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5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篇 |
大气科学 | 15篇 |
地球物理 | 7篇 |
地质学 | 87篇 |
海洋学 | 12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2篇 |
自然地理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星斑川鲽家系建立及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星斑川鲽是优良的鲆鲽鱼类种质之一,在鲆鲽鱼类养殖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研究初次收集了分布于山东半岛的4个养殖群体(日照、胶南、威海和蓬莱)的350尾亲鱼,分别测量了100尾雌雄亲鱼的体长和体质量,拟合了雌雄性亲鱼体质量和体长幂函数关系,分别为:y=0.034 2x2.843 6 (R2=0.565)和y=0.075 9x2.533 4(R2=0.753 8)。利用其中成熟的55尾雄鱼和46尾雌鱼进行人工繁殖,雌鱼平均产卵次数为4.39次、雄鱼产精次数为2.36次。其中25个杂交组合繁殖成功,建立了29个半同胞和全同胞家系。在家系生长到150 d时,对1 640尾鱼苗体质量、全长、体长和体宽4个性状进行测量。利用最小范数二次无偏估计法(MINQUE)对以上性状的方差组分进行估计,利用"加-显性"模型对生长性状遗传力进行估计,采用线性无偏预测法(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LUP)预测亲本的加性和显性遗传效应。结果显示:4个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809~0.999(P<0.01)。体质量、全长、体长和体宽4个性状的加性、显性方差分量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狭义遗传率为0.311~0.444(P<0.01),广义遗传率为0.377~0.525(P<0.01)。加性遗传效应预测显示:31个亲本中的6个在4个性状上同时具有极显著的正向效应(P<0.01),10个亲本具有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的负向效应。显性随机效应预测显示:25个杂交组合中6个具极显著正向效应(P<0.01),8个具有极显著负向效应(P<0.01)。研究结果首次为星斑川鲽家系建立和优良苗种培育筛选出了优良的亲本和杂交组合,同时为星斑川鲽的选择育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指标。 相似文献
103.
104.
本文系统收集整理了近年来与山东省境内麻粒岩有关的研究资料,将山东省麻粒岩划分为沂水麻粒岩带、平度—栖霞麻粒岩带、海阳所—威海麻粒岩带三个麻粒岩相带,总结了各带的地质概况、变质温压条件及P—T—t轨迹、变质时代及演化过程,探讨了麻粒岩的成因。认为山东省各麻粒岩带均是多期次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产物,其中2.7Ga、2.5Ga两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均为中低压条件下的产物,发生时间与区内TTG的形成时间较为一致,P—T—t轨迹为逆时针型,反映当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为地幔底辟引发的拉张环境;而1.9Ga、210Ma两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则高压、中低压麻粒岩都有,反映其非均质变质环境的特点,P—T—t轨迹为顺时针型,指示其与俯冲—碰撞造山过程有关。其中1.9Ga期与古元古代胶辽吉活动带发生俯冲—碰撞造山过程有关,而210Ma期则是华北—扬子两大板块三叠纪碰撞产生的榴辉岩的退变质产物。结合省内基础地质研究的最新进展,对山东省前寒武纪大地构造演化作了部分探讨,并建立了年代学格架。认为平度—栖霞麻粒岩带古元古代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三叠纪的榴辉岩相变质事件可能是胶东地区太古宙绿岩带金元素活化迁移并在中生代成矿的决定性因素。山东省太古宙大地构造演化具有一定的旋回性,每个旋回由绿岩带—基性—超基性侵入体—TTG花岗岩类—热变质事件组成,很好地符合TTG的玄武质岩浆底侵成因模式。自1.9Ga才有高压麻粒岩的形成,暗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板块之间的俯冲活动始于1.9Ga之前的古元古代。鲁西陆块与胶辽陆块在古元古代可能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块体,其巨大差异可能是由于两个陆块的大地构造位置差异和后期抬升剥蚀程度不同而引起。 相似文献
105.
分析了目前国内常见锚杆扩底钻具的结构特点及适用条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MRA-1型锚杆扩底钻具的结构、适用条件及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6.
