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73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渤海湾沿海低地地区获得4个机械钻孔,结合AMS14C测年方法,对Ⅱ海的年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Ⅱ海所在层位获得的14C样品年龄均大于43.5ka BP,说明渤海湾沿海低地地区Ⅱ海形成于MIS 3早期或MIS 5,而不是前人认为的23~39ka。建议在前人地层结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开展Ⅱ海年龄研究。  相似文献   
82.
河北宁晋泊地区2600年来古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年宁晋泊南王庄剖面的孢粉,粘土矿物,粒度等数据和Porter等的粒度年龄模型建立时间标尺,划分出2600年来的气候冷暖变化阶段。基本特征如下:孢粉Ⅰ带,大约200aBP-630aBP,气候冷干;Ⅱ带,大约630aBP-1010aBP,气候温暖,上部偏干,下部潮湿;Ⅲ带,大约1010aBP-1165aBP,气候稍冷较湿;Ⅳ大约1165aBP-1350aBP,气候温暖潮湿;Ⅴ带,大约1350aBP-  相似文献   
83.
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介形类组合特征及海进海退旋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距现代海岸25km处的渤海湾西北岸宁河县兴坨H1孔(孔深28.0m)的介形类研究表明,可划分为7个组合层段(自下而上):Ⅰ-纯净小玻璃介组合(28.0~16.0m);Ⅱ-凹陷中华美花介-东台新单角介组合(16.0~9.0m);Ⅲ-东台新单角介-凹陷中华美花介-布氏威契曼介组合(9.0~4.5m);Ⅳ-凹陷中华美花介-丰满陈氏介组合(4.5~2.5m);Ⅴ-丰满陈氏介-凹陷中华美花介组合(2.5~1.6m);Ⅵ-丰满陈氏介-滨海弯贝介组合(1.6~0.5m);Ⅶ-玛纳斯土星介-布氏土星介组合(0.5~0m)。通过对环境分析,认为渤海湾西北海岸自全新世以来古环境变化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海侵序列,即自16.0m向上至地表,从海进到海退为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  相似文献   
84.
河北省黄骅市关家堡孔(HG1),孔深41.3m,地层连续、化石丰富、分辨率高,其所含微体化石,清楚地揭示了华北平原4万年以来两次大的突发性升温事件,据研究这两次升温事件在时序上与全球性的升温事件是同步的:第一次由冷变暖起始于40000aB.P.(沧州海进期);第二次为10000aB.P.(天津海进期)。第一次升温事件(沧州海进期)华北平原的年平均温度比今高7℃左右;比其以前的降温事件期(沧州海进与白洋淀海进之间的海退期)至少高13℃,如此大幅度的升温事件可能是受西太平洋赤道暖池扩张影响的结果。第一次升温事件期间存在着一个短暂的变冷事件。第二次升温事件期(天津海进期),其年平均温度比今高2~3℃。  相似文献   
85.
渤海湾西岸第二道贝壳堤的细分及其年龄序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的第二道贝壳堤(II堤)在上古林可进一步划分为被泻湖盐沼沉积物所分隔的两道大致平行、互不相连的堤(II1、II2堤)。以系统的14C年代学研究为基础,在II贝壳堤的下部或底部、下伏地层顶部及相邻的泥质沉积物的合适层位获得一批经过校正的14C年龄。II1堤和II2堤的起止时间分别约为公元前10~5世纪、公元前3世纪—3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