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自断裂坡折带顺斜坡向下常可形成一个垮塌(滑塌)-碎屑流-浊流的沉积序列,垮塌角砾岩的沉积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原始孔隙度,同沉积期后又为次生孔隙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断裂下降盘通常是聚集油气的有利部位.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在奥陶纪沉积时期处于断陷海盆的发育阶段,断陷海盆边缘的同沉积断裂相当发育,对海相沉积层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其滑塌和垮塌角砾岩主要是角砾灰岩,相当发育,构成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天1井和天2井的实例对比很好地证明了断裂坡折带对沉积层序的控制并进而控制了油气的成藏条件.盆地西缘是奥陶纪断裂坡折带的发育地区,储盖组合完整,油气远景良好.  相似文献   
32.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斜坡相沉积是海相烃源岩的有利发育区。本文从元素地球化学入手,结合岩石、古生态特征,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层位元素赋存与迁移规律、沉积水体的变化及氧化-还原条件的分析,系统探讨了该区奥陶系元素地球化学与沉积环境、烃源岩分布及海底热流体活动的关系。认为水体深度、还原性、生物量及海底热流体的存在是海相生烃岩发育的重要条件。西缘北段桌子山组及南段三道沟组等台地相沉积及其以下地层,其沉积水体浅、开阔,还原性差,使有机质难以保存,不利于生烃岩的发育;而北段克里摩里组、乌拉力克组及南段的平凉组第一段等斜坡相沉积,其水体深而闭塞,还原性强,并且存在海底热流体活动,可形成有机质丰度较高的海相生烃岩。从而为评价该区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条件,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
在古岩溶的形成演化过程中,断裂和不整合面对它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两种构造并不相互独立,在构造比较活跃的地区,它们通常相互并存,对古岩溶的控制作用可相互叠加,而且互为促进。断裂带的非封闭性、构造应力以及热能等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古岩溶的发育。断裂的非封闭性越强,大气淡水越畅通,对断裂带及其两侧的岩溶作用越强烈。在流体运移的过程中,断裂的垂向运移作用和不整合面的侧向运移作用相结合,使大气淡水、深部热液流体等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形成环流体系,从而组成良好的岩溶系统,使岩溶分布具有垂向分带、侧向连片的特征。一般情况下,越靠近断裂或不整合面附近的区域,岩溶体系越发育,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越高。  相似文献   
34.
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过程既受到了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影响,也受到了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的控制。确定新生代地层的沉积时代是深入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内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过程的重要前提,但是目前弧形构造带内新生代地层序列和沉积时代仍存在诸多争议。文章系统研究了弧形构造带内古近纪至新近纪沉积序列和地层时代,结果显示弧形构造带内寺口子组、清水营组、彰恩堡组和干河沟组的沉积时代分别为中晚渐新世、晚渐新世—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上新世。综合分析了古近纪至新近纪不整合界面的形成时代,重新厘定了古近纪—新近纪两期不整合及其大地构造意义,第一期不整合发育在清水营组与彰恩堡组之间,时代为早中新世,指示了青藏高原的北东向扩展到达弧形构造带;第二期不整合发育在彰恩堡组与干河沟组之间,时代为晚中新世,指示了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对弧形构造带的改造达到高峰。讨论了弧形构造带沉积充填过程与构造演化的耦合关系,新生代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自中渐新世至早中新世,弧形构造带主要受控于早期的滨太平洋伸展构造体系域,处于伸展构造背景;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构造...  相似文献   
35.