胶西北丛家花岗闪长岩体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胶西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中区,区内大量展布的中生代花岗岩与金矿关系十分密切,本文通过对郭家岭序列的丛家花岗闪长岩体的地质背景和SHRIMP锆石年代学研究,获得该岩体的成岩年龄为(127±1)Ma,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郭家岭序列各个岩体所测得的年龄值相差不大,表明它们近于同时侵位,侵位时间为127.9 Ma。丛家岩体锆石样品中测得Ar_3、Pt_1、J_3等多个期次的继承锆石年龄。结合前人研究,表明郭家岭序列岩浆源区成分非常复杂,既有来自胶辽陆块的前寒武纪基底、晚侏罗世玲珑序列,也有来自胶南—威海造山带的三叠纪同碰撞花岗岩类,还有幔源组分的加入。其中,壳源组分以玲珑序列为主。郭家岭序列与胶西北地区金矿的关系十分密切。从时间上看,郭家岭序列的形成年龄早于胶西北地区金矿的形成年龄5~10 Ma,符合同源岩浆成因金矿的成岩成矿时间差。从空间上看,胶西北地区三条主要控矿断裂带下均有隐伏郭家岭序列存在,金矿与郭家岭序列形影不离。从物质成分上看,与其他早白垩世岩浆岩类相比,郭家岭序列相对富Na,有可能是郭家岭序列在侵位之前,经历了含Au的富K热液组分分离的结果。因此,郭家岭序列更接近于胶西北地区金矿的成矿母岩。 相似文献
107.
特克斯哈拉达拉辉长岩体是西南天山出露规模最大的层状基性-超基性侵入杂岩体,其富含Fe-Ti氧化物(含量高达15%)。哈拉达拉辉长岩中的橄榄石具有较低的Fo值(64~75),斜长石主要为中-拉长石,单斜辉石相对低Mg#(0.66~0.87),属于次透辉石或普通辉石,总体上显示出较高的岩浆演化程度。Fe-Ti氧化物以钒钛磁铁矿为主(TiO2=0.8%~20.6%;V2O3=0.10%~0.83%),常与钛铁矿呈矿物对共生或出溶钛铁矿。晚期的云母矿物均围绕他形的Fe-Ti氧化物生长,主要为富MgO的金云母,少量属于黑云母;大部分云母成分富含F、Cl(F+Cl高达3.14%),指示岩浆形成于贫水环境。哈拉达拉辉长岩体的主量元素成分变化很大(Mg#=0.48~0.73),橄榄辉长岩主要受橄榄石和斜长石的结晶分异/堆晶作用影响,而辉长岩的成分变化主要受控于斜长石和Fe-Ti氧化物的堆晶作用。哈拉达拉岩体的Fe-Ti氧化物主要为岩浆正常结晶分异作用的结果,该体系具有较低氧逸度、贫水的特点,其地幔源区的熔融程度较高,可能是塔里木地幔柱在天山造山带这一构造薄弱带的早期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08.
酸性火山岩由于成岩矿物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电阻率普遍较高,应用常规的中子-密度测井曲线交会和电阻率的高低已经不能判断储层流体性质.在天然气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基础上,应用三孔隙度组合、横纵波时差比值、核磁共振及综合参数识别流体性质.应用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只能识别含气储层,对于气水同层的识别效果并不好.电阻率对储层流体性质变化反映灵敏,但是对于酸性火山岩储层并不如此.从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入手,对火山岩储层电阻率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表明孔隙结构复杂是酸性火山岩电阻率普遍较高的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基于孔隙结构的流体性质逐步判别法.应用本文的方法,对徐深气田49口井流体性质进行判断,经69个层试气验证,识别准确率达94.1%,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9.
唐王寨-仰天窝复式向斜是川西龙门山前山构造带中一个典型的滑覆构造,在其北东部位发育6条辉绿岩脉,限定其侵位时间有助于理解龙门山北段的构造演化。为了厘定辉绿岩脉的侵位时间,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区域构造的形成、演化、叠置、切割等关系研究,对辉绿岩脉侵位的下限年龄进行地质年代的限定。研究结果表明:①晚三叠世须家河组与侏罗系陆相碎屑岩在龙门山前山复杂断褶带中都呈平行或角度不整合覆盖于早泥盆世、石炭纪、二叠纪及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之上,唐王寨-仰天窝复式向斜形成于中三叠世之后的印支期—燕山期;②唐王寨-仰天窝复式向斜坐落在大片志留系软弱页岩层之上,接触面上未见断层擦痕,下伏志留系的塑性流变是该向斜雏形形成的主要因素; ③辉绿岩脉切割唐王寨-仰天窝复式向斜,其侵入年代应在中三叠世雷口坡组沉积之后, 225~158 Ma应该是6条辉绿岩脉先后侵位年龄的分布区间。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