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西藏南部上白垩统高分辨率全岩碳同位素地层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南部上白垩统半远洋沉积高分辨率碳、氧同位素实验结果显示:δ^13C值在Cenomanian末期正偏并形成正偏“高原”,从Turonian期开始总体呈现长期持续负偏,到Campanian早期负偏达到最低值。这种长期变化格局与世界有关地区的碳同位素偏移和同期全球海侵海退旋回型式匹配性甚好,印证了晚白垩世δ^13C值长期偏移趋势可作为大区域乃至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指针。短期δ^13C值波动方面,Cenomanian末期、Turonian中一晚期、Turonian-Santonian界线时期、Campanian期都存在与世界相关地区的可比性,但Coniacian-Santonian期全球碳同位素偏移型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2.
古海洋溶解氧与缺氧和富氧问题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红色灰岩层为大洋富氧条件下的沉积产物,红色灰岩层内有机碳极低,生物极其繁盛,碳同位素偏低,但从上往下又呈增高趋势。溶解氧含量在古海洋演化史中是非线形波动变化的,既有全球溶解氧含量偏低时期(缺氧条件),也有全球溶解氧含量偏高时期(富氧条件),古海洋溶解氧含量重建和富氧问题的解决对于理解大洋循环、古气候、生命绝灭、地质事件以及有机质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3.
对西藏南部定日地区特提斯喜马拉雅晚白垩世坎潘期海相沉积进行高分辨率碳氧同位素分析,获得较为丰富的实验数据.分析表明,δ 13C值在坎潘期呈现二高二低变化: 坎潘早期较低,平均值约 1.2‰~ 1.3‰;坎潘中期持续升高,平均值 1.9‰~ 2.0‰,并形成正偏高原,到剖面 196 m位置达到最大值约 2.3‰;坎潘晚期变低,平均值在 1.2‰~ 1.4‰范围;坎潘末期再一次升高,均值达 2.0‰左右.其中,坎潘中期的正偏高原全球对比研究暗示可能与南半球特别是南极大陆高温和高降雨量有关.根据δ 13C值偏移幅度和时间跨度,在坎潘早期、中期和晚期识别出三次负偏事件Ⅰ、Ⅱ、Ⅲ,分别对应于有孔虫 G.elevata带下部(剖面 162~ 166 m)、G.ventricosa带下部(188~ 192 m)和 G.ventricosa带-G.stuartiformis带界线(226~ 230 m),时间跨度平均小于 0.74 Ma,它们显示了与欧洲同期δ 13C值偏移事件的可比性和与 Haq等全球 I型层序低海平面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4.
西藏仁布县上三叠统朗杰学群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仁布县地区上三叠统深海~半深海郎杰学群49件砂岩样品的碎屑的分选和磨圆度较差,有轻微变质作用。用Gazzi—Dickinson的计点法对碎屑组分进行估计,运用Dickinson三角图解方法,对郎杰学群进行了物源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物源总体来自再旋回造山带和构造混合区,含有大陆基块及混合造山带砂岩成分。  相似文献   
75.
四川龙门山区中—上泥盆统吉维特-弗拉斯阶观雾山组—土桥子组中可以识别出12个以腕足动物为主的底栖群落,群落变化可划分为两种群落取代类型:一种是突变取代,另一种是渐进取代。突变取代发生在弗拉斯阶土桥子组中Leiorhyrwhus群落和Zhonghuacoelia Striatopugnax群落之间。渐进取代发生在中泥盆统吉维特阶的观雾山组内,取代过程由Independatrypa lemma Uncinulus heterocostellis Ernanuella tokwanensis群落经过Sinospongophyllum irregulare Pseudomicroplasma fongi群落到Clathrocoilona spissa Hexagonaria复合礁群落完成。  相似文献   
76.
四川龙门山区早泥盆世Emsian期群落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祥辉 《矿物岩石》1992,12(3):57-65
通过对群落特征生物构造、生态习性、成活曲线、赋存围岩沉积及群落构成内容等特征分析,本文认为四川龙门山区Emsian期地层已经识别的以腕足动物为主的八个底栖群落生态位集中于B.A.3,少数可归入B.A.2,其相当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内陆棚相、台地生物礁相。  相似文献   
77.
红层是古地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以往对河湖相红层的古地磁研究较多,而对于风成红层的研究较少。因 此,对于风成红层剩磁记录是否可靠等基本问题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文章对江西信江盆地上白垩统圭峰群塘边组风成 红层和河口组河流相红层开展了古地磁研究,并通过对比风成红层与河流相红层的古地磁结果,探究风成红层剩磁记录 的可靠性及不同沉积过程对古地磁记录的影响。逐步热退磁实验结果显示仅有19% 的塘边组风成红层分离出稳定的特征 剩磁,而且其强度衰减曲线为凸形,表明特征剩磁为碎屑赤铁矿携带的原生剩磁。其平均方向为Ds=15.6 °, Is=28.9 °, n= 25, κ=13.0, α95=8.3 °;对应的古地磁极为Latitude=70.7 °, Longitude=245.6 °, A95=6.8 °。该古地磁极与赣州地区河湖相红层 的古地磁极及华南晚白垩世的古地磁极位置一致,表明风成红层的剩磁记录是可靠的。河口组河流相红层绝大部分样品 未能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显示塘边组和河口组为沉积组构。岩石磁学结果表明,载磁矿物为赤 铁矿和磁铁矿。通过对塘边组风成红层的薄片观察和红度值比较等进一步研究表明,颗粒粒度和胶结程度可能对红层剩 磁记录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8.
造山带古地理和盆地分析基础:露头的复原与复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造山带地层露头非原地性广为标识,但其复原与复位并未引起重视。以扬子地台西缘前龙门山中北段泥盆系为例,进行露头展平宽度、剥蚀宽度复原,对露头原始位置进行尝试性复位,并讨论的存在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9.
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南部上三叠统郎杰学群由轻微变质的泥质岩和碎屑岩组成,其中,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杂)砂岩和(长石)岩屑(杂)砂岩,碎屑的分选和磨圆度较差,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经历了压溶、交代及胶结等成岩作用;发育与浊积岩相关的层面、层理构造及沉积旋回发育。研究表明,按照宋热组、江雄组和姐德秀组地层层序,郎杰学群岩相总体呈现外—中扇砂板岩相向中—内扇砂板岩含砾岩相演化,向上变粗变浅,中源和近源/分支水道亚相增加;以姐德秀组下段中部为界可分为A和B两个层序,它们分属浊积扇演化的两个不同阶段;推测研究区及邻近地区可能存在一个较大规模向南迁移进积的舌状浊积扇。  相似文献   
80.
扬子西缘龙门山区泥盆纪沉积旋回与相序样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祥辉  刘文均 《矿物岩石》1998,18(2):115-120
扬子西缘龙门山地区泥盆系可识别出一个二级、三个准二级、十八个三级沉积旋回和三十余种高频旋回,低级(高频)旋回往往以不同形式叠加构成高一级沉积旋回。高频旋回具有复杂的相序结构样式,大致可概括为非对称向上变浅、加深和对称型三种。整个泥盆纪沉积旋回的旋回演化作用早期为异旋回作用,中期为自旋回与异旋回作用交替,晚期则转变成自旋回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