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332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485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广西珊瑚钨锡矿田位于桂东北姑婆山-花山岩体南缘,以发育石英脉型钨矿为特征。盐田岭岩体是矿区内唯一出露的小岩株,但是其成岩时代及其与珊瑚钨锡矿床的关系还不十分清楚。本文利用锆石LA-ICP-MS U-Pb法和绢云母Ar-Ar法对盐田岭岩体进行了岩体侵位及热液活动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盐田岭花岗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06±13 Ma,热液蚀变绢云母Ar-Ar坪年龄为103.6±1.2 Ma,等时线年龄为103.9±2.1 Ma,表明岩体侵位和岩浆期后热液活动事件均发生于早白垩世晚期,为姑婆山-花山地区岩浆演化的末期,与珊瑚矿田内长营岭钨锡矿床热液蚀变绢云母Ar-Ar年龄一致。本文认为珊瑚钨锡矿田的形成可能与盐田岭岩体的侵位有关。  相似文献   
52.
新寮岽铜多金属矿是近年来在粤东地区新发现的一个铜矿床,在该矿区绿泥石化十分强烈,并与铜矿化关系密切。按照矿物共生组合关系,矿区绿泥石可分为与硫化物共(伴)生及未与硫化物共(伴)生呈单独产出两类,两类绿泥石主要呈叶片状、纤维状、蠕虫集合体状等形态产出。本文在岩矿鉴定的基础上,以矿区绿泥石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其微区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孔深的增加,与矿化有关绿泥石的Si和Mg元素含量逐渐升高,Al、Fe、Mn元素含量逐渐降低,而与矿化无关的绿泥石成分变化规律不明显。两类绿泥石主要为富铁种属的蠕绿泥石、铁镁绿泥石;绿泥石为泥质岩或者铁镁质岩受热液交代蚀变的产物,绿泥石结构的离子置换主要体现为Fe对Mg的置换,反映其可能形成于富铁及相对酸性环境;由绿泥石地质温度计估算得出两类绿泥石形成温度为166.32~245.62℃,平均为219.15℃,且与硫化物共(伴)生的绿泥石的形成温度相对较高,但两者均属中-低温范围。绿泥石的形成机制主要表现为溶蚀-结晶和溶蚀-迁移-沉淀结晶2种。  相似文献   
53.
王跃  朱祥坤  毛景文  程彦博  李志红 《地质学报》2014,88(12):2413-2422
本文初步报道了长江中下游铜陵矿集区内冬瓜山斑岩-矽卡岩型Cu-Au矿中硫化物、石英闪长岩体和赋矿围岩的Cu同位素组成特征。其中,硫化物的δ65Cu变化范围为-0.54‰~0.95‰,变化范围较大,可达1.5‰,表明高温成矿体系下铜同位素发生分馏,铜同位素具有示踪高温成矿作用过程的潜力。不同空间位置的黄铜矿的铜同位素组成呈现出空间分带特征,表现为从岩体→斑岩型矿体→近岩体矽卡岩→矽卡岩型矿体,随着远离岩体,黄铜矿的铜同位素组成逐渐变重。导致斑岩-矽卡岩型矿床铜同位素出现空间分带的主要原因是矿化过程中铜同位素发生分馏。并且,对于冬瓜山矿床来讲,导致铜同位素组成空间分带的分馏不是发生在Cu在气-液两相之间分配的过程中,而是发生在硫化物从流体中沉淀出来的过程中。在硫化物的沉淀过程中,铜的重同位素优先在流体中富集,轻同位素在沉淀中富集,随着流体向外迁移,硫化物沉淀的进行,残余热液流体会逐渐富集铜的重同位素。硫化物的铜同位素组成可以用来反演和指示成矿流体的迁移方向。  相似文献   
54.
本文报道了长江中下游铜陵矿集区内冬瓜山斑岩-矽卡岩型Cu-Au矿床中硫化物、石英闪长岩体和赋矿围岩的Cu同位素组成特征.其中,硫化物的δ65 Cu变化范围为-0.54‰~0.95‰,变化范围较大,达1.5‰,表明高温成矿体系下铜同位素发生分馏,铜同位素具有示踪高温成矿作用过程的潜力.不同空间位置的黄铜矿的铜同位素组成呈现出空间分带特征,表现为从岩体和斑岩型矿体→近岩体矽卡岩→矽卡岩型矿体,随着远离岩体,黄铜矿的铜同位素组成逐渐变重.导致斑岩-矽卡岩型矿床铜同位素出现空间分带的主要原因是矿化过程中铜同位素发生分馏.并且,对于冬瓜山矿床来讲,导致铜同位素组成空间分带的分馏不是发生在Cu在气-液两相之间分配的过程中,而是发生在硫化物从流体中沉淀出来的过程中.在硫化物的沉淀过程中,铜的重同位素优先在流体中富集,轻同位素在沉淀中富集,随着流体向外迁移,硫化物沉淀的进行,残余热液流体会逐渐富集铜的重同位素.硫化物的铜同位素组成可以用来反演和指示成矿流体的迁移方向.  相似文献   
55.
