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青藏高原矿产资源的分布、形成及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矿产资源的分布及储量,探讨青藏高原的成矿作用,指出青藏高原矿产资源极为丰富,能够作为我国"东部经济带"的战略资源接替基地,这对于保证我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加速青藏高原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32.
2016年0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地震现场考察的震害分布椭圆长轴走向120°N—140°E.震后0.8 m高分遥感影像与震前高分影像的对比解译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导致大于23处较集中的崩塌滑坡,它们的空间分布表现出震中北侧多于南侧,分布点总体形态呈NNW向延展的平面特征.区域断裂几何展布和活动性质的高分遥感解译和野外考察研究表明,冷龙岭断裂水平运动分量占绝对优势,如果本次地震发生在该断裂上,不应为纯逆冲性质.震中区域活动断裂的精细研究发现在冷龙岭北侧发育一条走向约为140°的活动断裂,该断裂在高分影像上地表为北倾,该断裂与多家机构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非常相近.本次地震的余震分布总体长轴方向与冷龙岭断裂相差约20°,而与最新发现的冷龙岭北侧断裂走向相近.综合以上多方面资料,认为冷龙岭北侧断裂极有可能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综合余震分布在深部的展布特征,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发震断裂在地表的几何展布特征和活动性质,再结合震区附近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资料,建立了发震机制模型,认为本次地震是2008年于田7.4级地震、2014年于田7.3级地震后,青藏高原块体向北东方向推挤生长过程中发生的一次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33.
张军龙  田勤俭  李智敏  任治坤  郝凯 《地震》2008,28(1):114-120
滑脱面空间特征的研究可以反映次级浅断裂与区域深断裂之间的构造关系, 在西宁盆地中, 第三纪地层在NNE向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 沿近NW向发生弯曲褶皱变形。 利用平衡剖面方法, 通过对垂直构造走向的一条剖面进行反演, 得到西宁盆地的滑脱面深度在4~5 km, 并向南倾, 与物探资料得到的盆地沉积盖层的底界位置和形态基本相同。 因此得出盆地沉积盖层的变形方式以柔皱褶曲为主, 并沿沉积盖层底界进行滑脱。 同时根据区域地震背景分析, 认为在西宁盆地浅滑脱的结构面不具备强震的发震条件。  相似文献   
34.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祁连—海原断裂带的冷龙岭断裂和托勒山断裂构造转换区域(37.77°N,101.26°E)。震后野外现场考察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形成的同震地表破裂带总长度约为26 km,整体走向NWW向,破裂性质以左旋走滑局部逆冲为主。断层错动造成的破坏形式以雁列式组合的张裂隙、张剪裂隙、挤压鼓包、断层陡坎等为主。其中,道河至硫磺沟段地表破裂最为强烈,规模大且连续性好,造成的震害最为显著,地表破裂规模向东、西两端逐渐衰减。破裂带穿过区域内多条河流,造成显著的冰面破裂变形,并沿河岸形成一系列的边坡崩塌、滚石等地质灾害。综合破裂带及震害规模分析,宏观震中位于道河至硫磺沟地区。  相似文献   
35.
青海大通断裂带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海大通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压性盆地带内的一条NE向断裂,构成西宁盆地与大通城关盆地的边界。该断裂带主要由麻子营-庙沟断裂(F1)和老爷山-南门峡断裂(F2)2条次级断裂段构成,沿该断裂带有明显垂直断错的地貌现象。野外调查表明,断裂具有长期活动特征,基岩中发育10余米宽的断层破碎带,且沿断裂带一些地段有岩脉侵入。断裂最新活动表现为寒武纪地层逆冲到早第四纪砖红色砾石层之上,沿断层面发育数厘米厚的断层泥。但断层带上覆坡积黄土未被断错。断层泥测年(ESR)结果为(610±61)kaBP;上覆黄土测年(OSL)结果为(14.6±1.5)kaBP。根据测年结果和地质地貌现象判定该断裂带在中更新世有过明显活动。大通盆地内部地层以长轴NW向的褶皱变形为主,根据断层与褶皱变形的关系认为,在NEE向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NE向的大通断裂是断层两侧褶皱带之间不同段落压缩不均匀而形成的横向撕裂。这一特征可能代表了青藏高原东北部一系列NE向断裂的共同特征。这些NE向断裂规模不大,被围限在活动块体内部,与褶皱和压性盆地轴向近垂直  相似文献   
36.
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获得了拉脊山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和开挖探槽,对拉脊山断裂带上古地震进行了研究。认为拉脊山断裂在大河家地区逆冲活动造成黄河阶地上形成断层陡坎,在陡坎位置开挖探槽,揭露出了3 700 a.BP以来至少发生过2次中强以上古地震事件,并造成了黄河阶地变形,最晚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3 136±51)a.BP左右,估算断层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滑动速率为0.51 mm/a。形成于3 650~2750 a.BP前后的喇家遗址位于该探槽剖面6.4 km处,因此得出拉脊山断裂带上强烈的古地震事件与喇家文化的毁灭存在密切的联系。该研究对认识拉脊山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和确定形成喇家遗址的古地震证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37.
38.
青海省及邻近区域历史地震目录完整性分析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b值研究为基础,运用多种手段对青海及邻近区域的地震目录的完整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大致确定了不同震级下限的完整目录的起始时间,得出如下结果:认为4.7级以上地震的完整起始年为1960年左右,5.0级地震的完整起始年为1950年左右;5.5级以上地震的完整起始年为1925年左右;6级以上地震的完整时段为1917年左右。  相似文献   
39.
日月山断裂南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0.
岷山断块位于中国南北强震构造带的中段,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众多,强震频发。4条不同走向的活动断裂——NE向龙门山构造带的茂汶断裂、 NWW向东昆仑断裂带的塔藏断裂、近NS向的岷江断裂和NNW—NS向的虎牙断裂构成岷山断块的南北西东边界。638—2017年该区域共发生了10次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就是其中之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岷山断块所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地震活动特性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该区域地震地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得出以下认识:①地震分布空间分区特征显著,破坏性强震发震构造多为活动性较强的岷山断块东西边界断裂,震中位置多位于两组或多组活动断裂构造的交会或穿切部位;②地震分布时间特征表现为随着时间发展具有迁移回返和原地复发性等特点;③岷山断块东西边界断裂破坏性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时间关联性,东边界虎牙断裂1973—2017年的地震序列为西边界岷江断裂1933—1960年地震序列约40年后的地震构造响应;④未来岷山断块仍应是继续关注的强震潜在危险区,岷江断裂中北段的强震潜在危险区是近期值得深入研究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