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篇 |
免费 | 40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篇 |
大气科学 | 41篇 |
地球物理 | 19篇 |
地质学 | 64篇 |
海洋学 | 5篇 |
综合类 | 5篇 |
自然地理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全球气候变暖目前已经成为人类越来越关注的社会问题。气象观测结果表明,2007年2月,中亚和东亚、欧洲大部、白令海峡及其附近地区、阿尔及利亚和澳大利亚大部气温明显偏高2℃以上,其中东亚部分地区和白令海峡附近地区显著偏高4℃~9℃。2006年冬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4.3℃)偏高1.9℃,为历史同期第二高值,其中黑龙江、吉林的部分地区偏高达4℃~6℃, 相似文献
64.
三江源冻土、植被二者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并通过改变土壤水热特性以及地表-大气间的能量和水分交换过程影响局地气候,加快或减缓气候变化,源区的生态安全面临挑战。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三江源区冻土、植被特征及变化趋势、冻土-植被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冻土、植被变化的气候效应,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主要认知如下:三江源地区是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的交汇带。植被类型有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等,植被生长季较短。近几十年来,在全球变化影响下,源区冻土和植被经历了快速的变化。冻土土壤温度明显升高;多年冻土面积减小而季节性冻土面积增加;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及融化期增加而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及冻结期减小。植被物候整体表现出返青期提前,黄枯期推迟,生长季延长的特征;同时高寒植被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的水、热状态是连接冻土和植被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冻土的冻融状态,土壤的水、热过程对高寒植被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影响;同时位于冻土上层的植被,又通过植被特征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影响土壤温度、湿度,反作用于冻土的形成和发展。冻土和高寒植被作为三江源两种典型的下垫面,在陆-气相互作用中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变化将通过影响局地能量分配及水分过程对区域降水、气温、能量收支、局地环流以及水汽循环等产生重要的影响,需要统筹考虑二者协同变化的气候效应。未来面向整个区域的冻土-植被相互作用的综合评估及机理分析需进一步加强。利用观测、耦合了动态植被模型的陆面过程模式、区域气候模式以及人工智能等,深入开展研究三江源区冻土冻融变化与高寒植被变化的内在联系,将进一步提高对未来冻土及高寒植被变化的认识,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
利用风能资源数值模拟评估系统(WERAS),对青海高原北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风能资源状况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试验,通过模拟结果与同时段测风塔观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MM5/CALMETM的1km分辨率模拟可以较准确的得到高原北部年平均风速的量值(平均相对误差<20%),能大致模拟出高原风速分布趋势以及年主导风向,但是风功率密度结果与实际吻合度较低(平均相对误差>35%)。模拟结果表明,环青海湖地区、三江源北部及祁连山周边地区70m高度年平均风速均大于8.0m.s-1,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均在400W/m2以上,风能资源丰富,可以考虑在上述地区开展加密观测,为青海高原大范围开展风能资源评估和风电场选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6.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中国地区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中的全球气候模式加权平均集合数据,分析了未来温室气体中等排放情景下(SRESA1B),青海高原不同地区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并分析了2020时段和2050时段青海高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分析结果表明:2001—2100年青海各地气温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全省平均增温率为4.09℃/100年,年降水量呈增多趋势,全省平均变化率为62.63mm/100年。与气候基准年相比,2020年全省年平均气温升高1.44℃,全省平均降水距平百分率为4.18%;2050年全省平均升温幅度为2.63℃,全省平均降水距平百分率为8.75%。由于目前全球气候模式的分辨率还较低,气候模式在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因此所提供的未来情景数据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7.
68.
海北州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畜牧业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青海省海北州所辖门源、刚察、祁连、野牛沟和托勒五个站1961~2004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全州主要气候要素的年度和季节变化趋势,并以此为前提分析探讨气候变化对海北州畜牧业的影响或可能影响。分析表明:海北州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蒸发量都表现出规律性的年变化特征,而其季节变化因要素不同变化趋势各有特点;气候变化对海北州畜牧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表现为正效应和负效应两个方面,文中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表述。顺应气候变化规律,采取积极措施趋利避害,是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科学策略。 相似文献
69.
基于RS和GIS的西双版纳土地覆被动态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导致滇南热带地区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影响。基于RS和GIS方法,通过对1976、1988和2003年三个时期遥感影像解译分析,试图了解西双版纳近27 a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27 a间有林地在西双版纳分布最广、占绝对优势,其中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面积最大;但在研究时段内,有林地面积不断减少、呈现破碎化,尤其是热带季节雨林、山地雨林面积减少最为明显和破碎化最为严重。相应,橡胶园、灌木林面积不断扩大并聚集成片,其中橡胶园在1988~2003年间是面积增长最快、最多的地类,其面积扩张主要来源于对热带季节雨林的砍伐。轮歇地面积在1976~1988年是所有地类中增长最快、最多的,在1988~2003年由于向橡胶园转变而大幅度减小。粗放式的刀耕火种和橡胶种植园的不断扩大是主导本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本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丢失。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