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据中国测绘报报道 2月 2 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完成的地理空间信息的遥感高精度快速提取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以 4D技术为核心 ,在国内首次提出了 4D技术系统的完整概念和生产流程方案 ,设计出了土地资源遥感调查与动态监测的一整套技术流程 ,并实现产业化。通过 4D模式下的一系列技术创新 ,提高了遥感影像的几何精度 ,增加了信息量 ,减少了不确定度 ,推进了遥感技术在地图测绘和土地管理领域的应用 ,使其成为规模化的新型生产技术手段 ,同时…  相似文献   
92.
马袅-铺前断裂为1605年海南琼山7.5级大地震的发震断裂之一,其活动历史研究对琼北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防震减灾以及琼州海峡跨海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有重要意义。地质地貌调查结果表明,马袅-铺前断裂西段由三条近东西向平行展布的北倾阶梯状正断层组成,并构成南北宽约2.5 km的断裂带。老城人工开挖南北宽达70 m的断裂带剖面揭露了该断裂晚更新世活动历史,道堂组光释光(OSL)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断裂在距今16~31 ka期间经历了两期活动:第一期表现为南、北相向倾斜的正断活动,累计垂直位移3.3 m;第二期为南倾的正断活动,活动强度较大。马袅-铺前断裂错断不同时代地层的位移量表明该断裂自上新世以来开始活动,第四纪活动强烈,现今仍是琼北控制地震活动的重要断裂。  相似文献   
93.
选取3个国外克拉通盆地,即西西伯利亚盆地、巴黎盆地和伊利诺斯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进行对比。鄂尔多斯盆地作为发育在坳拉谷基底之上的克拉通盆地,具有含丰富油气资源量的地质基础。鄂尔多斯盆地为中生代陆相沉积,其烃源岩的分布相对于整个盆地较为局限,圈闭类型较为复杂多样,除此之外的其他地质因素均比较相似。根据盆地对比估算得到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的探明石油储量为17.21 x108t据西西伯利亚盆地)、22.67 x108t据巴黎盆地)和24. 40 x108t (据伊利诺斯盆地),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4.
利用无线电探空数据,对格网对流层模型GPT2w、IGGtrop及GTPs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GPT2w和IGGtrop在地表附近精度相当,RMS为4.0~4.2 cm,西部地区精度优于东部,东南沿海精度最差,夏季精度明显低于冬季,在中西部地区分辨率低的模型可能会产生异常偏差;GPT2w模型明显存在系统性偏差,中西部为正,东南部为负;3 km高度以上,IGGtrop模型精度明显优于GPT2w模型,且随高度增加精度保持稳定。在飞行器定位导航中,建议采用IGGtrop模型修正ZTD误差。GTPs模型时间分辨率高,精度明显优于传统的经验模型,尤其在东南沿海ZTD变化剧烈的区域,但由于其依赖于外部数据源,部分区域无法使用。  相似文献   
95.
1 2006年度面上项目受理和同行通讯评议情况 1.1 项目受理情况 2006年地球科学四处共受理面上项目529项,其中包括自由申请367项、青年基金157项和地区基金5项.申请项数比2005年增加21%,与全委申请项目的增长幅度相当.  相似文献   
96.
吕宋海峡海洋环流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根据对高分辨率的并行海洋气候模式输出的较长时间序列的海面高度(SSH)场的分析,推断在吕宋海峡附近海区常年存在吕宋海峡黑潮流套,该流套出现于吕宋海峡的中部和北部,表现为一个舌状的SSH的高值中心自海峡东部的太平洋向西扩展到南海北部,大致到达110°E的位置,但其位置、形状、强度等表现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季节内时间尺度变化的特征。在吕宋海峡东侧的大洋上,经常出现位置和范围时有变化的反气旋涡,与之对应,在SSH的月平均经向和纬向剖面上,吕宋海峡东侧的大洋上有永久存在的SSH高值中心。另外在1995年1~7月期间有一次完整的黑潮流环脱离黑潮主体并在南海北部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97.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rainy seas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summer 1998 is analyzed byusing daily observational rainfall data for Lhasa from 1955 to 1996,and rainfall data at 70 stationsfrom January to August of 1998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nd adjacent regions,as well asTBB data from May to August of 1998.The onset date of rainy season for Lhasa is climatologically6 June.Among the analyzed years,the earliest onset date is 6 May,while the latest may delay to2 July.The obvious inter-decadal varia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series of onset date.The onset dateof summer 1998 over middle TP (onset date of Lhasa) is 24 June,which is relatively later than thenormal case.The onset for rainy season of 1998 started over southeast and northeast parts of TP and thenpropagated westward and northward.The convection over east and west parts of TP shows thatthere is a quasi 12-15 day oscillation.In June,the convection ov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Yangtze River is formed by the westward propagation of convection over subtropical westernPacific.while in July.it is formed by the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convection over TP.Besides,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re exists good negative and obvious advance and lag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vection over the middle and western TP and that over the subtropicalwestern Pacific and southern China.Therefore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a feedback zonal circulationwith a quasi two-three week oscil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 ascending region of TP and descendingregion of subtropical western Pacific,i.e.the convection over TP may affect the subtropical highover western Pacific and vice versa.  相似文献   
98.
西风爆发时赤道西太平洋热量平衡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海龙  张学洪  李薇 《大气科学》2001,25(3):303-316
西风爆发(WWB)对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ST的影响是WWB与ENSO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作者运用TOGA(TropicalOcean-GlobalAtmosphere)-COARE(CoupledOcean-AtmosphereResponseExperiment)期间暖池海区8个浮标的观测资料,根 据Stenven和Niiler的热量平衡诊断方法,从能量平衡角度分析了赤道156°E附近SST对1992年9月到1993年1月期间两次WWB事件的响应。两次WWB期间,SST都是在 WWB之前和其后升温,而在WWB期间降温,升温和降温的幅度均为1℃左右。热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季节内时间尺度上海表热通量是导致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混合层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海表热通量中,短波辐射和潜热是变化量最大的两项,决定着净通量的正负,其他项的变化则相对较小。水平平流项有时可以超过海表热通量的作用,其作用不可忽略。两次WWB的过程中,季节变化造成的混合层的温盐结构和流场结构的差异是导致两次WWB事件时上层海洋热量平衡差别的主要因素。另外,混合层的厚度也有明显的变化,而混合层厚度变化的差异则是与流场的结构以及WWB的向东传播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
李薇 《中国测绘》2008,(6):83-83
由国家级测绘仪器计量检测技术机构——国家光电测距仪检测中心独立承担并完成的科技部2005年科学仪器设备升级改造“大长度实验室检测平台自动化”项目,日前荣获2008年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首次在国内实现了全站仪和测距仪等室内长度项目检测过程中的反射棱镜移动置镜、观测和数据记录、位移基准值和环境温度实时采集和多源数据处理等一体化全自动检测作业。  相似文献   
100.
东亚地区秋季水汽输送特征及水汽源地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用1980~1997年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资料,分析了秋季东亚地区大尺度水汽输送演变的气候特征以及主要水汽源地,结果表明:秋季各个月东亚大陆的主要水汽来源地并不相同,9月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10~11月主要来源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从夏季型到冬季型水汽输送的转换特征表现为: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输送的显著减弱、消失直至转向,东亚南支偏西风水汽输送的逐渐建立,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偏东风水汽输送的加强西进。秋季亚洲季风区范围最大的强水汽源地位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115~120°E,15~25°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