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7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2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西北太平洋ITCZ上多台风发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太平洋的台风,绝大多数是在ITCZ上发展起来的(1)(2)(3)。ITCZ上的台风活动常在某一个时段同时或连续有几个台风出现,而另一时段则没有台风出现或台风出现很少;这种ITCZ上台风活动活跃和不活跃的现象,常常是交替出现的。 根据1970—79年6—11月西北太平洋235个台风统计,我们发现同其他台风几乎同时(在48小时以内)形成的台风,占台风总数的45.5%,而与其他台风在相隔5天以内相继形成的,又占30.2%,单独零散出现的台风,只占24.3%。这表明西北太平洋台风有显著的集中出现的倾向。  相似文献   
42.
四年来我国气象卫星资料分析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4月日本的地球静止气象卫星投入业务使用。此卫星位于东经140度的赤道上空。在25分钟时间内可对南北半球的大范围地区进行一次扫描观测。卫星观测范围内的所有亚洲国家都可以获得每3小时时间间隔的两通道图像资料。这些云图为监视灾害性天气系统和研究我国的天气系统提供了新的工具。四年来我们利用这些资料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3.
李玉兰  方宗义 《大气科学》1981,5(4):416-423
本文利用地球静止卫星云图配合常规资料对1978年7月一次强热带辐合带上三个扰动发展成台风的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台风发生时强赤道辐合带往往并不是完整的一条,而是由东西二段辐合带合并而成,它们与南北半球的大型环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三个扰动发展时,对流层上层大洋中部槽的位置偏北、偏西,槽呈东—西走向,在槽中多冷涡活动。台风的初始扰动位于洋中槽南侧。我们还根据每隔三小时一张地球静止卫星云图分析。发现扰动云系发展成台风云系时,低空流入和高空流出分布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44.
从卫星云图上看到的春季高原上两类云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兰 《大气科学》1977,1(1):61-63
根据1971—1976年卫星云图,我们发现春季西藏高原上涡旋云系、横向云带出现的机会很多,这些云系一般有一定的流场相配合。本文对这两类云系的特征进行初步概括。由于篇幅所限,每一类类型只给1—2张云图,其他图略。 春季高原上的涡旋云系 春季西藏高原上的低涡云系出现机会较多。有人曾经将高原上的低涡云系在卫星云图上的表现分为五种:即涡旋状云系、近于圆状的云区、半环状云区、长条形云系、逗点云  相似文献   
45.
桩西潜山是济阳坳陷构造变化最为复杂的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但对其构造 演化过程一直未进行深入研究,影响了勘探开发工作的开展。该文在区域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平衡剖面分析方法 对桩西潜山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桩西潜山受控于华北板块,在太古代到中元古代陆核形成后的克拉 通构造背景和早古生代稳定的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条件下,经历了印支期褶皱隆升、燕山期断块抬升和喜马拉雅期拉张块 断改造及掩埋3个演化阶段。基岩地层经历了印支期和晚燕山期两期构造挤压活动,但挤压作用较弱;现今褶皱是喜马拉 雅期形成的滚动背斜,桩西潜山为低位挤压-拱张褶皱型潜山。桩西潜山储层以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为主,潜山 构造演化控制了储层分布。储层类型以断裂岩溶带和裂缝为主,其次是风化壳岩溶带,主要形成潜山内幕裂缝性油藏。桩 西潜山油气来自孤北洼陷古近系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油气穿过桩南断层运移到潜山成藏。桩西潜山发育挤压-拱张褶皱型 和挤压-拉张断块型2种成藏模式,挤压-拱张褶皱型主要分布在背斜构造西翼,挤压-拉张断块型分布在背斜轴部应力最为 集中的地区,是富集高产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