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02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沈锐  李永军  孙勇  王军年 《西北地质》2015,48(3):234-240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 确认西准噶尔额敏东吾尔喀什尔一带的NE—SW断裂带, 是著名的巴尔雷克蛇绿构造混杂带的东北延伸段, 由多条近平行的铲式逆冲推覆断裂组成, 呈复式叠瓦扇状构造。断裂带规模大、活动时间长、期次多, 显著控制了区内的构造单元和沉积盆地边界, 以及岩浆作用和构造变形样式。巴尔雷克断裂带也是额敏前陆盆地系统的主要构造组成。该成果为全面认识巴尔雷克断裂带性质、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为区域“盆”-“山”构造格局及发展、演化提供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2.
花岗岩类Ⅰ型S型分类的原始定义和实质是分类与源岩的内在联系,但由于造山带地壳结构及地质构造特征的复杂性、地质作用过程的多样性,导致了形成花岗岩类源组分的复杂性,使得花岗岩Ⅰ型S型分类在造山带具有不确定性,在实践中尤其在填图中存在较多问题和矛盾。西秦岭许多花岗岩既有Ⅰ型特色又兼有S型特色,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图解的多解性显示了二者间无确定的界线。本文分析了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以及Ⅰ型S型分类在造山带区的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3.
岩石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早石炭世赛肯都鲁序列和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具有相似性,两者Si02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2.81%和63.21%,CaO含量较高,Na2O和K2O含量较低,K2O含量〈Na2O含量.碱值平均值分别为0.36和0.44,A/CNK值均小于1.0,属钙碱性次铝质岩石.微量元素的分布特点均表现“先隆后凹”的右倾式,Sr、K、Rb、Ba、Th、Ta、Nb、P、Ce、Hf和Sm选择性富集,富集LREE、亏损HREE和有弱或微弱负Eu异常,两者共同构成了岛弧火成岩组合,表明赛肯都鲁序列和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同源.  相似文献   
134.
西准噶尔托里县阿达依金矿所在的布尔克斯台岩体主要由寄主岩石、闪长质微细粒包体和中性岩墙组成。为判别岩浆的化学混合及岩浆混合作用与金、铜成矿作用的关系,对布尔克斯台岩体地球化学成分的相关度和寄主岩石的金、铜含矿性进行了研究。寄主岩石、闪长质微细粒包体和中性岩墙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形态相似,在岩石硅酸盐成分哈克图解、同分母氧化物比值相关图解、微量元素相关图解和同分母比值相关图解上均呈现直线状趋势,表明岩浆混合作用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元素迁移和成分交换。寄主岩石金、铜含量均较高且分布规律相似,在闪长质微细粒包体相对富集区域异常强烈,表明以闪长质微细粒包体为代表的幔源基性端员可能为阿达依金矿的形成提供了金、铜成矿物质来源。布尔克斯台岩体壳幔岩浆混合作用与金、铜成矿作用的相关关系,表明幔源的基性端员对成矿作用的贡献可能是达尔布特构造-岩浆带金、铜富集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5.
樊家川油田河流相储层砂体非均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河道砂体内部沉积结构韵律性变化和夹层的发育导致垂向上储层形成严重的非均质性,从而控制了注入水垂向上的波及体积和剩余油的分布。根据多口取心井及检查井资料,建立了各类河道砂体非均质模型,并采用检查井水洗剖面详细描述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砂层内不同夹层分布及其韵律性变化所产生的非均质模型中剩余油分布规律,为该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进行井网综合调整及其剩余油挖潜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6.
新疆西准噶尔南部地区出露的中酸性花岗岩以Ⅰ型和A2型花岗岩为主.本文通过对哈拉阿拉特山南麓乌尔禾地区新发现的A1型碱长花岗斑岩进行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旨在准确厘定其形成时代,揭示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碱长花岗斑岩形成于295.0±1.8 Ma,为早二叠...  相似文献   
137.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黄羊山花岗岩岩石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羊山花岗岩体是卡拉麦里造山带典型的后碰撞花岗岩体, 发育大量闪长质微细粒包体。黄羊山花岗岩具有高硅(72.21%~77.36%)、低铝(9.00%~12.93%)、贫钙镁(CaO: 0.20%~1.21%; MgO: 0.03%~0.44%)、富碱(Na2O+K2O: 7.43%~9.02%)以及高分异(SI=0.28~3.47, DI=76.45~95.99)的特征。强烈富集LILE和HFSE (Zr+ Nb+Ce+Y=260.01 μg/g~797.83 μg/g), Ga含量高(10000×Ga/Al=3.95~5.69), 属于A型花岗岩类。岩石学和岩相学(包体细粒淬冷边, 反向脉, 复合包体以及寄主岩石和包体中斜长石斑晶在形态、成分、光性上的一致性等)、岩石地球化学(Y/Nb=2.77~6.82, La/Nb=0.91~4.33, Ba/Nb=0.13~37.86等)、Sr和Nd同位素(ISr多数在0.7031~0.7041, εNd(t)在5.2~7.1之间)以及LA-ICP-MS锆石U-Pb测年(寄主岩石为311±12 Ma, 包体为300±6 Ma)综合研究显示, 黄羊山花岗岩是壳-幔源岩浆混合成因。从晚石炭世到二叠世, 东准噶尔地区进入后碰撞构造演化阶段, 在后碰撞构造阶段, 早期的俯冲板片断离, 软流圈减压熔融, 玄武质岩浆底侵至下地壳底部, 底侵基性岩浆带来的巨大热量, 导致地壳物质熔融, 形成大规模的花岗质岩浆, 两种岩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混合, 其中闪长质微细粒包体就是基性的幔源岩浆和酸性的壳源岩浆不同程度混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8.
