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单轴压缩下红色砒砂岩水泥土的能量演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砒砂岩水泥土受荷变形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积聚和耗散,在能量的驱动下致使水泥土变形破坏。为了探寻单轴加载过程中砒砂岩水泥土的能量演化规律,根据不同养护龄期和不同水泥掺量下砒砂岩水泥土在变形破坏过程中总能量、峰值点总能量、峰值点弹性应变能、峰值点耗散能的演化规律,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了龄期和水泥掺量对砒砂岩水泥土的影响。研究表明:能量耗散与砒砂岩水泥土的强度衰减密切相关,试样受荷过程中的损伤情况可以用耗散能的多少来反映,砒砂岩水泥土单轴受压破坏的整个过程中,破坏总能量和耗散能均呈“S”状增长,弹性应变能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凸”状趋势发展;随水泥掺量的增加有效能比也随之增加,不同龄期下各水泥掺量的砒砂岩水泥土都是以吸收弹性能为主,而峰值点应变能可以代表水泥土试样的储能极限,因此有效能比、峰值点应变能能够很好地反映砒砂岩水泥土抵抗破坏的能力。通过利用能量分析原理对砒砂岩水泥土的变形过程进行研究,可以打破以往仅仅利用传统的应力-应变强度来描述其破坏特征的思路,为该类材料的受荷变形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42.
汶川M_S 8.0特大地震破坏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现场考察认为:极震区烈度为Ⅺ度,表现为强烈的带状分布,且破坏很重,地震破坏在垂直于断裂的方向上衰减非常快;Ⅹ度区和Ⅸ度区垂直于断裂的方向上极窄,Ⅹ度区和Ⅸ度区偏小;烈度在断层两侧迅速衰减,但Ⅵ度、Ⅶ度区的影响范围非常大,Ⅵ度区的影响范围约24万km2。垂直于断裂的方向上南部破坏范围在Ⅵ度区远大于北部地区。在不同烈度区均出现了大量的烈度异常点。对各类建(构)筑物、地貌、地形的破坏类型、破坏方式均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3.
通辽地区环境退化与水资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大量的野外调查和试验为依据 ,用环境演变的动态、全息系统的观点 ,查明了本区地表环境演变规律、气候的干湿波动、水资源与农田、草地、林地、流动沙地变化的相互关系 ,并提出在弹性限度内有效限制环境熵增所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44.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TLS)作为新兴的一门技术,逐渐被应用到测量等各个领域,是获取地物目标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高精度数据的主要途径。TLS能够探测到建(构)筑物更多细节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建筑物结构的变形和损伤(包括建筑物墙体的剪切开裂、墙面脱落及承重构件的损伤),同时可以获得诸如墙体倾斜、裂缝空间分布、体积和位置变化计算等更多的测量数据。TLS高精度数据的获取为提取变形较小、肉眼无法识别的破坏特征提供了技术帮助。本研究回顾总结了TLS在建筑物变形监测、三维建模、数据分析方法和建筑物震害损失分析方面的研究。在文献回顾和深入讨论后,提出了TLS在建筑物震害分析中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5.
进行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时,地震发生时刻、震级、极震区烈度评估、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偏离、烈度衰减关系模型、人员伤亡评估模型、房屋震害矩阵等是影响地震灾害损失计算的主要因素,各因素存在不确定性,所以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一定差距。本文探讨了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6.4级地震灾害评估中极震区烈度评估、地震影响场、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偏离、烈度衰减关系模型、人员伤亡评估模型、房屋震害矩阵与真实结果的偏差。研究结果表明,造成本次地震损失快速评估结果存在偏差的主要因素包括地震影响场分布、人口与房屋建筑(对应抗震能力)数量评估的偏差;提高地震影响场评估、人口、房屋建筑等数据空间分布精准性,是提高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系统精准性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46.
为了解决建筑物LiDAR点云数据震害信息定量分析中坐标系转换的问题,对经过滤波、去噪、分割提取的建筑物独立墙面LiDAR点云数据进行了三维坐标转换,并与仪器配套软件的转换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坐标系转换算法的结果与x轴方向水平线吻合,优于软件转换结果。该方法的建立降低了数据处理过程中人为误差因素,提高了地基LiDAR点云数据坐标系转换的精准性和准确性,有助于提高震后建筑物LiDAR点云数据处理分析的效率,为后期建筑物震害信息定量分析判定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7.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四川长宁MS6.0主震和24小时内的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对重定位的余震进行震级加权的方向分布拟合得到余震区的长轴和中心点,并与Ⅶ度烈度等震线长轴和等震线几何中心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余震区长轴方向与Ⅶ度区长轴方向相近(差值为4°),且长度近似相等(差值为4 km);余震中心与等震线中心均位于重定位主震的西北方向,且等震线中心相对余震中心向上盘方向偏移约3.0 km。长宁MS6.0地震等震线图呈现出明显的上/下盘效应,上盘高烈度区面积约为下盘的2.1倍,等震线中心也向上盘方向偏移。两小时和24小时的余震方向分布拟合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拟合结果与等震线具有相同规律。研究成果可为浅源中强震预评估烈度图的修正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48.
利用余震法快速判定宏观震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前在震后快速响应阶段的盲场快速评估过程中,震中位置普遍采用速报震中,而速报震中与实际宏观震中之间存在客观的不一致性,会给震灾评估结果带来较大的误差。而在震后短时间内可用信息量极少的情况下,判断宏观震中的位置存在较大的困难,本文通过引入余震法,为震后快速判定宏观震中提出了新的思路。通过对1970年以来近40组破坏性地震的研究,利用余震法可在震后6h根据地震破裂性质推断宏观震中,其准确度、时效性都能为震后快速评估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9.
舟山海雾发生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丽  唐跃  王雷 《海洋预报》2011,28(1):60-65
海雾是近年来造成舟山海上交通和海上作业发生灾害性事件最为突出的危险天气现象,本文通过天气形势、大气稳定度、相对湿度、温度、风向风速及海温等资料分析,对舟山海雾的发生与消散及持续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50.
从辽宁五城之满汉语地名谈后金五迁都城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赋予某一特定人文地理实体专有名称之地名,是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它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语音符号,是因地命名的专用名称。它在人们生活区域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留下了深邃的历史印记。地名也是一种文化标记,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