56.
在土壤水分蒸散量测量仪器研制中,首次在蒸渗计的原状土柱与反滤层接触部分安装了自动补(抽)水设备,使土桶内原状土柱与大田内的土壤水分保持一致。提出了传感器的参数选用原则和蒸渗计标定方法。经过安装和标定使用,GQZ—Z1蒸渗计的精度达到设计和观测0.1mm的要求,能够有效提高农田蒸散量的观测精度,其测定值能很好地反映植物在短时段内的蒸散变化。  相似文献   
57.
南、北半球环状模月内活动的主要时间尺度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晓峰  李建平 《大气科学》2009,33(2):215-231
基于“大气环状活动带” 的概念, 利用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南、 北半球环状模 (简称SAM、 NAM) 的季节活动特征及月内活动的主要时间尺度 (Submonthly timescales) 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NAM具有冬季强、 夏季弱的年循环特征, 而SAM则表现出明显的准半年循环特征。并且, 逐年的功率谱分析进一步显示: NAM的月内活动的主要时间尺度以准1周和准2周为主, 且它们具有共生性, 准3周为相对次要的周期; 而SAM的月内活动周期与NAM相似, 准2周和准1周较强, 准3周次之。NAM和SAM的月内活动在不同特征时间尺度上的空间特征及其时间演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8.
河南省嵩县鱼池岭钼矿是近几年在东秦岭钼矿带中新发现的超大型斑岩钼矿床.该钼矿床产于合峪复式花岗岩体及隐爆角砾岩中.含矿岩体以富二氧化硅、铝质、贫钙、富碱、高F以及K2O含量大于Na2O含量为特征.矿区内辉钼矿化主要类型为浸染状、细脉状、网脉状,薄膜状和薄饼状.成矿围岩蚀变类型有钾长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黄铁绢英岩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和高岭石化等,具典型的斑岩型钼矿床的矿化和围岩蚀变特征.笔者选取了6件不同矿化类型的辉钼矿样品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模式年龄(130.3±2.0)~(131.7±1.9)Ma,等时线年龄(131.2±1.4)Ma.表明该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与赋矿的合峪花岗岩体的侵位年龄相一致,应为同一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的产物.辉钼矿中Re的含量为12.48×10<'-6>~53.39×10<'-6>,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性质.鱼池岭钼矿与东沟、汤家坪等斑岩钼矿形成于同一时期,应为东秦岭-大别地区晚中生代区域岩石圈大规模伸展的响应.  相似文献   
59.
白石顶钼矿床位于湘粤桂交界的桂北姑婆山地区,主要以石英辉钼矿脉的形式产于桂岭岩体(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南华系浅变质浅海相碎屑岩中.桂岭岩体岩石类型以中-细粒斑状(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岩石呈灰白色,似斑状结构.斑晶主要由微斜长石和斜长石组成,基质则由微斜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普通角闪石组成,副矿物有磁铁矿、锆石、褐帘石、绿帘石、磷灰石、榍石等.白石顶钼矿的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和白钨矿等.围岩蚀变有黄铁矿化、钾长石化、白云母化、绿泥石化等.文章通过对桂岭岩体及其包体中锆石SHRIMP U-Pb年龄和辉钼矿Re-Os年龄的测定,初步揭示了白石顶钼矿床的成矿年代,桂岭岩体(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424.4±5.6)Ma,其中的闪长质包体的SHRIMP U-Pb年龄为(428±4)Ma.6件辉钼矿Re-Os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24.6±5.7)Ma,这表明白石顶钼矿床形成于志留纪.此次工作首次认为在华南地区志留纪也发生了金属钼的富集成矿,该成果对于深入认识华南地区加里东期的构造.岩浆演化及其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60.
金川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对金川超大型铜镍岩浆硫化物矿床岩石、矿石的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 ,金川岩体的平均Cu/Pd值远大于原生地幔岩浆的Cu/Pd值 ,说明其岩石为因硫化物析离而失去Pd的岩浆所结晶 ;且岩石的PGE具有部分熔融趋势 ,与地幔橄榄岩接近 ,这些均指示存在岩浆熔离作用。该矿床岩石、矿石的PGE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比较对应 ,均可分为两种类型 ,反映了岩浆多次侵入、熔离分异同时成岩成矿的特征。另外 ,PGE S关系分析表明其成岩成矿过程中有少量地壳物质混染。PGE地球化学特征参数还指示了其高镁拉斑玄武质母岩浆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