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有孔虫壳体Mg/Ca温度计是近10年来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恢复古海水温度的方法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方法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海水盐度影响壳体对Mg元素的吸收,是对Mg/Ca温度计"忠诚度"最具威胁性、也是近来最受人们关注的因素之一。查阅了最近2年有关Mg/Ca温度计中盐度效应的最新研究成果,整理出对盐度因...  相似文献   
12.
根据南海西部越南岸外MD05-2901岩芯成对的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和U3k7′-SST计算出过去450ka以来南海西部表层海水氧同位素~δ18Owater和盐度Swater变化记录,二者的变化范围在冰期分别为0.2‰~0.6‰和34.2‰~35.1‰,间冰期分别为-0.6‰~0和32.4‰~33.7‰,表现为冰期高、间冰期低的特征。相反扣除冰盖影响后的剩余氧同位素~δ18Oresid和剩余盐度Sresid,呈现冰期低、间冰期高的特征,在冰期分别平均为-0.5‰和32.7‰,间冰期分别平均为-0.3‰和33.1‰。研究认为该现象主要与赤道太平洋海域冰期纵向的ITCZ平均位置偏南导致的降雨增加有关,同时冰期温度低蒸发弱,间冰期温度高蒸发强以及冰期海平面下降,南海地理格局的改变、河流输入增多等因素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南海北部MD05-2904孔、西部MD05-2901孔、南部MD05-2897孔的有孔虫氧同位素进行测定,建立了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对3个孔的陆源碎屑组分的粒度分布进行了测定和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南海北部陆坡(南部陆坡)的陆源碎屑沉积特征主要受单一的因子Fn(Fs)控制,它可以控制62%(59%)的粒度变化特征。与Fn密切相关的粒度组分为1.52~2.92μm和11.8~27.4μm,与Fs相关的粒度组分为<2.42μm和6.76~14.30μm。南海西部陆坡获得两个主控因子Fw1和Fw2,分别控制46%和32%的粒度变化特征,与Fw1相关的粒度组分为1.26~2.66μm和10.8~14.3μm,与Fw2相关的粒度组分为4.24~7.42μm和30.1~43.7μm。对敏感粒级的变化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北部的Fn与海平面升降作用紧密相关,呈现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的周期性。而南部的Fs呈现高频的岁差周期波动,可能与夏季风演化引起的源区风化、河流搬运等的变化有关。南海西部的陆源沉积物主要来自南海的西南和北部两个地区,分别由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驱动的洋流搬运,Fw1和Fw2恰恰代表了这两种动力控制。因此,Fw1和Fw2控制的粒度组成变化间接指示了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演化。研究认为,晚第四纪以来东亚夏季风受控于低纬区的夏季日射量的变化,呈现典型的岁差周期性,而冬季风主要受高纬冰盖变化驱动,呈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的波动,这反映了东亚季风演化的双重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南海西部越南岸外MD05-2901孔晚第四纪450 ka以来黏土矿物和氧同位素的高分辨率分析表明, 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 而蒙脱石含量呈现频率更高的周期性变化. 物源分析表明, MD05-2901孔黏土矿物中的蒙脱石主要由巽他陆架及其主要源区印度尼西亚岛弧提供, 伊利石和绿泥石主要由湄公河和红河提供, 而高岭石则主要由珠江提供. 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的变化显示强烈的100 ka偏心率周期, 指示了冰盖驱动的冬季风演化; 而蒙脱石含量的高频变化除了具有冰盖驱动的41 ka斜率周期以外, 还具有23和19 ka岁差周期、以及13 ka半岁差周期, 指示了热带驱动的夏季风演化. 东亚冬季风的演化基本上与冰期-间冰期旋回一致, 冰期时强盛, 间冰期时明显减弱; 而夏季风的演化则与北半球低纬夏季日射量吻合较好, 日射量高时强盛, 低时减弱. 研究认为, 高纬冰盖和低纬热带分别驱动了晚第四纪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演化, 反映了东亚季风演化的双重和独立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主要研究了意大利上新统3个剖面Punta Piccola、Cape Spertivento以及Punta Rossello蛋白石含量的变化,综合其它古环境指标对非洲季风和地中海表层生产力加以分析,研究表明,Punta Piccola剖面和Cape Spertivento剖面各古环境指标对岁差周期影响的响应明显而单纯,即岁差低值,对应氧同位素偏负,有机碳和蛋白石高值以及碳酸盐低值,说明地中海表层生产力明显受到岁差的驱动。岁差驱动下的北非夏季风导致尼罗河泛滥,带来的丰富营养元素使得生产力剧增,同时淡水注入,阻碍了水体的垂向交换,直接导致了海底的缺氧环境,硅藻利用深层营养产生勃发,并组成“藻席”,快速沉降到海底,使得有机碳迅速埋葬和保存,从而引发了腐泥层的形成。Punta Rossello剖面硅藻层证实了“藻席”的存在,但是蛋白石含量并不高。 [HT5H]关 键 词:[HT5K] [HT5H]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HT5SS][HK]  相似文献   
16.
越南岸外上升流区45万年来上层海水变化的颗石藻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位于南海西部越南岸外的MD05-2901柱状样45万年以来深海沉积样品进行了颗石藻分析,通过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讨论了营养跃层深度变化的趋势,并利用Beaufort等的经验公式计算了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45万年以来越南岸外上升流区海水营养跃层深度和初级生产力都经历了4个比较明显的变化阶段。频谱分析表明该区F.profunda百分含量和初级生产力都受到岁差和半岁差周期的控制。与南海南部ODP1143站研究资料对比表明,两地区上层海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受到东亚夏季风和地球轨道岁差和半岁差周期的驱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