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86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两套硅质页岩层系(寒武系底部页岩和奥陶系—志留系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是其重要的页岩气产层,五峰组—龙马溪组硅质含量与TOC及含气量呈正相关性,暗示硅质矿物对该地区页岩气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但硅质来源复杂,且存在后期硅质流体的注入。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四川盆地寒武系底部硅质岩系和五峰组—龙马溪组硅质岩系的硅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分析,揭示了3种硅质来源特征:(1)同沉积无机硅质流体;(2)生物硅;(3)后期无机硅质流体。其中寒武系底部以同沉积无机硅质流体和生物硅来源为主,同沉积硅质流体导致有机质快速石化埋藏,有机质内部结构及形态保存较好;五峰组—龙马溪组硅质来源以后期无机硅质流体和生物硅来源为主,有机质在保存过程中受硅质流体的影响很小,有机质腐泥化作用充分,内部结构和形态多数保存较差。该研究初步揭示了两套页岩层系的硅质发育岩石学特征,及其对有机质保存的影响,期望能为四川盆地两套页岩气储层差异性提供新的思路和基础地质数据。  相似文献   
82.
本文叙述了CCD芯片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引起的两个量度坐标轴不垂直及两轴比例尺不相等的影响。给出了在望远镜上直接测定这些误差的方法;介绍了如何通过恒星观测测定比例尺以及如何利用仪器上已有的自准直系统测定比例尺随温度变化的方法。所有这些测定,都能保证其误差对视场边缘星象位置的影响被控制在±0.001象元以内。文章还详细推导了转轴跟踪观测中投影效应的影响,并给出了修正公式。从推导中看出,转轴观测有利于这些误差的精确测定和修正。  相似文献   
83.
简述游离烃技术的方法及其特点,并介绍其在沙漠覆盖区构造含油气性评价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84.
沉积盆地中砂岩的地球化学成分主要受物源区控制。因此,通过分析砂岩的化学成分可以揭示盆地沉积岩的源区构造背景和物源属性。对兰坪盆地中新生界砂岩的常量成分、稀土和微量元素进行的分析,揭示盆地沉积岩的源区构造背景属被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结合岩相古地理资料认为在中生代以前,盆地东侧可能主要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而西侧则可能以大陆岛弧环境为主,这与区域地质资料相吻合。沉积物源岩的原始物质应来自上地壳,以长英质岩石为主,并有少量安山质岩石和古老沉积物的混入,故兰坪中新生代盆地属典型的大陆型盆地。从而为正确认识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和盆山转换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85.
黄河源区水环境变化及黄河出现冬季断流的原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1954年有水文观测资料以来,黄河曾在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沿水文站发生过3次断流。本文在分析黄河源区水环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鄂陵湖、扎陵湖的环湖融区调节能力低,当遇到连续干旱、冬季其调节水量不足以维系黄河径流时便会发生断流,这是断流的主因。湖水位降低、开采沙金、过度放牧等自然和人为因素也会对黄河发生断流产生影响。鄂陵湖口附近黄河上修建的水电站开始蓄水,提高了两湖及环湖融区的调节能力,今后黄河冬季出现断流的可能性将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86.
湘西北奥陶纪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李志明  陈建强 《地球科学》1997,22(5):471-478
有关奥陶纪层序地层研究,在湘西北地区尚属首次,通过对11个剖面详细的野外露头层序界面的辨认,追索以及对亚层序的划分和堆形式的识别,将奥陶第初步划分为两个中层序或二级层序,11个正层序或三级层序,根据层序所确定的海平面升降曲线,可与北美、澳大利亚、华北等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87.
New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data from the two Ordovician-Silurian transitional graptolite-bearing black shale intervals, the Wnfeng (五峰) Formation and the Longmaxi (龙马溪) Formation in Central Guizhou (贵州) and West Hubei (湖北), respectively, as well as previously reported TOC data from the same intervals in other places on the Yangtze platform of South China, have been used to produce an initial estimate of the primary paleoproductivity via a conventional inverse method (i.e., Rpp-inverse). The values of the Rpp-inverse are estimated to be 32 (43-21) gC/(m2·a) (Wufeng Formation) and 21 (27-16) gC/(m2·a) (Longmaxi Formation). Also, simultaneously, the habitat types (i.e., HT; cf., BA: benthic assemblage) and their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have been documented from the same succession, and an initial estimate of the primary paleoproductivity has been produced using a forward method (i.e., Rpp.forward). Being bounded mainly by the peritidai to inner-shelf environment shelly-facies or mixed-facies successions with BAI to BA3 faunas both at the top and the base, which indicates the habitat types from HT Ⅱ1 to HT Ⅲ2, the biohabitat type of the two graptolite-bearing black shale intervals can be limited to HT Ⅲ to HT Ⅳ, corresponding to the inner shelf to the outer shelf, with depths from roughly 60 m to 200-300 m. Based on the current data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values of Rpp-forward should be about 100 to 400 gC/(m2·a).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sults via the two methods suggests that paleoproductivity estimates from the geological strata need to be made cautiously,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paid to the paleogeographic setting, oxic-anoxic conditions, as also the preservation factor of organic carbon.  相似文献   
88.
介绍了低纬子午环观测数据检查软件的设想思想,并介绍了采用优选法搜索隐藏在Reticon输出数据中的各狭缝信号,较常规的逐次递增搜索可大大提高效益,其定心精度优于0.05象元。  相似文献   
89.
文中描述了来自竹溪组、宁强组链珊瑚类四属(其中-新亚属)六新种,对各属的地的史地理分布作了介绍,并根据各属的地史分布,讨论了竹溪组的时代,认为竹溪组应是文洛克期沉积。文中的泡沫链珊瑚在我国也是首次报导。  相似文献   
90.
白秧坪铜钴多金属矿床产于下白垩统景星组陆相红色碎屑岩中,呈似层状、脉状分布于断裂带内,蚀变分带明显。研究表明:在原生矿石中钴主要赋存于独立矿物.辉砷钴矿中,同时钴可以类质同象赋存于砷黝铜矿及少量含钴黄铁矿中;在氧化矿石中,以钴华存在于矿石的表面。辉砷钴矿的成分和Co/Ni比值揭示钴的成矿作用与基性.超基性岩浆有关。矿床褪色蚀变岩、碳酸盐化蚀变岩矿石和正常岩石具有类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即富集轻稀土而重稀土相对亏损、铈异常不明显而铕异常显著,但稀土元素总量、分异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可能与流体中带入稀土元素的方式、带入稀土的矿物类型和流体性质的差异等因素造成,反映成矿物质来源存在差异。相对正常岩石的微量元素含量,元素Cu、Co、As、Sb、Bi、Ag等在褪色蚀变岩、碳酸盐化蚀变岩和矿石中均相对富集,但在在褪色蚀变岩以亲石元素富集最明显,而在碳酸盐化蚀变岩和矿石中以显著富集亲硫元素(成矿元素)为主特征,表明在蚀变过程中,赋矿围岩本身没有为成矿作用提供主成矿元素,主成矿元素源自幔源的基性岩浆。由此认为钴的成矿作用可能主要与喜马拉雅期幔源的基性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