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61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根据最新获得的多项天津滨海新区海岸带地质调查资料,分别利用海区的浅地层剖面成果反演海底古地形、利用海区沉积钻孔了解沉积物时代、利用陆区的贝壳堤,埋藏牡蛎礁,古墓葬和埋藏砂体分布等,研究各时期古岸线的位置与形态,并与海区的沉积环境和地形地貌进行对比,对天津滨海新区中全新世以来的地形地貌演化进程及演化机制概括性介绍.自中全新世开始,海面上升变缓或停止上升,渤海湾岸线在陆源碎屑的不断进积过程中,向东推进,但由于渤海湾沉积供给背景复杂变化,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演化进程也不同.  相似文献   
42.
43.
以渤海湾地区曹妃甸沿海全新统埋藏贝壳为研究对象,对比同一层位中不同形态贝壳的AMS 14C年龄,总结贝壳形态-年龄差异及所指示的"驻留时间".测年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同一地层中,用于测年的腹足类-单瓣壳-贝屑3种形态贝壳的年龄通常具有依次变小的特征,以校正年龄中值计算,年龄差值总体介于52~466 yr.以2倍标准偏差的...  相似文献   
44.
渤海湾贝壳堤的另一种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三角洲泥沙质海岸可分为发育有沿岸堤的沿海平原和障壁岛一泻湖两个基本类型。长期以来,渤海湾西岸全新世贝壳堤被归入前一范畴,我们则认为其初始阶段可能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在较小动能条件下形成于潮间带的线性沙坝。其根据简述如下。经校核的24个地点的83个14C数据(包括我们的4个地点的12个)大致勾勒出各堤的起讫年代。14C直接测定值及其校正年龄均表明各堤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数百年。几乎与海侵达到最大边界(如青县一沧州一线)的同时,在东孙村一沈在一带开始发育VI堤。以后请提的起始时间,同样总是距前一道堤停止发育的时间不远,而相邻两堤的距离则可达数公里至十数公里。  相似文献   
45.
对渤海北岸大凌河冲积平原的LZK06孔上部60 m沉积物开展了粒度测试,分析了粒度特征变化规律,探讨了控制粒度特征变化的因素及其对环境演化的指示。结果显示,LZK06孔沉积物以下部陆相沉积和上部海陆交互相沉积为特点。LZK06孔沉积物粒度整体较粗,指示了较强的沉积水动力。整体上海相沉积物粒度略粗于下伏陆相沉积物。地层年代学结果表明,LZK06孔上部60 m记录了渤海北岸25万年来经历了3次主要的海退—海侵过程。影响钻孔沉积物粒度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古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大凌河沉积水动力强度和携沙量的变化。在高海面时期,潮汐和波浪对沉积物粒度起到后期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46.
地质学(古环境重建与AMS14C测年)和考古学研究,发现了位于渤海湾西岸距现代岸线仅5km的大港穿港路采土场贝壳质河口沙坝海滩层上的、具海水捕捞特征的西汉先民短暂居停遗址,及其上覆的、持续约700~800年的1.6m厚海相层。这是渤海湾西岸迄今所发现的距现代海岸线最近的、被海相层覆盖的西汉先民用海遗址。全新世中期海退以来,渤海湾西岸至少有5道主要的贝壳堤——岭地古海岸线,它们的初始年龄分别是6.6~6.2ka cal BP、5.5 ka cal BP、3.3 ka cal BP、2.4~2 ka cal BP和0.9ka cal BP(即4650~4250 BC、3550 BC、1350 BC、450~50 BC和1050 AD)。每一道堤——岭岸线在其形成发育期,均构成当时的海、陆界线:界线向海一侧是古海区、向陆一侧是高水头海水影响的低地。上古林——齐家阜堤——岭岸线形成于战国——西汉时期,岸线后的大面积洼地直至东晋——北魏时期曾频繁地被高水头海水淹浸,穿港路西汉遗址则直接被海相层覆盖,二者共同为"西汉海侵说"提供了地质学证据。  相似文献   
47.
渤海湾地区广泛分布的古海面标志物,为建立该地区的相对海面变化曲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过去20年来该地区已相继建立了一些相对海面变化曲线,但在讨论影响古海面标志物高程的因素时,未将构造活动与水动型海面变化及均衡作用对高程的贡献量加以区分。文章以该地区7个点的古海面标志物及相关层位的高程测量与年代学测定结果,经与地区性预测海面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后,定量讨论了该地区海面变化(包括绝对海面变化与冰川、水均衡作用)与构造活动对古海面标志物高程的贡献;并以壳体的稳定同位素、地层记录与古地震研究资料讨论了牡蛎礁体在建礁过程中所记录的构造下沉。  相似文献   
48.
天津滨海新区2009—2010年实施了共计超过420 km2的围海造陆工程围堤建设,必然对该区的流场和侵蚀淤积产生影响.本文以2006—2009年海底地形地貌为本底,对比分析2015年海底地形地貌实测水深与浅地层剖面数据,结果显示,围海造陆外围海底冲淤与海底地形发生显著调整,呈现出北部淤积南部侵蚀的整体格局.淤积区主要...  相似文献   
49.
滨海新区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多期遥感数据,监测天津滨海新区近10年来海岸线的冲淤变化及潮滩利用,结合历史海岸线资料,对其变迁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地区海岸线总体快速向海推进,特别是在2007年以后推进速率明显增大,最大规模推进集中在海滨浴场至永定新河河口岸段,约13.7 km.围海造陆、港口建设等人为活动是其快速推进的主导因素.海岸侵蚀作用多发生在歧口河至青静黄排水渠岸段和大神堂村至涧河口岸段,且大神堂村至涧河口岸段比较显著,平均侵蚀速率约10m/a,需要密切关注和重点防范.  相似文献   
50.
渤海湾西岸年轻贝壳堤:形态,结构及多成因过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宏  李建芬 《地质论评》2000,46(3):276-287
渤海湾西岸年轻贝壳堤的横截面呈上凸形态,堤的底板向海倾斜。年轻贝壳堤可分为底部-下部(前缘基足)、中部和上部三部分。底部-下部为形成于水不的(潮间带至 下带上部)贝屑质砂坝。中部为障壁岛,岛后为泻湖环境;当岛后泥质充填迅速时,障壁岛可转化为沿岸堤。上部为风成沙丘。水下砂坝→障壁岛→沿岩堤→风成沙丘反映了贝壳堤多成因的、复杂的形成过程。障壁岛-泻湖体系是渤海湾西岸沿海平原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