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白垩纪古海洋气候变化及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垩纪并非一直处于温室气候状态,存在着冰室气候间断。白垩纪古海洋气候也是如此。通过收集已经发表的古海洋气候资料,综合分析研究显示,该期全球古海洋气候可以分为早白垩世低温气候、中白垩世温室气候、晚白垩世冰室气候3个阶段;早白垩世可进一步识别K_1-Ⅰ温暖干燥气候、K_1-Ⅱ冷湿气候、K_1-Ⅲ温暖气候回升3个次级变化旋回;中白垩世整体处于温暖状态,不过,虽然极热气候在全球出现和结束的时间不尽一致,但总体上出现在赛诺曼一土仑期,局部地区如赤道太平洋早可以在阿尔布期,南极地区晚可推迟到晚白垩世坎潘早期;晚白垩世可划分为K_3-Ⅰ大幅降温冰室期、K_3-Ⅱ浅幅气候回升期、K_3-Ⅲ低温冰室期、K_3-Ⅳ短暂温室期4个次级气候变化旋回。还介绍了白垩纪古海洋温度计、冷赤道与低温度梯度、中白垩世黑色页岩、气候变冷及旋回、大气CO_2作用几方面重大问题,并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52.
刘芮岑  李祥辉  胡修棉 《沉积学报》2018,36(6):1169-1176
在岩相、阴极发光分析基础上,对湖南茶陵盆地戴家坪组成壤钙质结核进行了碳、氧同位素测试,重建了该区晚白垩世古降水的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戴家坪组发育钙质古土壤,背景岩性以洪积扇环境下形成的副砾岩为特征;钙质结核主要由棕红色微晶方解石基质和浅红色方解石脉构成,前者的阴极发光呈微弱橘红色或不发光,后者发光呈明亮橘黄色;钙质结核的δ18O值(VPDB)介于-7.96‰~-11.35‰之间,δ13C值(VPDB)为-7.30‰~-8.24‰。综合方解石构成、阴极发光和氧同位素表明,钙质结核存在两期方解石沉淀作用。依据氧同位素分布特征,在样品CL-11C4的δ18O值(VPDB)中识别出2条大气方解石线(MCLs),分别为(-9.04±0.18)‰和(-8.03±0.11)‰。进一步根据古纬度和地表温度,估算出茶陵地区晚白垩世晚期的大气降水δ18Ow值(VSMOW)为-5.76‰~-6.80‰,与北美近似纬度地区同期的降水一致,为白垩纪水文循环模型及古大气环流模拟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3.
王尹  李祥辉  周勇  刘玲 《沉积学报》2015,33(1):116-123
利用陆源沉积中的碎屑组份(泥岩中的碎屑黏土矿物种类和砂岩中砂、粉砂碎屑类型)相对含量变化,对广东北部和江西南部的南雄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古气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砂岩碎屑组份含量气候指数(长石/石英比,F/Q)介于0.02~0.14之间;(碎屑)黏土矿物组合主要以伊利石为主,平均79%;伊利石结晶度指数与化学指数分别为0.25~0.39、0.31~0.7.进一步分析表明,研究区这一时期以干旱气候为主,存在暖湿气候间断,古气候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期以干旱-半干旱性气候为主,古新世丹尼期早期转变为相对湿热或与干旱-半干旱气候交替,古新世丹尼期晚期恢复到半干旱性气候,但比第一阶段湿度可能稍有增加.这一总体干旱-半干旱气候格局及其变化总体与同期全球气候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54.
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的江孜地区古近纪甲查拉组角度不整合于晚白垩世宗卓组之上,系该地区最高(时代最晚)海相地层。运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组物源区主要为近源再旋回造山带,岩屑的母岩类型主要是岩浆弧成因的中性、中酸性安山质火山岩。新生代以前,特提斯喜马拉雅属于印度板块的被动大陆边缘,从特提斯喜马拉雅南亚带向北亚带显示了一种从浅水陆棚到深水盆地的变化,在侏罗-白垩纪时其陆源碎屑物主要是成熟度极高的石英砂岩,所以甲查拉组的碎屑物质只能来源于当时的冈底斯弧地区,所获有限的古水流证据也指示了这一点。从欧亚大陆侵蚀下来的碎屑物质被带到原印度大陆地区沉积,暗示该区的特提斯洋壳已经完全消失,印度与欧亚大陆在特提斯喜马拉雅中、东部产生了初始的陆-陆碰撞,其碰撞的启动时间为甲查拉组开始沉积的65 M a±。  相似文献   
55.
