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77篇 |
免费 | 1674篇 |
国内免费 | 195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58篇 |
大气科学 | 1170篇 |
地球物理 | 1345篇 |
地质学 | 5550篇 |
海洋学 | 1470篇 |
天文学 | 217篇 |
综合类 | 678篇 |
自然地理 | 12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8篇 |
2023年 | 285篇 |
2022年 | 353篇 |
2021年 | 382篇 |
2020年 | 355篇 |
2019年 | 416篇 |
2018年 | 382篇 |
2017年 | 270篇 |
2016年 | 301篇 |
2015年 | 340篇 |
2014年 | 543篇 |
2013年 | 424篇 |
2012年 | 451篇 |
2011年 | 454篇 |
2010年 | 459篇 |
2009年 | 410篇 |
2008年 | 375篇 |
2007年 | 458篇 |
2006年 | 437篇 |
2005年 | 357篇 |
2004年 | 351篇 |
2003年 | 282篇 |
2002年 | 227篇 |
2001年 | 237篇 |
2000年 | 246篇 |
1999年 | 351篇 |
1998年 | 329篇 |
1997年 | 336篇 |
1996年 | 344篇 |
1995年 | 310篇 |
1994年 | 301篇 |
1993年 | 271篇 |
1992年 | 293篇 |
1991年 | 241篇 |
1990年 | 204篇 |
1989年 | 140篇 |
1988年 | 80篇 |
1987年 | 84篇 |
1986年 | 70篇 |
1985年 | 94篇 |
1984年 | 63篇 |
1983年 | 71篇 |
1982年 | 56篇 |
1981年 | 43篇 |
1980年 | 37篇 |
1979年 | 24篇 |
1965年 | 13篇 |
1959年 | 21篇 |
1958年 | 29篇 |
1957年 | 2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金厂沟红土型金矿在辽南地区属首次发现。该金矿为改造红土型金矿,产出于原生矿体之上或其附近的残坡积红土中,划分为三种类型:残积型、坡积型和残坡积型。矿体总体呈近东西向条带状分布,规模较大,品位较高,开发利用前景较好。根据矿体出露形态特征、地质特征及初步取得的基本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对勘查评价工作手段、工程网度及工业品位指标的选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2.
123.
2008年夏季西北冰洋表层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色素表征及其对不同水团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托2008年夏季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航次,对西北冰洋海盆区和楚科奇海陆架营养盐及光合色素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根据海水理化性质将研究海区分为5个区,并使用CHEMTAX软件(Mackery et al.,1996)讨论了西北冰洋不同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楚科奇海陆架区,太平洋入流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高营养盐Anadyr水团以及白令陆架水控制海域,表现出高Chl a且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相反,低营养盐如阿拉斯加沿岸流控制海域,Chl a生物量低且以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为主。在外陆架海区,海冰覆盖情况影响着水团的物理特征及营养盐浓度水平,相应地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海冰覆盖区域,硅藻生物量站到总Chl a生物量的75%以上;在靠近门捷列夫深海平原海区,受相对高盐的冰融水影响(MW-HS),营养盐浓度和Chl a浓度相对海冰覆盖区略高,浮游植物结构中微型、微微型藻类比重增加,硅藻比例则降至33%;南加拿大海盆无冰海区(IfB),表层水盐度最淡,营养盐浓度最低,相应地显示出低Chl a生物量,表明海冰消退,开阔大洋持续时间延长,将导致低生物量及激发更小型浮游植物的生长,并不有利于有机碳向深海的有效输出。 相似文献
124.
