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95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170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41.
Food differentiation among coexistent species in the field is important strategy for copepods to acquire materials and maintain population stabilization.In situ diet analysis of co-occurring six copepod species in coral waters of the Sanya Bay was conducted using a PCR protocol based on 18 S ribosomal gene.Various prey organisms were uncovered,including dinoflagellate,diatom,green algae and plant,protozoa and metazoan.All these spatially coexisting six species showed different dietary diversity,with the food niche breadth(B)ranging from 1.00(Temora turbinate in morning)to 10.68(Calanopia elliptica in night).While food overlap between all these copepods were low,with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diet niche overlap index being approximately 0.09.Even temporally co-existing species sampled from the same time point fed on different groups of prey items with the food overlap index of 0.04 to 0.07 in midday and night but 0 in morning.As the most important dominant copepod in the Sanya Bay,Subeucalanus subcrassus seems to be capable to regulate its feeding,by exhibiting a rhythm of herbivorous feeding in midday and carnivorous feeding in morning and night,to better coordinate with other competitors for utilization of food resources.For most copepods,none of the prey items belonged to the dominant phytoplankton in the ambient water,indicating that copepod can better their survival by widening the choice of potential food resources in food limited environment.The dietary separation observed here might be important strategy for copepod to maintain population stabilization and thriving in the Sanya coastal waters.  相似文献   
442.
毛颚类是热带近岸海域中上层鱼类的食物来源, 同时又是重要的肉食性浮游动物, 数量丰富, 然而其维持种群结构的生存策略尚不清晰。本文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析了三亚湾海域毛颚类优势种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成体与幼体的肠道食物组成, 以期从食物资源利用的角度揭示其维持种群结构的营养策略。研究结果显示, 幼体和成体摄食的浮游生物种类分别为21种和19种, 共同的食物类群有桡足类、小型水母类、硅藻和多毛类。成体与幼体食物偏好差异显著, 成体主要的食物来源是小型水母类(59%), 而幼体主要的食物来源是桡足类(60%); 幼体营养生态位(5.16)高于成体(2.89), 且二者食物重叠度低(0.21), 表明成体与幼体食物分化明显。研究结果揭示, 即使成体与幼体大量共存, 它们也可以通过摄食分化避免食物资源竞争, 这种分配策略对毛颚类保证足够幼体存活率和维持种群数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43.
研究中国相对贫困问题将会为后2020时期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因此,论文以农户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后2020时期相对贫困的新内涵和新特点,尝试构建相对贫困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多维视角划定相对贫困线,并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 相对贫困指数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基于多维贫困视角,能够全面反映或量化人口实际生活状况的需求;② 相对贫困人口在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自身能力和获得发展的机会等方面较少,主要源于产业带动作用较弱,参与合作社发展和劳动技能培训的机会较少,户主教育水平较低,且超过1/3的相对贫困户属于老人户、残疾户和重病户;③ 扶贫政策、经济基础、社会保障和个人条件是影响相对贫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44.
姚远  李涛  刘奇  邸宁 《地震地质》2021,43(2):410-429
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W 6.0地震发生在南天山柯坪塔格前陆冲断带前缘的柯坪逆断裂(KPT)上,是该区域自2003年巴楚-伽师MW6.3地震后发生的最大地震.震后对震区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查、测量和无人机航拍,在极震区(Ⅷ度区)内发现了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裂缝、砂土液化和崩塌等.文中对震区的4个观察点进行...  相似文献   
445.
浮游桡足类是连接海洋初级生产者和较高营养级生物的关键类群,了解其食物组成是理解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流通途径的基础。本文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大亚湾三门岛海域桡足类优势种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现场食物组成,共检测出6种食物类群(住囊虫、甲藻、绿藻、有孔虫类、棘皮类、苔藓类),住囊虫是主要被摄食的生物类群(45.94%),其次是青绿藻纲(Prasinophyceae)的微微型真核自养生物(29.73%),另外还检测出2种锥形宽水蚤可能摄食的赤潮甲藻种类(Takayama acrotrocha和Karlodinium veneficum)。研究结果揭示了在食物限制环境下锥形宽水蚤灵活的摄食策略,突出了浮游动物在摄食传递过程及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地位,将有助于解释浮游动物摄食行为在维持近岸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6.
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水域桡足幼体现场摄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桡足类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 在食物链中处于中间环节,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桡足类幼体获取的营养直接影响其发育, 进而影响桡足类成体补充乃至种群的稳定。本研究于2015年夏季分别在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海域S1 (进水口水域)和S2 (排水口水域)站进行了调查采样,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了桡足幼体现场摄食食物组成。结果显示: 1)两个站的桡足幼体内共检测到16种不同食物, 包括浮游植物(硅藻)11种, 后生动物2种、真菌、Ichthyosporea 和卵菌类各1种共5大类, 其中硅藻(47.30%, 克隆数百分比, 下同)和被囊动物类后生动物(41.89%)是其主要的食物类群; 2)在S1和S2站桡足幼体内分别检测到9种和10种食物, 但主要食物类型有差异, S1站较多后生动物(61.54%), 而S2站较多硅藻(68.57%); 3) S2站的桡足幼体杂食偏植食程度更高, 其杂食性系数(0.31)低于S1站(0.72)。结果表明, 桡足幼体能根据食物环境有选择地摄食植物饵料和动物饵料, 调节食物营养结构; 温排水影响水域桡足幼体更偏向植食性, 尤其是硅藻, 暗示全球变暖可能导致桡足幼体食性偏移。  相似文献   
447.
极低太阳高度条件下穿透海冰的太阳辐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7年冬季北极的透射辐射光学数据,研究了极低太阳高度条件下的太阳辐射特征。低太阳高度时较短波长的可见光受到削弱,而较长波长的光得以保留,呈现明显的双峰结构。由于考察时的海冰都是新冻结的当年冰,厚度小,积雪层很薄,海冰的反射率较低,有较高比例的太阳辐射进入海冰或海洋。没有积雪的冰面由于反射率随波长增加而减少,更高比例的长波进入海冰。但在透射辐射光谱中,490 nm的光重新占优势,较长波长的光在穿过海冰时受到很大的削弱。因此,在低太阳高度的条件下,较短波长的光在大气中受到显著削弱,而较长波长的光在海冰中受到显著削弱,大气和海冰共同作用的结果使进入冰下海水的太阳辐射能更加微弱。但是,海冰对较长波长光的吸收使海冰获取较多的热量,减缓海冰的冻结过程。  相似文献   
448.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S7.4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内部,距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约70km.在综合分析震源参数、余震分布和InSAR反演结果的基础上,我们第一时间对发震断层和同震地表破裂进行了野外考察.初步研究表明,玛多地震的发震断层为NW走向、左旋走滑的昆仑...  相似文献   
449.
传统基础测绘产品一般依据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以及行业规范为基础,以固定比例尺形式来表达,使用方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当前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需求,同时其成果要素并没有真正体现联动更新、按需服务的要素级特征.结合倾斜摄影和激光雷达技术在上海新型基础测绘建设试点中的应用,在新型基础测绘地形图各类要素的获取来源以及如何满足地形图升级...  相似文献   
450.
黄岗梁-乌兰浩特锡铅锌铜多金属成矿带地处内蒙古东南部.近北东走向,长约400 km,是铜、铅、锌、锡、银等多金属矿产的集中分布区.本次研究成矿带地处大兴安岭中南段,系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之间的乌拉尔-蒙古-鄂霍茨克显生宙地槽褶皱区的一部分(郝立波等,19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