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河套盆地西缘与北缘发育一系列山前台地,台地沉积物记录了盆地环境变化。高台地沉积物记录了“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形成过程,而低台地记录了古大湖的消退过程。盆地东部与西部低台地沉积特征不同,东部低台地由全新世冲洪积物组成,西部狼山山前低台地由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14C年龄(15 260±60)a cal BP与(9 810±40)a cal BP)湖相沉积组成。低台地沉积特征及测年结果表明,1.5万年至1.0万年前后,河套盆地东部湖泊消失,而西部仍发育湖泊,古湖经历了自东向西的退却过程。古湖消退受盆地周缘断裂活动的差异性控制,1.5万年至1.0万年前后,盆地周缘断裂活动性总体上东强西弱,东部大青山山前断裂活动速率较高,大量碎屑物质进入盆地,呼和坳陷湖泊萎缩甚至消失,西部狼山山前断裂活动速率较低,进入盆地碎屑物质较少,临河坳陷大部分地区发育湖泊。  相似文献   
22.
热力构造的概念分类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热力作用是与应力、重力相类同的一类地质作用力。以往对其研究多有忽视,近年来研究进展较大。热力作用是盆地发育演化和改造的主要因素,随着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深化,大陆垂向热力作用及其热力构造陆续被发现。对目前尚无公认统一分类方案的热力构造,根据现今构造、地貌形态分为三类:正向穹窿型、负向塌陷型和边隆核陷型;按岩浆-热力作用影响深度等分为五种类型:(古)地热异常群集区、表浅层火山喷发-热液活动-浅成斑岩侵入型、热力背斜(热穹隆)型、中深层侵入型(含壳内热柱型)、地幔热柱型。深度分类的第二类表浅层火山喷发-热液活动-浅成斑岩侵入型又可再分为许多亚类:火山-热力管道、环状断裂、破火山口和火山塌陷、中浅成侵入型(含变质核杂岩和浅层热穹隆)、隐伏热力构造。热力背斜(热穹隆型)实际为中成或中浅成岩浆侵入型;中深层侵入型多在盆地基底或中下地壳内活动或造山带内产出,可称为地壳热异常柱,在地壳内分布规模不大,盆地下部一般难以直接见到,要依靠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技术手段来确认;岩浆岩体侵入的深度不一,热力构造类型和发育程度不同;地幔(或地壳)热柱型影响深度最大,没有明显的地貌显示,要依靠深部构造岩石学、地球物理学等间接研究方法确认。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应该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盆地深部多层结构研究发现热力构造区多具有明显的垂向极低电阻率值区和壳内低阻层,应为地壳热异常柱,有其特殊的热力作用环境。盆地深部热力作用与热力构造的复杂性和较强烈活动性,对盆地能源研究与评价及煤油气铀成矿成藏的勘探评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23.
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系统阐述了不动产统一登记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基于ArcGIS图形平台和Oracle数据库平台,对已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城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信息数据等进行整合,设计开发了城乡一体化土地登记管理子系统、地籍图形变更子系统、地籍信息系统社会化应用系统,初步建成了不动产登记中的地籍信息数据中心。  相似文献   
24.
李佳思  余兴  朱涛  严红  张顺存  杨永恒  邹妞妞 《地质学报》2020,94(10):3074-3089
为恢复中拐凸起JL30井区上乌尔禾组碎屑岩储层沉积古环境和物源性质,探明它们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对上乌尔禾组13件细粒碎屑岩样品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主微量元素丰度接近UCC平均丰度,稀土元素丰度变化大并且表现出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及轻微的Eu负异常,指示物质成分来源于上地壳,且未发生大规模热液作用。剔除成岩蚀变作用影响后的Sr/Cu和∑LREE/∑HREE显示上乌尔禾组沉积期间为温暖湿润的气候,降水丰沛,Mg/Ca和Sr/Ba以及自生矿物中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U和Th的比值显示沉积水体属于富氧条件下的微咸水环境。古沉积环境控制了沉积相类型,影响着储层物性的优劣,受此影响,上乌尔禾组沉积环境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向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演变,整体表现为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的正旋回沉积,中间发育多套小旋回,形成了多套下储上盖组合,有利于油气成藏。La/Th- Hf母岩类型判别图和稀土元素特征显示母岩类型主要为长英质岩石及部分基性岩与长英质岩混合岩,古老沉积岩的贡献不大。La/Sc Ti/Zr判别图及稀土元素参数特征显示源区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类型为切割的岩浆弧。大陆岛弧活跃的构造运动促使研究区形成了“两凸一凹”地貌形态,为沉积物提供了可容空间,是扇三角洲沉积环境形成的基础;后期火山活动的停歇是上乌尔禾组碎屑岩沉积物形成的前提。  相似文献   
25.
