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59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19篇 |
地质学 | 146篇 |
海洋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华南印支期碰撞造山--十万大山盆地构造和沉积学证据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18
十万大山盆地是云开造山带前陆地区的一个窄长的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盆地,位于扬子与华夏陆块拼接位置的西南端。十万大山盆地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由巨厚的磨拉石建造组成,并构成多个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的构造-地层层序。云开造山带及前陆冲断带上泥盆统至下二叠统中发育了大量的印支期形成的薄皮褶皱和冲断构造。这些指示扬子和华夏陆块在印支期发生了强烈陆内碰撞与会聚及前陆盆地的沉积作用。P2 /P1 之间的不整合面是伸展构造向挤压构造转换的转换面,为华南印支期碰撞挤压造山或活化造山的序幕。T3 /T2 之间不整合面是挤压构造向伸展构造转换的转换面,是印支期活化挤压造山结束的界面,标志着晚二叠世开始的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束。华南内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构造运动性质及转换与当时华南南缘存在的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及印支板块与华南陆块的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4.
65.
广西龙胜蛇绿岩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北部新元古代早期龙胜蛇绿岩中火山岩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非常类似于现代岛弧火山岩,并具有一致的但较低的εNd(t)值(—+1.0),表明其源区不可能是高度亏损型地幔源,而很可能来源于亏损程度较低的地幔源。龙胜蛇绿岩很可能形成于大陆弧靠大陆一侧的弧后盆地扩张阶段,或在大陆弧伸展-减薄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66.
川西新元古代玄武质岩浆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和Nd同位素研究:岩石成因与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9
扬子块体西缘新元古代岩浆活动非常强烈 ,其成因对研究Rodinia超级大陆的演化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这些岩浆岩的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存在地幔柱和岛弧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文中对康定地区的冷碛辉长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元素和Nd同位素研究 ,结果表明辉长岩结晶年龄为 (80 8± 12 )Ma ,与康定花岗质杂岩在时空上密切共生。虽然辉长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富集岩石圈地幔和 /或基性下地壳物质的混染 ,但其元素和Nd同位素特征总体上与苏雄碱性玄武岩 (典型的板内型玄武岩 )相似 ,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与玄武质岩石相反 ,扬子西缘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没有明确的构造岩石组合关系。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扬子块体西北缘在约 95 0~ 90 0Ma期间可能存在一个近东西向的俯冲带和火山弧 ,但在 86 0~ 75 0Ma期间不存在火山弧 ,这个时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很可能与Rodinia超级大陆下的一个超级地幔柱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7.
同一岩石试样的Lu-Hf和Sm-Nd快速分离及国家岩石标准物质的Hf-Nd同位素比值精确测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报道基于Li_2B_4O_7熔融样品、采用AG50W-X8和HDEHP组合或RE和HDEHP组合色谱交换柱,对同一岩石试样快速分离Sm-Nd-Lu-Hf的方法。用这两种方法对国际岩石标准BHVO-2、GSP-2和JB-1进行了Lu-Hf、Sm-Nd分离和~(143) Nd/~(144)Nd、~(176)Hf/~(177)Hf测定,并测定了BHVO-2、JB-1和JB-3的Lu/Hf和Sm/Nd比值,获得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与这些样品的参考值一致。同时,我们对国家岩石标准物质GBW07109、GBW07110和GBW07113进行了多次平行分析,首次获得了这些岩石标准的Nd-Hf同位素结果。 相似文献
68.
万洋山—诸广山加里东期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和模式计算表明,万洋山—诸广山加里东期花岗岩的母岩浆是区域前震旦基底岩石经过80%部分熔融形成的。母岩浆通过40%的分离结晶形成花岗闪长岩;残余岩浆继续演化,经过约50%的分离结晶形成二长花岗岩;最后的残余熔体再分异、固结形成黑云母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和花岗细晶岩。 相似文献
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