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1.
松辽盆地反转期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的构造反转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保存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往的研究认为,松辽盆地晚期经历了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古近纪的多期反转.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进行剖面与平面的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嫩江组沉积末期为南北向差异升降活动,未引起地层褶皱变形和构造格局的改变,该期形成了区域伸展不整合面;明水组沉积末期松辽盆地从区域拉张转为挤压,盆地表现为东西向缩短,构造格局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反转构造,该期构造反转奠定了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进一步证明,松辽盆地不同方向的反转构造带为明水组沉积末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为编制1∶50万山东省大地构造相工作底图(沉积岩区)提供依据,按照沉积岩建造组合划分原则和大地构造相研究的有关要求,划分了山东省沉积岩区大地构造相和沉积岩建造组合,将山东省沉积岩区大地构造相划分为2个相系(Ⅰ级)、3个大相(Ⅱ级)、15个相(Ⅲ级)、27个亚相(Ⅳ级)及40个建造组合(Ⅴ级),并简要介绍了主要沉积岩建造组合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胶西北地区北截金矿闪长玢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科  王瑞江  李洪奎  单伟  李大鹏 《地质学报》2015,89(6):1099-1107
山东省招远市北截金矿是胶西北地区发现较早的金矿之一,主要赋存于严格受NEE向断裂控制的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带内,是典型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本文通过对矿区内切穿矿体的闪长玢岩、郭家岭序列下属北截岩体的地质背景和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得出闪长玢岩形成年龄为117±2Ma,北截岩体形成年龄为129±1Ma,限定北截金矿成矿年龄在117~129Ma之间,属早白垩世。锆石样品中测得Ar_3、Z、J_3等多个期次的继承锆石年龄,表明北截岩体和闪长玢岩形成过程具有多重继承演化性。根据同源岩浆的成岩成矿时间差及岩体与金矿的空间位置,判断郭家岭序列与金矿关系更为密切。讨论了胶东金矿的成矿期次和构造环境,认为其形成于俯冲造山带的弧后伸展环境,其形成与演化受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岩石圈大规模减薄、地幔上涌或陆缘裂谷的影响,最终成因可能与地幔柱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胶南市七宝山地区发现了以银铅为主的多金属矿 ,矿石中有益组分以银铅为主 ,伴生有萤石、铜及少量金 ,其找矿标志是硅化构造破碎带、石英脉、萤石石英脉等。找矿方向应集中于山周断裂两侧和燕山晚期伟德山超单元之中。该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5.
华北南部煤田煤层底板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的华北南部煤田是指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田的南带,即大致在北纬34°30'线南侧的豫西—两淮坳陷地区。区内包括平顶山、徐州、两淮等17个煤田(矿区),跨豫、皖、苏、鲁四省,煤炭资源丰富,媒质良好,交通便利。深入研究这些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并且进行经济技术合理的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将有助于煤炭工业的高速度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了解中国北方晚冰期和全新世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情景。基于黄土高原东南缘临汾盆地的黄土-古土壤剖面,在3个AMS14C年代的支持下,通过粒度、磁化率、土壤有机碳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指标,重建了临汾盆地晚冰期至中全新世晚期的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宋村沟剖面的黄土和古土壤分别处于初等和中等化学风化阶段,而不同地区风成堆积物的化学风化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受控于东亚夏季风的区域变化。多指标综合分析表明,晚冰期以来临汾盆地的气候演变经历了4个阶段:晚冰期东亚冬季风较强,气候干冷;早全新世东亚夏季风强化,气候向暖湿转变;早中全新世东亚夏季风达到峰值,为最暖湿的适宜期;中全新世晚期东亚夏季风减弱,气候再次转向干冷;临汾盆地的气候变化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和冰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志明  李小春  李洪  陈寒秋 《岩土力学》2010,31(10):3223-3229
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具有温室气体减排和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双赢效果的新兴技术,相关研究受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广泛重视。对于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发达国家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该技术在高渗透、不可采煤层中的应用,注入气体主要为CO2,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封存CO2,同时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国内煤层具有渗透率普遍较低、不开采煤层与要开采煤层难以界定的特点,注CO2气体驱替煤层气在这种煤层中的可行性值得商榷。针对国内煤层特点和煤矿瓦斯抽采率低的现状,建议采用富N2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以提高煤层气产采收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研究分析了实施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适用于国内低渗透、可开采煤层,可以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和单产量。  相似文献   
18.
以狮子洋隧道为工程背景,对不同火源热释放速率、不同通风风速、不同坡度及不同断面当量直径情况下的火灾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隧道烟气逆流层长度的变化规律,并对模拟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隧道烟气逆流层长度与通风风速、火源热释放速率、隧道断面当量直径的自然对数值拟合均符合直线关系,呈递增或递减变化;坡度对烟气逆流层长度的影响随通风风速的增大而减弱。在分析烟气逆流层长度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烟气逆流层长度与火源热释放速率、通风风速及断面当量直径的关系式,通过对数据拟合获得了烟气逆流层长度公式,该公式推导合理,并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9.
白干湖矿田东北部出露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具有相近的成岩年龄和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为同源演化的复式岩体。利用SIMS方法获得二者锆石U-Pb谐和年龄是422±3Ma和421±3.7Ma,为晚志留世。岩石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二者表现为弱过铝质(A/CNK为0.99~1.02)或准铝质(A/CNK为0.92~0.94)、高钾(K2O/Na2O分别为1.08~1.31和1.03~1.22)、高碱((Na2O+K2O)分别为8.59%~9.38%和9.54%~9.69%)、钙碱性或弱碱性(δ分别为2.39~3.17和4.02~4.22)、Fe#(TFeO/MgO分别为9.58~12.26和8.94~9.96)高。稀土元素总体含量(分别为228×10-6~448×10-6和271×10-6~392×10-6)较高,微量元素亏损Ba、Nb、Sr、Ti、P和富集La、Ce、Zr、Sm,总体显示A型花岗岩的特征。R1-R2图解显示岩体构造背景落入晚造山区域。Sr-Yb图解显示岩体落入低Sr高Yb的区域,暗示拉伸的地壳减薄的环境。Pearce图解显示构造环境为板内为主。综合区域背景资料,认为该岩体形成于加里东造山旋回的后碰撞阶段。  相似文献   
20.
于好善  杨甘生  宋刚  李洪 《探矿工程》2012,39(Z2):130-137
深孔膨胀套管护壁技术研究的主要创新性的成果包括:建立了膨胀套管成形力学模型和计算公式,对膨胀套管有限元仿真模拟及分析,研制了膨胀试验台架、膨胀器、膨胀套管悬挂系统、扩孔钻头,经过室内试验取得了大量数据。结合地质钻探特点,研究出经济有效的膨胀套管联接方式。将所研制的膨胀套管系统进行野外下孔试验,取得了大量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