日本绒螯蟹线粒体DNA序列研究Ⅱ.16S rRNA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参考果蝇、卤虫与锯缘青蟹的线粒体 DNA16 S r RNA基因序列进行了日本绒螯蟹相同基因片段的引物设计、PCR扩增及序列测定 ,得到 56 7bp的碱基序列 ,其 A、T、G、C含量分别为194 bp(34.2 2 % )、2 16 bp(38.10 % )、98bp(17.2 8% )、59bp(10 .4 1% ) ,与果蝇、卤虫及锯缘青蟹类的 16 S r RNA基因片段序列含量相似。  相似文献   
26.
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过程既受到了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影响,也受到了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的控制。确定新生代地层的沉积时代是深入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内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过程的重要前提,但是目前弧形构造带内新生代地层序列和沉积时代仍存在诸多争议。文章系统研究了弧形构造带内古近纪至新近纪沉积序列和地层时代,结果显示弧形构造带内寺口子组、清水营组、彰恩堡组和干河沟组的沉积时代分别为中晚渐新世、晚渐新世—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上新世。综合分析了古近纪至新近纪不整合界面的形成时代,重新厘定了古近纪—新近纪两期不整合及其大地构造意义,第一期不整合发育在清水营组与彰恩堡组之间,时代为早中新世,指示了青藏高原的北东向扩展到达弧形构造带;第二期不整合发育在彰恩堡组与干河沟组之间,时代为晚中新世,指示了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对弧形构造带的改造达到高峰。讨论了弧形构造带沉积充填过程与构造演化的耦合关系,新生代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自中渐新世至早中新世,弧形构造带主要受控于早期的滨太平洋伸展构造体系域,处于伸展构造背景;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构造...  相似文献   
27.
改进的AHP对连拱隧道渗漏水病害影响因素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深入分析了改进的AHP的优点,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考虑了18个影响连拱隧道渗漏水病害的因素,测算各因素的权重,最终以杭徽高速公路隧道群渗漏水病害为例,对各影响因素权重系统进行了测算并对其影响的大小进行排序.研究结果显示,连拱隧道的结构形式是影响连拱隧道渗漏水最主要的因素,这种形式的中隔墙自身的缺陷所在使得渗漏水尤为严重,此外,施工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三缝"施工、防水板施工、排水管施工以及防水材料的选取,都应做到精心施工,严格按照要求,只要一个因素出现问题,渗漏水病害发生的几率就会增大.因此,改进的AHP分析连拱隧道渗漏水病害影响因素的权重系统符合客观实际,给连拱隧道渗漏水影响因素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8.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北段白云岩体主要发育于马家沟组马四段中,主要沿定探1井~鄂6井呈南北向展布,西部延伸至布1井~天2井一线,东部则到城川1井区,南北长约200km,东西宽约40-80km,总面积约10000km^2,最大厚度迭431m。通过岩相古地理环境分析、电子探针雾心亮边分析、碳氧同位素分析、包裹体分析以及微量元素分析。认为白云岩体形成的两个主要阶段为混合水白云岩化阶段和深埋藏热水白云岩化阶段。混合水来源主要是大气淡水与海水。热水的来源主要是早期封存在地层中的混合水以及后期构造运动引起的沿断裂和不整合运移的深部热液流体。  相似文献   
29.
在古岩溶的形成演化过程中,断裂和不整合面对它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两种构造并不相互独立,在构造比较活跃的地区,它们通常相互并存,对古岩溶的控制作用可相互叠加,而且互为促进。断裂带的非封闭性、构造应力以及热能等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古岩溶的发育。断裂的非封闭性越强,大气淡水越畅通,对断裂带及其两侧的岩溶作用越强烈。在流体运移的过程中,断裂的垂向运移作用和不整合面的侧向运移作用相结合,使大气淡水、深部热液流体等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形成环流体系,从而组成良好的岩溶系统,使岩溶分布具有垂向分带、侧向连片的特征。一般情况下,越靠近断裂或不整合面附近的区域,岩溶体系越发育,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越高。  相似文献   
30.
构造坡折带.在陆相断陷湖盆的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它对油气聚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在海相盆地研究中还知之甚少.天1井和天2井同处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天环坳陷的天池构造上,两井相隔不远.天1井获高产气流.而天2井却未见油气显示.从高产气层段的岩性上来看,两井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从孔隙类型来看.天1井以溶洞、溶缝发育;而天2井以晶间孔为主.次为裂隙和压溶缝,少量溶孔.多被充填.造成储集性能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井分处于断裂坡折的不同位置,天1井位于坡折带之上,天2井位于坡折带之下,从而在沉积演化过程中受到孔隙流体的改造作用存在明显的差异.天1井的储集性能明显优于天2井,为后期油气运聚提供了有利的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