中国南方二叠纪11个层序中的S1,S6,S7和S11四个Ⅰ型层序底界面具有特征沉积记录,反映在岩相,地球化学和生物演化方程,尤其是作为与海平面下降特征相对应的古风化壳,古喀斯特标志风化残积硅铝/铁铝粘土层,铝质粘土层,残积角砾灰岩或淡水胶结等现象广为发育。二叠纪各相关I型层序底界面的分布及其之上的火山沉积、沉积背景转变等具有重要的事件意义。研究结果表明:S1底界面对应的是构造事件,即范围较广的黔桂运动; S7底界面反映的构造事件为东吴运动;S6和S11的底界面均代表海平面下降事件。中国南方二叠纪的层序地层捌分及其性质不能用一种方案和一种模式套用。  相似文献   
56.
龙门山泥盆纪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和古构造重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位于扬子地块西缘的龙门山区,是著名的中生代冲断带,其中泥盆系发育,沉积类型多样,厚度巨大,既包括未经变质的稳定型,也包括浅变质的过渡型和活动型地层。根据推覆构造特点和不同类型泥盆系之间的关系,确认前山带、中山带和后山带,分别包含了泥盆纪沉积的边缘带、过渡带和活动带的地层纪录。泥盆纪的沉积盆地则是一个NE向不对称的裂谷盆地,它的东南边缘,早期由于同生断裂的影响造成宽阔而复杂的古地理面貌和岩相、厚度变化。晚期由于海平面上升,沉积区扩大,边缘带成为宽阔平坦的碳酸盐台地,北段仍保留平行岸线的深水槽地,盆地西侧为较深水的浊积岩分布区,而后过渡为边缘浅水区。本区泥盆系的层序地层结构特点,是由多级不对称层序组成,沉降曲线则由两个下凹的曲线组成阶梯状。这些特点说明,该盆地具有伸展成因的裂谷性质,盆地的形成可能与沿着有根的叠瓦式低角度剪切断裂系发育的地壳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7.
藏南江孜县床得剖面侏罗-白垩纪地层层序及地层划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重测西藏南部江孜床得剖面后发现地层层序与前人认识完全相反,不只含上白垩统,还包括中—上侏罗统和整个白垩系;重新厘定了宗卓组、加不拉组,新建床得组,它们分属晚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贝里阿斯期—三冬期和早—中坎潘期;由下向上可识别出6套沉积组合:安山岩层、黄层、黑层、白层、红层及滑塌层,大致对应于下热组(J2x )、维美组(J3w )、加不拉组(K(1- 2)j,床得浦段+ 机布里段)、床得组(K2c)、宗卓组(K2zn)  相似文献   
58.
朋曲组——西藏南部最高海相层位一个新的地层单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西藏南部定日地区遮普惹山向斜核部近来发现一套非碳酸盐型海相沉积 ,由黄绿色页岩含砂岩、紫红色砂页岩组成 ,总厚约 180 m,产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 ,时代属始新世中—晚期 (路特中晚期—巴顿早期 ) ,延时约 10个Ma(5 0~ 40 Ma B.P.)。这套地层显然与过去在该区命名的碳酸盐型最高海相层位不同 ,本文命名为朋曲组 ,包括两个段 :下部恩巴段 ,黄绿色页岩夹砂岩 ,含超微化石带 NP15 ,限时路特中—晚期 ,属残留海浊流沉积 ;上部扎果段 ,紫红色砂、页岩 ,含超微化石带 NP16 ,局限于路特末期—巴顿早期 ,系入海三角洲相。这套非碳酸盐型最高海相层的发现有三点重要意义 :1)第一次在研究区建立了始新统的较为精确的化石、年代地层 ;  2 )在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发现了真正碰撞型残留海沉积建造 ;  3)为新特提斯洋在西藏南部最后关闭和西藏南部早期隆升的时间确定提供了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59.
阐述了砂质碎屑流沉积特征、研究现状及其与其他深海碎屑沉积的区别,认为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上休罗统-下白垩统深海沉积背景下的块状砂岩具有砂质碎屑流沉积性质,指出深海相中的块状砂岩可以预测。  相似文献   
60.
仲巴微地体之定义及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5万西藏仲巴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结合1∶25万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被认为属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夹持于两套混杂岩之间呈狭长分布的海相古生界为主地质体进行了研究。建议统一使用"仲巴微地体"术语以体现其构造属性,并初步定义为:仲巴微地体是指南东起于萨嘎县北查藏一带向北西到中印边界附近、被札达—仲巴—查藏和穷果—门士两条主断裂限制、一套以海相地层为主的地质体,它是由海相(震旦系/)奥陶系—三叠系组成的地层地体。进一步对比研究提出,仲巴微地体大致以巴噶—马攸木为界可分为幕霞和霍尔巴—仲巴两个地层分区,前者岩性未变质—弱变质,地层单斜、褶皱开缓;后者前石炭系以中低级绿岩相—片岩相为主,发育紧闭和同斜倒转褶皱;该地体可以划分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四个构造层,大致反映了其构造和沉积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