综合运用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等理论,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中段平台地区古近系路乐河组(E1+2)储集岩的岩石学特征、碳酸盐胶结物、黏土矿物以及沉积成岩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平台地区路乐河组储集岩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储集岩内颗粒之间以点-线接触关系为主,少量为线接触关系;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内溶蚀孔隙;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平均值达到了21.92%,主要以伊-蒙混层、伊利石、蒙脱石和绿泥石为主,具有明显的蒙皂石向伊-蒙混层转化的特征。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碳同位素值(δ13C)在-8.87‰~-3.91‰之间,平均为-5.66‰,碳来源主要为脱羧作用的有机质碳和碳酸盐岩中的无机碳,淋滤作用也造成胶结物中δ13C值变低;氧同位素值(δ18O)介于-12.97‰~-8.75‰,平均值为10.68‰,推算其古盐度Z值分布范围在103.79~114.27之间,平均为110.38,碳酸盐沉淀温度分布范围在62.89℃~90.53℃之间,平均为75.20℃;通过全岩的微量元素分析表明,U/Th、V/Cr、Ni/Co以及Cu/Zn均反映出温暖、湿润的成岩环境,古盐度、Sr/Ba与U值也指向淡水沉积环境,说明平台地区路乐河组储集岩主要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淡水沉积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36.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岩溶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岩溶储层演化经历了多期次的叠加。根据古岩溶的演化期次,分别编制了奥陶系地层厚度图、前石炭纪岩溶古地貌图及奥陶系顶面构造图。结合岩溶发育机理,系统分析了各个阶段岩溶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而综合预测了岩溶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为奥陶系的油气勘探指出了有利方向。同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存在伊盟古隆起、中央古隆起和韩城古隆起,这3个隆起带共同控制着岩溶储层的发育,隆起的鞍部、斜坡带以及坳陷中的微隆起带是岩溶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区;裸露风化壳期,古岩溶地貌和古沟槽的展布是岩溶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古岩溶坡地为岩溶作用的进一步发生创造了条件;埋藏期,奥陶系顶面起伏形态始终处于中部高、东西低,中部隆起与东部坳陷之间存在一陡坡带,中部隆起带为压释水运聚的有利方向,而陡坡带为压释水的强烈转换区,这一特征决定了岩溶储层的最终分布。因而,同沉积期隆起斜坡带、裸露风化壳期岩溶坡地以及埋藏期陡坡带的叠加位置将是岩溶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37.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北段白云岩体成因及储集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天环北段白云岩体总面积约1×104km2,最大厚度431m。马家沟组中每个地层段均不同程度地发育有白云岩。富晶间孔的粉细晶白云岩及其充填物中Fe、Mn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碳酸盐岩,而Sr含量平均值低于其它碳酸盐矿物。δ18O的值出现较大负值,并且跨度较大,说明白云岩体的成因并非单一模式。据碳氧同位素值计算的古盐度指数均小于120,说明在白云岩形成期间有淡水的加入。该白云岩体的成因应具有双重因素,即早期的混合水成因和晚期的热水成因。据推测:热水成因白云岩约占60%,混合水成因白云岩约占40%。  相似文献   
38.
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侏罗世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晚侏罗世是东亚大地构造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周缘构造带记录了强烈的陆内多向挤压变形,其发生的动力学背景与古太平洋、西伯利亚、特提斯同时向东亚大陆汇聚产生的远程效应有关。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记录了该期构造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1)自早侏罗世富县期至晚侏罗世芬芳河期,鄂尔多斯盆地岩相古地理演化经历了河流-冲积扇、湖泊-沼泽、河流-三角洲和冲积扇,中侏罗统直罗组底部砾岩发育时期为湖进序列向湖退序列转换的关键时期;(2)Qm-F-Lt图解中,中侏罗统延安组砂岩投点落入了稳定克拉通范围,中侏罗统直罗组和安定组的投点落入了石英再造山旋回范围内,预示着中侏罗世直罗期,鄂尔多斯盆地周缘构造活动性迅速增强;(3)中侏罗统安定组内部发育了一套全区可以稳定对比的泥晶碳酸盐岩,生物化石发育,该套泥晶碳酸盐岩上下地层的颜色由早期的灰绿色突变为紫红色,古盐度突然升高,预示着古气候环境突变,构造活动更为强烈;(4)根据盆地内热流体的记录及相邻区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中晚侏罗世构造事件发生的起始、强烈活动时限分别为168.0 Ma和161.0 Ma。  相似文献   
39.
利用地层序列中火山碎屑岩、凝灰岩及其火山岩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对晋东北地区侏罗纪地层时代进行了重新厘定。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确认宁武—静乐盆地下侏罗统永定庄组的存在;(2)宁武—静乐盆地天池河组可以与鄂尔多斯盆地安定组相对比,归属于中侏罗统;(3)浑源盆地髫髻山组应归属于中侏罗统上部,该套火山岩地层在整个燕—辽地区具有穿时性;(4)广灵盆地中侏罗统窑坡组底部厚层砾岩的沉积时代可能与燕山造山带的南大岭组相当,应该属于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早期构造运动的产物。通过地层序列的重新厘定,确认了159.0~(152.77±0.63)Ma区域角度不整合的存在,该期构造运动可能与侏罗纪东亚大陆多向汇聚产生的远程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40.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具有广覆式生烃特征;储集层在宏观上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微观上受同沉积火山物质的影响;油气成藏经历了从异常高压向异常低压的演化,异常高压控制着油气的初次运移方向。根据包裹体均一温度及成份分析,油气成藏过程主要经历了常温常压、异常高温高压、次异常高温次高压和常温低压4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根据岩性圈闭与烃源岩的关系,将上古生界的成藏组合划分为源储互层式、近源式和远源式3种组合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