黑山头组火山岩位于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蛇绿岩带东北缘,主要为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和安山岩,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Mg#介于8.62~43.90,全碱含量较高(Na2O+K2O为4.19%~9.33%),且Na2O(2.20%~4.93%)>K2O(0.54%~4.40%),TiO2和P2O5含量较高(分别为0.68%~1.28%和0.10%~0.28%),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重稀土元素(HREE)富集((La/Yb)N=1.06~3.56),无明显重稀土分馏((Gd/Yb)N=0.73~1.54),弱铕异常(δEu=0.60~1.17)和铈异常(δCe=0.89~0.95),强烈富集LILE(如Rb,Th),适度富集Ba,K等,强烈亏损HFSE(如Nb,Ta),弱亏损Zr,Hf和Ti,显示较明显TNT负异常,较高Ba/La(13.30~124.43)、Ba/Nb(11.48~161.29)和La/Nb(0.86~2.37)比值,较低的Nb/Y(0.2~0.4)、Nb/Ta(7~16)和Zr/Hf(17~37)比值.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判别图解综合研究表明,卡拉麦里地区早石炭世岩浆活动显示板内岩浆演化特征,具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痕迹,形成于后碰撞期伸展背景下,是软流圈物质上涌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在上升和侵位过程中受早石炭世弧组分混染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9.
甘泉丹霞峡谷群位于陕北丹霞地质遗迹景观带的中部,地处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为典型的狭缝式丹霞景观。通过野外调查、实测和研究发现:甘泉丹霞峡谷群地质遗迹景观的造景地层为下白垩统洛河组风成相紫红色碎屑沉积岩,岩石呈厚—巨厚层状;垂向节理较为密集,NE—NEE向、近SN向和NW向节理控制了峡谷群的发育。景观类型以负地形的波浪谷(波浪状凹槽与凸起间或分布)为主,辅以丹霞崖壁、一线天、壶穴、象形石等;景观类别与众不同,为具有国际对比研究价值的黄土覆盖型,主要沿洛河支流展布;景观美学上呈现“窄狭、多弯、纵高、陡峻”+“巨厚、均一、韵律、多彩”特征;景观价值上具有科学研究、科考探险、旅游休闲、科普教育等复合多元的多种功能。由于甘泉丹霞峡谷群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和经济欠发达区,未来应加大地质遗迹科研力度,划定地质遗迹保护区,明确地质遗迹保护措施,推进地质遗迹科普教育,开展地质文化村建设,以达到持续保护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0.
伊宁地块石炭纪火山岩及其对构造演化的约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西天山伊宁地块的构造格局及其演化之认识久存争议,倍受关注。分歧焦点有三:(1)石炭纪有无洋盆存在?(2)若有洋盆,何时闭合?(3)"沟-弧-盆"消亡时究竟是单向俯冲还是双向俯冲?若是单向俯冲,俯冲方向是由北向南或是相反(即俯冲极性)?因此,这些重大地质问题均聚焦于本区的火山岩。石炭纪火山岩是伊宁地块中的最主要建造和指示构造演化的关键层位,争论长久而激烈。本文认为,伊宁地块早石炭世发育弧前-岛弧-弧后盆地钙碱性火山-沉积建造,是塔里木板块北缘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晚石炭世碱性系列双峰式火山岩及其沉积组合则是大陆裂谷火山-沉积建造,形成于区域性伸展构造环境,是准噶尔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缝合后的陆内建造,因而古洋盆的关闭时限是早石炭世晚期(鄯善运动)。依据区内早石炭世建造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作者们认为古天山洋盆与当今地学界作为典型的日本沟-弧-盆体系有着极好的相似性和空间分布可对比性。石炭纪火山岩为本区的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约束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