东海陆架中北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粒级组成、粒度参数、14C年龄和微体古生物组合的综合分析,绘制了东海陆架的沉积物类型分布图;运用Folk等(1970)沉积物分类方法将东海表层沉积物分成砂、粉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砂质泥5种类型,其中粉砂质砂分布最广,砂质泥分布最少;沉积物由陆向海粒度变粗,反映沉积过程中的物源和沉积动力控制作用。根据沉积环境及成因分析,可将东海陆架沉积分为3类:分别是长江口外席状砂沉积区、现代泥质沉积区和陆架中部砂质沉积区。长江口外砂质沉积是全新世冰消期晚期潮流作用及风暴潮流共同作用的产物,是高海平面以来太平洋潮波系统作用下的潮流沙沉积,沙波地貌仍在发生变化。现代泥质沉积区包括长江前三角洲沉积、浙闽沿岸流沉积和济州岛西南泥质沉积三个区域,不同沉积区的成因机制不同。陆架中部砂质沉积是末次冰盛期之后海侵作用下发育的砂质沉积物,在海侵的不同阶段中沉积物被冲刷改造,具有不等时性特征,沉积环境与现代陆架海洋环流的动力特征不一致,现代沉积作用较弱,仅接受悬浮体细粒沉积。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索姑息护理干预对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8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姑息护理。对比2组患者干预后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QOL)评分,以评价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DS、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治疗中,进行姑息护理干预效果颇佳,对患者抑郁焦虑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6.
中国丘陵山区农村贫困时空格局及其演变机制研究——以江西省于都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丘陵山区是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聚集区,开展丘陵山区贫困时空格局及其演变机制研究对实现贫困地区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论文以江西省于都县为例,以村域为研究单元,采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刻画了于都县农村贫困地理格局及其分异特征,识别了丘陵山区驱动农村贫困化的主导因子,揭示了农村贫困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丘陵山区农村贫困化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空间集聚性特征,且聚集效应随减贫力度加大有所减弱;② 坡度、行政村到县城中心的可达度、路网密度和公共服务点数量是丘陵山区农村贫困化分异的主导因子,且随时间推移,资源禀赋不足对农村贫困化的驱动作用有所减弱,区位条件对农村贫困化的驱动作用逐渐增强;③ 不同时期丘陵山区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有所不同。农村贫困化有其自然和人文根源,科学减贫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以深化贫困发生机制理论认知为基础,协同推进区域性贫困和个体性贫困的减轻,从而实现贫困地区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7.
通过平而拟合实验,测试NETl200型全站仪在150 m内能达到的实际点位精度;用三维坐标反求距离的方法进行检验,从而证实其能否满足某些精密工程测量和工业测量中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28.
129.
地质岩心钻探中,岩心采取率一直是地质找矿、地学科研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是岩心钻探重要的考核指标。传统的钻探取心方法在松散、软弱、含盐地层,特别是含易溶盐地层的取心质量不佳;绳索取心钻探在完整地层取心效果较为理想,同时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而对于松散、软弱地层,其取心难度比起传统钻探有时更为复杂。通过柴达木盆地达布逊干盐湖科学钻探工程,对钻遇的地表层、松散地层如何采取技术方法提高岩心采取率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实践证明,通过改善冲洗液性能、改进取心卡簧特性及钻头出水方式3个方面技术措施,可大大提高绳索取心钻进在松散、软弱、弱固结、含盐地层的岩心采取率,由改进前的平均30%提高为平均96%。 相似文献
130.
通过采集、测试柴达木盆地卤水井、温泉水样品,以及氦源岩及其生氦强度研究,梳理水溶性氦气分布特征,总结成因,探究富集机理,以期了解柴达木盆地水溶性氦气资源现状,并拓展氦气藏勘探、研究的新思路。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氦源岩是多元的、开放的,除花岗岩外,侏罗纪、石炭纪泥页岩是潜在的生氦母岩,且侏罗纪泥页岩生氦强度最大,志留纪二长花岗岩次之,石炭纪泥页岩最低;以油砂山组、狮子沟组为主要聚集层的水溶性氦气分布于柴中断裂以北区域,且存在北、中、南3条控氦断裂带;柴达木盆地水溶性氦气基本为壳源型氦气,幔源氦仅占0.005%~0.42%;水溶性氦气成藏的关键在于“生、运、储”,其中泥页岩、中酸性岩体是氦气潜在生成母源,地下水、断裂提供运移载体及通道,油砂山组、狮子沟组提供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