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采用地震约束测井、测井标定和校正地震,二者相互动态调整的方法,对冀东高尚堡油田深层地层进行了深入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将Es2+33地层划分为1个层序、2个体系域、6个准层序组和16个准层序;总结了层序界面特征,将Es23和顶部大套厚层泥岩作为目的层段层序研究的一般标志Es43层,但是陆相沉积特有的复杂性,使得其识别难度很大;探讨了地层层序特征,认为目的层有两处沉积中心,其总体延伸方向近东西向。下部湖退体系域形成于湖盆收缩期,以G35-1、G62井区和G82井区沉积为中心,地层最厚;上部湖进体系域形成于湖盆大面积扩张时期,其沉积中心(G30-28井区以及G13-13井区)相对于下部体系域两个沉积中心,分别向北和东迁移。  相似文献   
22.
张世红  李海燕 《现代地质》2004,18(4):415-422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接受关于地磁学、古地磁学、环境磁学方面的摘要120余篇,主要内容涉及:(1)古地磁学在古大陆再造中的应用;(2)地磁场倒转和长期变的理论、观测和应用以及磁性地层学;(3)磁化率测量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的应用;(4)气候变化的环境磁学证据;(5)环境污染监测的环境磁学方法等研究领域。此外,磁法勘探也有很好的成果展出。基于物质磁学和地磁学的方法技术在日益广阔的地学研究领域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3.
报道了寄生于豆娘Abudefdufsp .鳃上的新海盘虫属一新种和寄生于驼背鲈Cromileptesaltivelis鳃上的海盘虫属一新记录。双曲片新海盘虫 ,新种Neohaliotremadi curvilamellatum ,sp .nov .与NeohaliotremabychowskiiZhukov ,1 976相似 ,但支持器的形态结构不同和交接管量度上有差异。驼背鲈海盘虫HaliotremacromileptisYoung ,1 968与原始描述相比 ,除交接管稍长外 ,其它量度与形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4.
报道了寄生于豆娘Abudefdufsp,鳃上的新海盘虫属一新种和寄生于驼背Cromileptesaltivelis鳃上的海盘虫属一新记录,双曲片新海盘虫,新种Neohaliotrema dicurvilamellatum ,sp.nov与Neohaliotrema bychowskiiZhukov 1976相似,但支持器的莆态结构不同和交接管量度上有差异,驼背海盘中Haliotrema cromileptis Yong,1968与原始描述相比,除交接管稍长处,其它量度与形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护理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康复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78 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 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医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94.87%(37/39),对照组为79.49%(31/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JO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康复过程中,中医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6.
MD98-2172岩芯位于印度尼西亚穿越流的帝汶通道上.多参数的岩石磁学测量结果表明,该岩芯的磁性矿物组合很好地记录了海洋沉积物中的还原成岩作用过程:0~3.85 m段岩芯以亚铁磁性准单畴(PSD)磁铁矿为主,其含量和粒度基本不随深度而变,受还原成岩作用的影响不明显;3.85~5.35 m段岩芯也以PSD磁铁矿为主,但其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快速减少,粒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变粗,或粗粒磁铁矿的相对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多,处于铁氧化物还原阶段;5.35~15.00 m层段以顺磁性颗粒为主,并出现黄铁矿,处于硫酸盐还原阶段.  相似文献   
27.
针对王官屯油田官142断块侏罗系厚储层的特点,以取芯井岩芯分析资料为基础,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厚约50 m的砂砾岩层划分为13个流动单元,分为A、B、C、D四类.在流动单元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各类沉积相标志,将目的层确定为辫状河沉积相,大面积分布的辫状水道、心滩为该区储层沉积的主体.为了进一步精细划分沉积微相,应用各类岩性与泥质体积分数、声波时差、电阻率的交汇图,建立了各类沉积微相-岩石相的岩性、物性、电性划分标准,实现了沉积微相的精细划分.其与流动单元的空间配置关系决定了剩余油分布的差异性.这种基于流动单元划分沉积微相的方法是依据储层渗流性质的差异将储层划分成符合其渗流规律的层系,便于同油田开发的生产层系相结合,从而满足层系开发调整的需要.  相似文献   
28.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S)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11 sections of the Doushantuo (Ediacaran) cap carbonate that directly overlies the Nantuo glacial diamictite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The MS data revealed two regionally correlatable peaks at the bottom and top of the cap carbonate, separated by an interval of low values. The lower MS peak coincides with high percentage of insoluble siliciclastic residues that are compositionally identical to the matrix of the underlying diamictite, suggesting its origin controlled mainly by detrital components during the first phase of cap carbonate deposition at the end of the glaciation. The upper MS peak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clay content and iron sulfides, and can be interpreted as either derived from enhanced greenhouse weathering that could have brought more terrigenous components into the ocean, or the result of ocean anoxia at the late stage of cap carbonate deposition that could led to formation of abundant iron sulfides. The regionally consistent MS curves from the cap carbonates provided the first geophysical record for the rapid climate change from icehouse to greenhouse condition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Neoproterozoic “snowball Earth” event.  相似文献   
29.
SST年循环对El Niño事件局地海气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Hadley中心逐月海表温度、欧洲中心ERA-40的10 m风场及CMAP降水资料探讨了年循环对热带太平洋El Niño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的影响。尽管El Niño对应的海表温度异常主要出现在赤道东太平洋,经向上呈南北对称分布,然而其对应的大气响应在El Niño年衰减阶段却有着强的向南移动特征。在El Niño发展年的11月之前,强的西风和降水异常主要出现在赤道中太平洋;在12月份之后,赤道上的西风和降水异常迅速南移至5°S,随后西风一直维持在该位置直至衰亡。同时,西太平洋负降水和反气旋异常向北移动。这种SST异常与其大气响应的经向移动不一致,主要是由热带中太平洋气候态SST的季节性南移导致的。由于对流与海温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即当总SST超过一定的阈值,对流降水才会迅速增强;因此相应的对流响应也随着总海温的南移而南移,风场响应也同时南移。此外,南半球增强的对流会通过经向环流进一步抑制北半球的降水,从而使西太平洋负降水和反气旋异常增强并北移。通过分析有/无年循环的两组数值试验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即有年循环的试验较真实地模拟出了观测中异常西风南移和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异常的出现;无年循环试验尽管能模拟出El Niño年赤道中太平洋的西风异常,但其却没有南北向的移动,西北太平洋的反气旋也没有出现。因此,热带中太平洋气候态暖海温的季节循环对El Niño事件大气响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利用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集、1950—2016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赤道太平洋海温关键区海温和行星冲日等资料,运用统计方法研究了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和ENSO的相互关系变化与行星运动的关系。结果发现: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与ENSO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无论长周期还是短周期都与行星位置变化密切相关。从年代际变化来看,两者相互关系在1990年代初期(1993年前后)发生明显改变,在1993年之前,两者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950—1992年相关系数高达-0.439,检验通过了99%的置信水平,而且,台风频数的极多(少)年大多数与拉尼娜(厄尔尼诺)现象相对应,但在1993年之后两者变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一改变恰好发生在1993年7月12日出现太阳、地球、天王星、海王星四星一线的特殊星象,而在此前后的数年间,天王星、海王星两大行星同时都保持在6—7月冲日,对地球形成持续作用的引潮力迭加。从年际变化来看,两者的相关系数变化与火星、木星和土星的位置也存在明显的联系:相关系数的谷值与三大行星在夏至前后冲日相对应,其中与火星在夏至附近冲日(此时视赤纬具有负极值)对应的谷值最明显。通过谐波分析发现,相关系数变化的显著周期恰好与三大行星运动周期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