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9篇 |
免费 | 49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篇 |
大气科学 | 5篇 |
地球物理 | 33篇 |
地质学 | 98篇 |
海洋学 | 15篇 |
综合类 | 14篇 |
自然地理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阿富汗—塔吉克盆地位于北特提斯构造域北缘,帕米尔突刺构造带的西侧,内部发育伴随盐构造的滑脱产生的断褶相间的独特构造地质现象,与塔里木盆地一样被称为“变克拉通化”。本文综合利用阿富汗—塔吉克盆地的地震地质资料、油气田资料,结合盆地地表及地下的构造—地层沉积类型和样式,分析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旨在为油气勘探的“盐相关构造”领域研究提供科学参考。研究表明,从地层结构格架来看,上侏罗统的膏盐岩作为区域性的滑脱面,控制了阿富汗—塔吉克盆地盐上、盐下两套构造层系的冲断变形,盐上构造层系属盐丘构造系统,平面上具有线形构造形态,而盐下构造层系大部分为断层滑脱褶皱的构造样式。阿富汗—塔吉克盆地在晚古生界基底之上存在3期构造运动:弧后伸展环境(中二叠世—三叠纪)、台地稳定沉积时期(侏罗纪—古近纪)、喜马拉雅造山期挤压阶段(渐新世末至今)。盆地因盐构造滑脱作用和岩层间滑移作用产生多套区域滑脱面,形成复背斜、复向斜、构造楔等多种构造样式,盆内挤压变形的最小缩短率约为13%。已发现的含油气区多位于复向斜带的隆起区,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始新统的页岩和泥质碳酸盐岩为烃源岩,白垩系碎屑岩、古近系碳酸盐岩为储集岩层,白垩系膏盐岩和始新统的区域性页岩为封盖层,发育盐下、盐上两套成藏组合,形成断背斜、地层岩性生物礁等圈闭,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82.
83.
84.
2008年1月、5月、8月和11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海湾3个红树林区进行调查,并采集水样,研究各区海水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分布、形态特征、相互关系和氮磷比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海湾红树林区海水中各形态氮主要以陆源的补充为主,以凋落物的释放补充为辅;其中,总氮、颗粒态氮、溶解态氮和溶解无机氮含量都具有春季、夏季偏高和秋季、冬季偏低的特征,只有溶解有机氮含量具有夏季最高、秋季和冬季次之、春季明显偏低的特征;研究区海水中氮的存在形态主要以溶解态氮为主,其占总氮的81.74%,但在溶解态氮中,溶解有机氮仅以55.06%略占优势;研究区海水中各形态氮含量之间多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四季都能保持高度一致迁移、转化规律的只有总氮与溶解态氮、溶解无机氮和溶解态氮与溶解无机氮,溶解态氮和溶解无机氮无疑成为总氮的主导控制因子。研究区海水中各形态氮含量明显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受悬浮物和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较大,受透明度、总碱度、水温和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次之,受盐度和p H的影响相对较小;研究区海水中各形态氮含量对基础生物量(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总细胞数和浮游动物总个体数)和浮游生物结构(总种数、丰度、均匀度、多样性指数和多样性阀值)的影响明显,前者以正面影响为主,后者以负面影响为主,春季的影响程度尤为突出;除颗粒态氮与颗粒态磷含量的比值以12.23的明显低值显示氮的相对缺乏外,海湾红树林区海水中的其余4种形态氮含量的比值都在33.07~91.75之间,呈富足状态,尤以溶解无机氮最为显著,这与氮的来源途径较多、转化速率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85.
根据2008年1月—2008年11月在铁山港海草生态区进行4个季节月综合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资料,首次对水体中5种形态氮的含量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形态N的含量变化具有海草生态区特点,TN含量明显偏高,DIN含量却显著偏低,依次排列为:TN>DN>DON>PN>DIN;其中TN、PN和DIN均以春夏季明显高于秋冬季出现,ON则呈夏秋季高、冬春季低特征,只有DON表现为夏季高、秋冬季次之、春季最低。相关分析显示:各种形态N之间以TN与PN、DN与DON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多达非常显著(P≤0.01)的正相关水平,但在季节上却以秋季最为突出,所有形态N之间均以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出现,具有很好的同源性。整个海区不同形态N/P比均较高,年平均值均在24.64~50.68之间,P相对于N呈匮乏状态,与N的补充源较丰富有关,海草枯落物在其中起重大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86.
87.
基于MAPGIS的土地利用强度分析——以秦皇岛市主城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秦皇岛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在城镇地籍数据库的基础上,计算主城区内每块宗地图斑的土地利用强度.重点对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计算的技术流程和技术要点进行介绍,分析全市土地利用强度,为提高该区的土地利用率、合理配置和集约利用土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8.
89.
科学认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村落转型过程和规律,是落实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历城村为例,通过田野调查,从聚落空间、经济形态、社会生活三个维度,探讨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冀南平原农业村落转型特征与成长机制.研究表明:①农业村落建设用地规模显著增加,住宅用地不断扩展,工业用地沿村落边... 相似文献
90.
乡村空间辨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伴随着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种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国的乡村正经历着社会经济形态重组、地域功能提升等一系列转型与重构的过程,乡村地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也给乡村发展及乡村地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全面系统地认识乡村空间系统,准确把握乡村空间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前提。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对乡村空间的认知与发展基础上,指出国内乡村地理学在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研究上的不足。本文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理论基础,尝试建构了由“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组成的乡村空间系统,以期为全面认识日益复杂的乡村地域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