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63篇 |
免费 | 2610篇 |
国内免费 | 148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29篇 |
大气科学 | 1189篇 |
地球物理 | 1393篇 |
地质学 | 5705篇 |
海洋学 | 1494篇 |
天文学 | 220篇 |
综合类 | 692篇 |
自然地理 | 12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1篇 |
2023年 | 311篇 |
2022年 | 364篇 |
2021年 | 388篇 |
2020年 | 403篇 |
2019年 | 419篇 |
2018年 | 395篇 |
2017年 | 285篇 |
2016年 | 308篇 |
2015年 | 342篇 |
2014年 | 545篇 |
2013年 | 427篇 |
2012年 | 454篇 |
2011年 | 460篇 |
2010年 | 461篇 |
2009年 | 410篇 |
2008年 | 375篇 |
2007年 | 459篇 |
2006年 | 437篇 |
2005年 | 357篇 |
2004年 | 351篇 |
2003年 | 283篇 |
2002年 | 228篇 |
2001年 | 237篇 |
2000年 | 244篇 |
1999年 | 351篇 |
1998年 | 331篇 |
1997年 | 336篇 |
1996年 | 344篇 |
1995年 | 310篇 |
1994年 | 301篇 |
1993年 | 272篇 |
1992年 | 293篇 |
1991年 | 241篇 |
1990年 | 204篇 |
1989年 | 140篇 |
1988年 | 80篇 |
1987年 | 84篇 |
1986年 | 70篇 |
1985年 | 94篇 |
1984年 | 62篇 |
1983年 | 71篇 |
1982年 | 56篇 |
1981年 | 43篇 |
1980年 | 37篇 |
1979年 | 25篇 |
1965年 | 13篇 |
1959年 | 21篇 |
1958年 | 29篇 |
1957年 | 2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用有机岩石学、元素分析和饱和烃气相色谱等方法,分析了凡口铅锌矿矿区有机质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有机质在该铅锌矿成矿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该矿区的主岩富含有机质,有机碳含量为0.03%-0.4%,平均为0.16%,有机碳和金属矿化有同步变化趋势。有机质具有高的演化程度,经换算,镜质体反射率为1.92%-3.55%,且绝大多数高于3.0%。饱和烃气相色谱的特征表明,含矿地段的有机质在成矿热液的作用下发生热裂解和热变质,其裂解产生的甲烷和新生成的干酪根等有机化合物作为还原剂,使硫酸根还原成硫化氢,还原生成的硫化氢进一步与成矿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金属硫化物沉淀,并最终富集成矿。另外,草莓状黄铁矿的存在,说明了在沉积作用早期,细菌可能直接参与了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22.
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方法在云南大理-丽江铁路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方法对实际工程区进行了地应力测量,确定了工程区隧道围岩现今的地壳应力状态,即原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根据地应力分布特征,分析了隧道开挖过程中发生岩爆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地应力测量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作为隧道衬砌的设计、断面的选择及轴线方位的确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3.
本文尝试在潜在震源区边界划分中,用GIS技术支持下的综合定量分析方法,以减少潜在震源区边界划分中的主观随意性,提高划分精度。 相似文献
124.
桩-液化土相互作用p-y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多工况的桩-液化土体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研究地震荷载作用下液化土层中桩土间侧向相互作用力p与桩身和土体间侧向相对位移y之间的关系。将试验得到的实际p-y曲线与采用拟静力法和以API规范为基础的折减系数法计算出的p-y曲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液化土层中试验得到的桩真实p-y响应及由拟静力法和折减系数法得到的结果都呈非线性变化,三者极限状态有接近一致的趋势,但变化过程差异明显;(2)采用拟静力法和折减系数法都会使液化土层桩基础侧向反力迅速增长,很快达到屈服极限,远远超过实际情况,会导致相当保守的结果;(3)液化进程中控制桩p-y响应的是土体位移而非惯性力,因而拟静力法和折减系数法的原理不适合桩-液化土体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不能用于液化土层中桩基础地震响应的计算。 相似文献
125.
本文测定分析了特殊地区的两种不同饱和状态的干压实土体在不同等级荷栽作用下产生的沉陷量,探讨了施荷时间对沉陷量的影响从而提示了两种干压实土体在荷载作用下沉陷量变化规律,并分析研究了这两种干压实土体的最大压缩模量与饱和度的关系。这一研究成果对干旱特殊地区的公路设计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6.
江淮旱涝时北太平洋海温异常演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关于太平洋海温与我国江淮水旱的关系,我国气象学者已有过不少研究.早在五十年代初吕炯就指出,太平洋西北隅的水温对长江中下游的旱涝有相当关系[1],六十年代吕炯等又进一步指出,长江中下游洪水时期亲潮与黑潮同时加强,并指出旱涝时两种截然不同的海水循环[2]. 相似文献
127.
研究了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 D.Don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HPLC等手段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方法结合文献对照,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从半枝莲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0个单体化合物:齐墩果酸(1)、熊果酸(2)、反式-4-甲基肉桂酸(3)、金色酰胺醇酯(4)、对羟基苯甲醛(5)、对羟基苯乙酮(6)、5-羟基-7,3′,4′,5′-四甲氧基黄酮(7)、芹菜素(8)、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9)、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10)。化合物1、3、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8.
沙漠、沙漠化、荒漠化、沙化、风沙化等是一组在讨论沙漠化问题时经常出现的,相互联系区别的概念。有必要作一比较辨析。 相似文献
129.
对陕西省周至地区北秦岭晚古生代—中生代柳叶河盆地上三叠统石英砂岩进行单颗粒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分析。以岩浆锆石为主的77个测试点给出的年龄值形成7个年龄组:256~475Ma、1500~1680Ma、1750~2190Ma、2190~2310Ma、2400~2650Ma、2700~2800Ma和2850~2960Ma。其中最年轻的锆石年龄为256±4Ma,最老的锆石年龄是2954±25Ma。峰值年龄以1750~2190Ma古元古代年龄组为代表 (占总测点的64%)。将柳叶河盆地上三叠统与石炭系碎屑锆石年龄结构进行对比,前者新元古代年龄结构缺失,表明晚古生代介于柳叶河与鄂尔多斯盆地间的北秦岭北部具新元古代年龄结构的古陆,晚三叠世相对沉降,成为盆地次要物源区。结合与周缘地体年龄结构对比,北秦岭南部二郎坪群、秦岭群、丹凤群、南缘的沉积楔形体刘岭群及北秦岭与加里东期活动陆缘沟-弧-盆体系相关的岩浆作用产物此时则成为盆地主要物源区。北秦岭内部北降南升。柳叶河盆地上三叠统碎屑锆石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上三叠统延长组砂岩碎屑锆石较好的可对比性,以及柳叶河盆地北侧源区(北秦岭北部)的构造变动、化石等证据表明,柳叶河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在晚三叠世很有可能连通,柳叶河盆地可能代表鄂尔多斯盆地的南部边缘。 相似文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