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31.
李玉兰  王婧嫆 《气象》1986,12(10):2-5
本文利用半小时一次加密观测的卫星云图~*和假彩色分层显示云图,讨论台风南侧低空急流附近暴雨云团形成过程的物理条件及其结构。发现在暴雨云团形成前期,对流层低层辐合对若干小对流云区起到了组织作用,并在此辐合层中发展起来,产生暴雨。这类暴雨云团其尺度和形状与美国MCC相类似,但其结构具有低纬对流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32.
李玉兰 《气象》1991,17(12):3-7
本文利用高空常规资料,格距为150km,取λ_(max)=1500km的带通滤波器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暴雨云团所处的环境场(包括风场,高度场和温度场)进行尺度分离,讨论中尺度扰动场与暴雨云团的关系。  相似文献   
33.
34.
李玉兰 《气象》1978,4(4):10-12
几年来,卫星云图分析实践证明,卫星云图在追踪高原天气系统的移动,确定系统的结构,判别系统的发展等方面都很有用处。本文介绍高原上卫星云图分析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35.
中-β尺度云团造成不同降水强度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玉兰  杜长萱 《大气科学》1994,18(4):492-497
本文对发生、发展在长江中游地区两个中-β尺度云团引起不同强度的降水,进行了对比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异同,进一步探讨了中-β尺度对流云团产生强降水的条件,从而为难以预报小范围的暴雨提供一些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36.
中—β尺度云团造成不同降水强度的水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兰  杜长萱 《大气科学》1994,18(4):492-497
本文对发生,发展在长江中游地区两个中-β尺度云团引起不同强度的降水,进行了对比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异同,进一步探讨了中-β尺度对流云团产生强降水的条件,从而为难以预报小范围的暴雨提供一些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37.
大气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素与不同粒径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和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分析气象条件对大气气溶胶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气象因素对0.2—0.6 μm的气溶胶影响最大。温度升高既有利于增强大气扩散作用也有利于二次气溶胶生成,因此温度与超细气溶胶(小于0.1μm)呈正相关性,而与粒径较大的气溶胶呈负相关。风速主要影响气溶胶的水平扩散,对超细气溶胶无显著影响,而与粗粒径气溶胶呈负相关。相对湿度会促进超细气溶胶的聚积,使之生成较大粒径气溶胶。因此相对湿度与超细气溶胶呈较强的负相关,而与较粗粒径气溶胶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8.
从卫星云图上看到的春季高原上两类云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兰 《大气科学》1977,1(1):61-63
根据1971—1976年卫星云图,我们发现春季西藏高原上涡旋云系、横向云带出现的机会很多,这些云系一般有一定的流场相配合。本文对这两类云系的特征进行初步概括。由于篇幅所限,每一类类型只给1—2张云图,其他图略。 春季高原上的涡旋云系 春季西藏高原上的低涡云系出现机会较多。有人曾经将高原上的低涡云系在卫星云图上的表现分为五种:即涡旋状云系、近于圆状的云区、半环状云区、长条形云系、逗点云  相似文献   
39.
我国西南-华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本文普查了1983—1986年4—9月我国西南-华南地区MCC活动的基本特征。并以一个典型的例子讨论它的形成和成熟期的结构、云顶黑体温度(T_(BB))演变过程及降水等。  相似文献   
40.
桩西潜山是济阳坳陷构造变化最为复杂的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但对其构造 演化过程一直未进行深入研究,影响了勘探开发工作的开展。该文在区域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平衡剖面分析方法 对桩西潜山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桩西潜山受控于华北板块,在太古代到中元古代陆核形成后的克拉 通构造背景和早古生代稳定的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条件下,经历了印支期褶皱隆升、燕山期断块抬升和喜马拉雅期拉张块 断改造及掩埋3个演化阶段。基岩地层经历了印支期和晚燕山期两期构造挤压活动,但挤压作用较弱;现今褶皱是喜马拉 雅期形成的滚动背斜,桩西潜山为低位挤压-拱张褶皱型潜山。桩西潜山储层以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为主,潜山 构造演化控制了储层分布。储层类型以断裂岩溶带和裂缝为主,其次是风化壳岩溶带,主要形成潜山内幕裂缝性油藏。桩 西潜山油气来自孤北洼陷古近系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油气穿过桩南断层运移到潜山成藏。桩西潜山发育挤压-拱张褶皱型 和挤压-拉张断块型2种成藏模式,挤压-拱张褶皱型主要分布在背斜构造西翼,挤压-拉张断块型分布在背斜轴部应力最为 集中的地区,是富集高产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