高质量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攀枝花的气候特点,把分析结果与一些著名旅游城市比较,发现攀枝花市“冬暖”得天独厚,它是本地区旅游业开发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然后,为了使旅游业成为近期本市经济的一个快速增长点,必须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从长远的观点看,为了使全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的时候,我们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那么未来攀枝花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将进入良性循环,从而找到具有攀枝花市特点和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29.
本文分析了1982年5—9月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对流层中上层30—50天厚度低频振荡与太平洋副高东西变动的关系及其对四川盆地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这种厚度低频振荡处于高(低)位相时,太平洋副高中心、西伸脊点位置东退(西进)。并且,太平洋副高588线西伸脊点也存在30—50天低频振荡。特别是厚度低频振荡由谷(峰)值点到峰(谷)值点的过程中,四川盆地东部降水30—50天低频振荡对应处于高(低)位相,有(不)利于东部产生强降水,而西部则处于低(高)位相,不(有)利于西部产生强降水。最后指出,热带西太平洋上空厚度低频振荡与太平洋副高东西变动和四川盆地夏季降水密切相关这一事实,对于中长期天气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0.
川东盛夏伏旱非绝热热流量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富明  李跃清 《大气科学》1994,18(4):423-430
本文分析了川东伏旱与大气非绝热热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四川“西涝东旱”气候特征相关的川东伏旱与北半球大范围非绝热热流量异常相联系。夏季月平均非绝热热流量距平场,亚欧范围内差异显著。重旱年极地维持1波,无旱年维持2波,90—120°E、20—40°N关键区,重旱年北正南负、东正西负;轻旱年东正西负;无旱年北负南正、东负西正。川东重旱年、轻旱年为负距平区,无旱年为正距平区。并且,青藏高原加热作用,通过影响东亚大气环流系统而对川东伏旱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后,提出了根据冬-夏地气遥相关事实,应用参数化方法,建立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